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 最新资讯频道 ( ) • 2024-06-26 12:07

文|刘雨洁

人工智能,正在真正地从一种技术幻想,变成一个时代。 

大模型的热度自然已经是无需多言。从自动驾驶到具身智能,云天励飞、地平线、优必选等一批新兴AI企业正在成为关键技术力量。AI的范畴,比如今炙手可热的大模型更加广阔。而随着大模型的加入,AI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一种种产品技术对人类需求的理解,而是越来越逼近一个个创新场景。 

除了业务本身之外,这些人工智能公司之间的沟通方式,也成为了产业化的关键要素。 

在协作领域,一个可以观察到的趋势是:大模型公司都在用飞书。 

作为一个跟着国内的泛AI公司同步成长起来的效率产品,飞书一直都以客户群体更加前沿、创新化见长。尤其是国内从头部到长尾的泛AI公司,其实一直以来都是飞书的客户。 

而在大模型时代,飞书的生产价值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 

近日,广州白云机场中的一则飞书广告墙上,国内九家头部的大模型公司Logo赫然在列:MiniMax、月之暗面、智谱AI、零一万物、百川智能、阶跃星辰等。大模型公司跟着泛AI行业一起集体拥抱飞书,可以说是情理之中。但当下越来越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创新公司都在使用飞书的事实,又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挖的底层逻辑。

为什么AI公司“必用”飞书?

事实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不止大模型公司。过去几年,AI公司代表的不是一类固定的技术探索方向,而是一种向智能化进发的组织形式。 

它们呈现出来的特点大多为:科技人才高度密集、探索性业务多、产品迭代快、研发流程复杂。这些特定也决定了:选择飞书,能让它们的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 

那么,从代表AI技术平台暗物智能、云天励飞等,到自动驾驶公司地平线、文远知行,再到具身智能公司智元机器人、优必选,这些创新型AI企业有着不同的业务场景和产业定位,为什么却在使用飞书这件事上体现出了一定的集群效应呢? 

因为AI的“社会分工”还在继续。这也就意味着,未来,任何一家AI企业都不可能独立运转,而是以组合的方式呈现出强逻辑、强交互、即时协作等现代化产业链的特征。随着参与进来的角色越来越多,在更加精细化的领域分工中,构建“共同语言”也在变得越来越迫切。 

事实也是如此。不难发现,无论是大模型这一类效率创造工具,还是自动驾驶、智能制造、机器人领域中所体现的泛人工智能,无论应用层产品团队还是基础设施服务商,几乎都在心照不宣地共同打造一个AI领域的舒适圈,让彼此之间减少一些场景和表达上的障碍。 

就像硅谷的新一代技术领袖都约定俗成在X上社交和发布资讯一样,在协作工具这个赛道,国内的泛AI公司已经达成了基本一致的选择。用飞书,为AI这一创新经济的协作秩序定调。 

值得一提的是,这群AI从业者作为当下创新意识最强的群体之一,对于生产方式的转身速度极其灵活,任何产品服务都很难以传统销售和市场推广思维来成为AI领域的根基。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而所谓生产方式的革新与发展,只是经济生活从外部强加于它的。 

也就是说,如果分析飞书为什么能成为这一波AI热潮下的生产主阵地,我们能清晰地感知到AI公司在协作需求、投入逻辑、展示场景等方面,与上一代主导“互联网革命”的公司的不同之处。但当你作为一个AI从业者真正参与生产的时候,选择飞书作为协作工具,并不再是“一个选择”。 

就大模型公司来说,其业务协作与飞书的匹配点有三: 

第一,大模型公司时下的创新速度非常快,几乎每天都在经历细分赛道的探索和项目流程的变化。这就需要飞书项目的灵活配置能力,才能适应此类高强度探索型业务的开发节奏,并提升协同效率。 

第二,包括大模型公司在内等泛AI公司,因为自身业务特点、科技人才偏好,往往也会更加重视办公效率和自动化办公的体验。飞书的现代化体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各种不同物理空间形态的职场办公体验,不让企业办公和个人办公呈现出体验割裂性。 

第三,头部大模型公司已经像自动驾驶等泛AI公司一样,步入了激烈的行业竞争,外部不确定因素很大。公司想要抢跑,需要在市场战略、组织管理方式上实现动态对齐。在这一点上,飞书能帮助它们敏捷地跑在正确的跑道上,同时在复杂的项目流程和战略实践中协调供应链,为下一步成长为中大型企业打好组织基础。 

