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初步预计,未来央行将会以7天逆回购利率为操作目标,通过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等方式来调节市场流动性,再辅以利率走廊来引导市场形成远期利率,这将是未来货币政策框架的主体。

在日前召开的2024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作了题为《中国当前货币政策立场及未来货币政策框架的演进》的演讲,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当前货币政策的取向以及未来政策框架的演进方向。
在表达了“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支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的立场之后,演讲将重点放在了未来货币政策框架的演进方面。
正如潘功胜所言,主要发达经济体大多以价格型调控为主,中国则采用数量型和价格型调控并行的办法。从实践来看,基本上保证了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但是,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结构转向,实体经济需要的货币信贷增长发生变化,货币政策调控转向以价格型为主已成大势所趋。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已经在逐渐淡化对金融总量指标的关注。如不再设置M2、社会融资规模等量化目标,转为“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等定性描述。具体原因包括信贷增长已经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盘活存量同样能收到效果以及数量指标需要适时调整等。因此,央行未来将把金融总量作为观测性、参考性、预期性指标,并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中国的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基本成形,从央行政策利率到市场基准利率再到各种金融市场利率,总体上已经能实现顺畅传导,但还存在一些可待改进的空间。此次演讲着重谈到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优化政策利率。之前央行同时使用短期和中长期两个政策利率,即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引导货币市场资金利率走势,通过MLF利率直接为中长期的存款利率、贷款利率等提供锚点。未来将重点以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担任主要政策利率,逐步理顺由短及长的传导关系,进一步完善、精简当前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二是缩窄利率走廊。中国利率上廊是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下廊是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前者目前利率为2.8%,后者目前为0.35%,两者之间差距为245BP,总体上宽度比较大。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定价的作用,保持足够的弹性和灵活性。未来可能会通过提高下限、压低上限的方式,收窄利率走廊宽度,向市场传达更为清晰的利率调控目标信号。
三是丰富货币政策工具。2014年以来,随着外汇占款减少,央行发展完善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主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机制。这种机制在投放流动性方面比较顺畅,在回收流动性时相对滞涩。随着债券市场规模和深度逐步提升,在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进入政策视野。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买卖双向运作,与其他工具综合搭配,可以共同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初步预计,未来央行将会以7天逆回购利率为操作目标,通过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等方式来调节市场流动性,再辅以利率走廊来引导市场形成远期利率,这将是未来货币政策框架的主体。以潘功胜此次演讲为标志,央行将会加快推进向这一目标的演进。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