文章 | 机核 GCORES ( ) • 2024-06-24 21:48
有。但不是你想象的样子。
在许多欧洲城市,至少在中世纪后期,大多数欧洲城市都有手工业行会,这些行会集体生产该团体所能生产的几乎所有种类的武器和盔甲。行会是一个行业组织,城市中从事某一行业的所有成员在某些方面共同工作,而在另一些方面则单独工作。
尽管你可以像一个冒险者那样在欧洲城市中走来走去,并可能找到可能需要的一切。但你不会去“武器店”,相反你必须先去“刀匠店”。
▲圣马可兄弟会(击剑行会)的刀匠,16世纪初。 ▲圣马可兄弟会(击剑行会)的刀匠,16世纪初。
刀匠(cutler)可以将你喜欢的刀刃样式安装到刀柄上——他们还可以重新安装刀刃、修理任何配件、打磨刀刃并清理锈迹。他们制造刀刃以外的部件,而刀刃是从专业刀刃匠(bladesmith)处购买的,然后刀匠将各部件与刀刃按要求组装成最终作品。
但你可能不得不去细木工或皮革匠的店里定制刀鞘。在热那亚,可能更常见的是弩制造商。托莱多、图卢兹和波尔多制造剑,科隆制造戟,巴塞罗那制造小圆盾。盔甲制作者可以制作整套盔甲,也可以只制作一部分,有些盔甲店专门制作单个部件。
在大多数这样的商店里,你还可以定制特别的产品,因为此时欧洲的整个生产系统仍然依赖于从事熟练工种的学徒。
当然,如果你对定制盔甲或武器不感兴趣,也可以试试小贩的摊位。你也许能从不情不愿的城市卫兵那里买到或借到现成的盔甲或武器。在一年一度的集市上,各行各业的商人都会到奥格斯堡或纽伦堡这样的大城市出售他们的商品,你可以在帐篷小巷里来回转悠,找到制作简单武器的乡村手工业者,或者收购需要转售或修理的物品。
这就是你作为一个中世纪士兵为战争所需装备的购买渠道。但你可能要问,为什么我要自己买武器和装备,难道不应该是我的领主或国王为我准备好吗?
除非你是某个领主的家臣,但那已是中世纪晚期的事了。
正如我以前的文章所介绍的,中世纪早期的士兵一般都是自备盔甲和武器的。
因为服兵役的都是那些有能力武装自己的人,他们是地主、贵族和较富裕的平民、以及大量的城镇居民。
中世纪的国王,即使是在中世纪后期通过征兵来组建军队,也不是把农民从田野中召集起来,然后把长矛交到他们手中——他们是在征召或雇佣社会上有武装的阶层。
在士兵自备武器和盔甲的情况下,如果战争来临,理论上就没有必要制造新的武器和盔甲,因为士兵们会带着他们已有的武器和盔甲出现。
然而,在重大战争或战役之前,由于士兵更新装备或努力履行提供装备的义务,可能会出现抢购武器的现象。不过,还是有其他来源可以得到补充。
中世纪晚期,尤其是15世纪晚期的英国士兵通常是某个大领主的家臣——他们签署了一份“制服和养护”合同,为领主服务,以换取报酬、衣物和食物。
大领主可能拥有大量军械库来装备他们的随从。约翰·法斯托夫爵士(1380-1459)在去世时手头就有几十件布夹克、轻盔、锁子甲和镶片甲,用来装备他的家臣。
这些大量库存将供家臣(主要是弓箭手和长矛兵)使用。如此庞大的武器库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批量购买而形成的,尤其是弓可以在集市上从商人手中批量购买。在战争之前,大领主可能会进行一次特别大规模的采购。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参观康拉德·苏森霍夫 (Konrad Seusenhofer) 的工坊(约1514-16年)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参观康拉德·苏森霍夫 (Konrad Seusenhofer) 的工坊(约1514-16年)
最后,君主可以直接提供盔甲和武器。为了维持储备,国王会设立皇家军械库或安排直接购买盔甲。
爱德华三世国王的主要军械库设在伦敦塔。14世纪和15世纪早期有大量记录存世。总的来说,伦敦塔军械库在战时会接受大量新库存,然后就会逐渐消耗掉。
因此,当1338年英国与法国的战争进入白热化时,库存中的大量盔甲被分发了出去。
国王们购买的盔甲和武器可能数量巨大。早在1295年,伦巴第商人弗雷德里克就在布鲁日为法国国王菲利普的舰队收集了以下物品:
2853个头盔
6309个圆盾
4511件锁甲衬衫
751对金属手套
1374个护颈
5067件板甲衣
通常,国王们都与中间商打交道,他们从不同的渠道购买盔甲和武器,然后将它们集中起来。15和16世纪,科隆和荷兰的商人似乎收集并转售鲁尔河一带生产的大批盔甲。
