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闻_新华网 ( ) • 2024-06-25 21:38
生灵“故事会”|年年亏的鱼塘,他却经营二十多年

  视频制作:王中庆

  新华社南昌6月25日电(记者黄浩然)暑假前,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枚江镇园岭村村民罗先芬,迎来了枚江中学的学生们。作为学校的生态辅导员,两年来,他多次走上讲台讲述自己二十多年亏本养鱼的“秘密”。这一次,孩子们终于来到实地探秘。

  56岁的罗先芬,是村里的种田、养鱼能手,承包了约40亩山场。每年开春前,他都要买鱼苗投到山场鱼塘里,等到干塘后再卖鱼。可最后一算账,对比鱼苗费用,卖鱼收入还会亏几千元。年年亏,年年养,他为何坚持二十多年?

  从罗先芬家通往山场,有一条崎岖狭窄的山路,为了守住亏本养鱼的“秘密”,他移栽杂草将唯一进山的小路堵住。跟在罗先芬身后的孩子不禁纳闷,“是不是怕养鱼亏本的事传出去没面子?”罗先芬笑了笑,摇摇头。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枚江镇园岭村村民罗先芬家山场鱼塘一角。新华社发

  穿过一人高的杂草丛,一个沿着山溪东西走向的小山头出现在眼前。山脚下,溪水汇聚成了一方小小水塘。

  “你们看,背上有黄有白的叫牛背鹭,比较小。白鹭羽毛雪白,高高瘦瘦的……”罗先芬一边远远地指着鸟儿,一边讲解。

  二十多年来,罗先芬每年往鱼塘投放鱼苗喂鸟,默默守护着候鸟。如今,这里已经成为牛背鹭、白鹭、苍鹭等多种候鸟的过境栖息地和繁殖聚集地。

  时间拉回到1999年,罗先芬带着儿子上山采摘木梓时意外发现,山头林木间,一群洁白的鹭鸟在栖息、飞翔。当时9岁的儿子高兴地追逐起鸟儿,罗先芬立刻制止了他。

  “别去打扰了,让鸟儿好好做窝吧。”天生喜欢动物的罗先芬,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他没有去惊动鹭鸟,而是带着儿子悄悄下了山。

  回家后,鸟儿的身影在罗先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他隔两天就去山头张望,发现鸟儿似乎特别青睐他家这片环形山场。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枚江镇园岭村候鸟繁殖点一角。新华社发

  遂川县位于罗霄山脉中段,山峦叠嶂,峡谷幽深,特殊的山川地貌形成了一条“千年鸟道”,每年成千上万的候鸟会途经这里。有的夏候鸟春天从南方飞来,还会在这里繁殖育雏,秋天则带着新的家庭成员集体飞往南方过冬。

  起初,罗先芬以为候鸟只是把这里当作临时的“补给站”,但后来每次上山,他都能发现候鸟的踪迹。满山苍翠、碧波清澈,候鸟展翅掠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

  为确保这处“鸟儿食堂”的稳定,他不仅每年购置4000多尾鱼苗向塘里投放,还在鸟儿集中孵化的时节,专程到市场上收购禾花鱼、小泥鳅等水产,投入鱼塘供幼鸟食用。

  平日里,罗先芬主要靠承包田地种粮为生,一年有十多万元的收入。枚江镇近年来大力发展高产油茶产业,村干部曾找到他,告知种植高产油茶有补贴,建议他打理山头,种上油茶,申请补贴。他听后,直接拒绝了。

  知道内情的儿子对他说:“爸爸,你尽做亏本的事。”他回答:“我做这事,从没想过回报。”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枚江镇园岭村候鸟繁殖点一角。新华社发

  四年前,一个偶然的机缘,罗先芬的“秘密”被发现。人们走进他家的山场,发现成千上万的白色鹭鸟,或在天空中飞翔,或在林中憩息,鸟鸣声此起彼伏。

  遂川县林业部门对鸟群展开观察,确定鸟儿的种类,并推算种群数量最高峰时有上万只。摄影师们带着长焦镜头赶来了,夏秋两季的清晨和傍晚,他们守候在山场,用镜头记录下候鸟翩跹的画面。

  如今,越来越多人知道了罗先芬的护鸟故事,遂川县林业局在这里设立生态警示牌,并安排工作人员和罗先芬一起保护这片候鸟栖息繁殖地。当地也将这片山场划入天然林补偿范围,发放每亩17元的补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罗先芬的亏损。

  “我希望有一天,在山场对面能建起一座观鸟平台,在鱼塘边设置一个给鸟儿投放食物的地方。大家可以在这里静静地观察、拍摄鸟儿,不打扰它们栖息。”

  这是罗先芬眼下最大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