箭也许是中世纪最易损、最易耗的武器,而弓也很容易折断和用完。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在百年战争中前往法国征战之前,就购买了24万支箭。鉴于弓箭手一般应携带一张弓和24支箭,这些大量订单可能是对弓箭手自身装备的补充。
很难说清楚国王为什么需要补充军队的装备。这可能是为了迅速装备和武装大量士兵,以及为领导人提供最好性能的装备,以不计成本地发挥最大效力。
一般来说,虽然士兵、领主和国王在和平时期都会储备一些盔甲和武器,但至少在中世纪后期,战时“紧急订购”武器在很大程度上是中世纪军队装备的一部分。这些订单会“下达”给在自己商店工作的商人和盔甲师,而不是由隶属于军队的盔甲师制作。
隶属于军队的盔甲师主要是修理坏掉的东西,而不是在行军途中制作新装备——毕竟一场战役不适合制作1000件新胸甲。
▲盔甲师使用水力驱动的特殊抛光轮抛光装甲。1572年。 ▲盔甲师使用水力驱动的特殊抛光轮抛光装甲。1572年。
这些盔甲都是提前制作好的,虽然中世纪仍然是前工业时代,但盔甲制造已经是一个惊人的机械化过程。
水车为高炉和熟铁吹炼炉的风箱提供动力,水车还能带动锤磨,将铸铁压平成钢板或铁板。
盔甲在整个欧洲都有生产,但似乎只有几个地区的出口量最大。14和15世纪,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是最大的盔甲制造中心,尤其是米兰,其次是布雷西亚。
在米兰,盔甲师不受德国一些城市限制作坊规模的行会规则的限制,因此米萨利亚家族(Missaglias)能够创建一个庞大的一体化企业,控制从冶炼矿石到抛光成品盔甲的所有盔甲制造流程。他们可以将单件盔甲分包给不同的作坊,通过巧妙的分工,甚至可以在短短一天内完成一件完整的盔甲。
米兰附近的布雷西亚城也生产了大量盔甲,而且似乎专门从事廉价的大规模盔甲生产。14世纪晚期和15世纪已知的布雷西亚盔甲工人有150多人,这还不包括学徒或其他无名工人。
在布雷西亚和米兰之间,意大利的出口产品遍布于欧洲大部分地区。
另一个主要的盔甲产地是科隆周边地区和威斯特伐利亚地区。
在这里,似乎没有什么大的工坊。由于德国的这一地区没有一个大型的生产中心,许多“科隆”盔甲似乎都是由因戈尔施塔特等城镇的小型商店(大约十几个或更少的人)制造的,然后由科隆的商人集中起来。根据这些盔甲较低的价格(1437年为25天的工资,1537年为7天的工资),可以推测其生产速度非常快,价格也很便宜。
相比之下,在15世纪,从米兰或其他优质生产中心为一名士兵制作一件上好的全套盔甲需要花费100到160天的工资,到16世纪仍居高不下。
说到高质量的盔甲,德国的一些城市似乎很重视这一点。兰茨胡特和奥格斯堡生产了卓越的盔甲,但它们并没有生产大量的盔甲用于出口。
另一方面,纽伦堡对盔甲商的安排也很奇怪。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市议会限制盔甲师商店只能有1名师傅和2到4名学徒或满师学徒。在大型比赛或战争之前,可能会暂停这些规定,这表明了偶尔的紧急命令的重要性。
到16世纪,有了共用的水力锤磨机(1522年有3个落锤)来生产钢板,但除此之外,商店似乎无法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从理论上讲,纽伦堡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以确保以优质盔甲著称。然而,纽伦堡有如此多的盔甲制造者,他们生产的盔甲数量相当大,早在14世纪就能完成1000件盔甲的订单。
可能正是由于这些大量订单的压力,导致一些盔甲师将来自科隆的廉价盔甲当作纽伦堡生产的盔甲重新出售。行会记录和纽伦堡盔甲的冶金学都表明,制造商偷工减料,用劣质钢甚至锻铁制造盔甲(或从别处购买后转售)。
最后要提到的地区是低地国家。虽然一些荷兰商人似乎一直在销售来自威斯特伐利亚的盔甲,但现在的比利时地区本身就是一个盔甲生产中心。英国的许多盔甲订单都是向佛兰德斯或低地国家其他地区的商人发出的,尽管其中一些订单可能是商人转卖自其他地方的盔甲。
▲约瑟夫·莱斯的《军火商》。德国,1821–1865年 ▲约瑟夫·莱斯的《军火商》。德国,1821–1865年
这些商人就相当于是军火商,他们的作用是提供当地没有的大量军火,或以更低廉的价格批量提供。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欧洲很早就出现了真正的国际性大规模军械贸易。
原因在于,虽然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国内的武器装备工业,但这些工业通常不足以满足战争期间的“紧急订单”,尤其是当国王或大领主需要为成千上万的士兵购买盔甲和武器时。
在盔甲工业中,大约有两类人可以被称为“大宗军火商”——一类是从盔甲师或中间商那里购买并出售给盔甲购买者的商人,另一类是专门的军械商,他们既是商人又是工匠,控制着完整的供应链,能够完成大量订单。后者是一个特例米兰的米萨利亚家族就是最好的例子。
米萨利亚家族创建了一个垂直整合的跨国盔甲企业,到1500年左右,他们在米兰拥有6家工厂,在罗马、那不勒斯、巴塞罗那和图尔也有附属工厂。他们利用两个矿区及其相关熔炉制造钢坯,并从米兰公爵那里租用了一台锤磨机。
此外,米兰还与某些地方(例如英格兰就需要从奥地利南部进口优质盔甲钢材)不同,米兰非常靠近意大利阿尔卑斯山的优质铁矿床。这意味着大量优质钢材可以轻松运输到米兰。
其次,米萨利亚家族控制着流程的每一个步骤,并在分包商之间进行分工,从而创造了极其高效的运营,实现了显著的规模经济。他们的盔甲质量也非常有名——15世纪米兰出产的带有盔甲商标记的盔甲通常都经过热处理,以提供尽可能好的保护,而且钢材质量上乘。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切,是因为米兰有一套复杂的分包制度,这是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德国城市所不能比拟的。
▲米兰产的“先锋”盔甲以其胸甲上重复的铭文(Avant,意思是前进)闻名,注意看右手手套上的印记,这表明它是米萨利亚家族生产的。 ▲米兰产的“先锋”盔甲以其胸甲上重复的铭文(Avant,意思是前进)闻名,注意看右手手套上的印记,这表明它是米萨利亚家族生产的。
德国盔甲师几乎只能控制自己的作坊,他们与自己工人的关系也受到行会的限制。这样做的结果是,一个盔甲师家族无法建立起对竞争对手的商业支配地位,而这正是他们的初衷。
举例来说,尽管赫尔姆斯赫密德家族才华横溢,但他们始终无法收购奥格斯堡的其他盔甲师,也无法将他们降格为分包商。
米兰则是另一回事。因此,在米兰,工人可以受雇制作非常有特色的全副盔甲,然后由“高级盔甲师”在最后进行组装。
我们可以从15世纪米兰盔甲的标记方式中看到这种做法的证据——每个工人都会在自己制作的盔甲上做标记,然后师傅会在每件盔甲上做标记,作为最后质量检验的标志。
此外,许多雇佣合同都显示了专业工人制作单件作品的情况。这些合同可以有多种形式,通常是制作一件特定的盔甲,如头盔。
盔甲师之间以及盔甲师与商人之间也会有更复杂的合同安排——在某些情况下,一方提供资金和材料,另一方提供所有劳动力,而提供资金的一方将获得三分之二的利润。
后一种安排的重要之处在于,一方成为投资者,而另一方则完全是生产者。不得不说,这太像资本主义了!
因此,米兰的盔甲不论是质量还是产量都显得与众不同,它的盔甲占据了真正的国际市场。
相比之下,其他盔甲中心似乎大多服务于地区市场——来自低地国家的盔甲师在勃艮第和北海地区销售,南德意志盔甲师在神圣罗马帝国和波兰等邻近国家销售。
总之,中世纪的国王们在战时订购的大量盔甲似乎主要是由欧洲少数几个专门制造大量盔甲的城市或地区提供的,必要时还可以快速制造。
英国或法国等国家的当地盔甲工业可以满足和平时期的个人需求,虽然价格比进口盔甲便宜,但它们却没有能力在战时生产大量盔甲,质量上和和纽伦堡及米兰盔甲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因此,作为一个老兵,你已经知道,想要在战场上活得更久,意大利或德国盔甲才是最适合你的。但如果你很难得去一趟著名的盔甲中心,那么还有一个选择。中世纪的许多城市总是会有一年一度(有时不止一次)的大集市,在这里,只要你识货,完全可以买到上好的装备。
· · ·
关注我的公众号,发现更多异世界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