在技术浪潮下,企业自身就是新的技术组合,新的技术组合则需要新的生产力组合。无论是像月之暗面、智谱AI一样的大模型初创公司,还是理想汽车、地平线等经历着长期技术创新的智能出行公司,乃至36氪自身。我们会发现,只要是在关注未来、关注智能化的人,对于飞书这一类年轻化生产力的适应都是会非常迅速的。 

“除了作为乙方配合客户的办公软件之外,自己的需求基本都会用飞书。”关注效率创新的个人生产力用户如是说。 

以时下涌现的大模型公司、大模型初创团队为例,大多数从业者都有过作为“配合客户”的经历。正是因为体验过不同的产品,才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恰好,在此刻大模型的圈子和语境中,大家几乎处在同一技术窗口期,没有企业组织的僵化、协作系统的垄断和客户服务的被动性。 

这也就使得抓住了现代化体验的飞书,产生了独特的吸引力。

AI创新,共建大于协作

除了协作文档、视频会议等组织效率工具之外,飞书在AI时代被广泛选择的一大场景,是其在2021年4.0版本中就已经上线的知识库应用。

知识库的价值,不但对于以“数据内容化”见长的AI创业者们来说,是必须要亮出来的一柄剑,在不少传统企业向智能化转型、为AI化落地应用做准备的过程中,也成为了颇为合适的软着陆基带。 

有了飞书知识库这一场景,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能把数据和内容快速沉淀为可视化、可交互的数据应用。有了数据准备,在未来算力进一步提升之后,就拥有了更早更轻地体验技术技术的温床。 

而对于AI初创企业来说,知识库的逻辑就更加容易理解。当下,一个AI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对于用户来说,在百花齐放的大模型和AI应用中保持尝试、组合、优化工作流,才是效率提升的关键。但毫无疑问,精力成本过高。另一方面,会让同一赛道的大模型公司看起来越来越同质化。 

因此,很多新的AI公司都在通过飞书知识输出专业内容,由业内向业外、由创新领袖、生产力爱好者再到普通用户去外化和“破圈”。对于不少AI从业者来说,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低成本、低推广、强链接的获客逻辑。 

“每当看到一个实用、有价值的飞书知识库,就会下意识地会去关注创作它的团队“。喜欢创新、会思考的个人生产力用户如是说。 

飞书作为一种协作工具的开放性,不止在于知识库沉淀出来的实用主义价值,但从撰写内容到搭建内容应用的思路变化,确实是AI化交互的一个有效体现。 

比如,目前国内影响力颇大的开源AI知识库项目“WaytoAGI(通往通用人工智能之路)”,就是在飞书上搭建的。

2023年4月成立至今,WaytoAGI已经从一个庞大的知识库体系,变成了一个可靠的主流信息源,涵盖一站式的AI领域知识、行业资讯、应用案例等。值得关注的是,WaytoAGI对自己的定位并不是一个知识库或者整合媒介,而是一个公益开源社区。这也正是选择飞书的AI公司们在长期的创新协作体系下期待的共同语言和交流形式:将自己内部的创新理论和知识获取方式开源给整个行业。 

过去,GitHub、HuggingFace等开源技术社区引领了创新发展的潮流,但在技术产业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只有技术参与者是远远不够的。应用、内容、资讯、效率方法论,才是塑造绝大多数人和组织思考与学习方式的手段。 

毫无疑问,除了效率工具之外,飞书也正在作为一个平台基座,推动AI的社区化。 

在服务众多大模型创业公司的同时,飞书也开始加速在自己的产品中引入AI能力。去年年底,飞书在产品体系中上线了“飞书智能伙伴”,用户可以在内容创作、总结、数据分析、场景搭建等不同业务场景中无缝调用AI的能力。企业客户还可以根据业务需求选择MiniMax、智谱AI、百川智能等合适的底层大模型,而这些大模型公司本身就是飞书的客户,也会对飞书的业务场景理解更加深刻。 

创新的沿途,创新者们总在求变中相互扶持。国内市场,AI已经不再是一个“圈内自嗨”的bubble,正在破土向更多人途径的陆地生长绽放。 

而如今被大多数AI公司选择了的飞书,正是因为自身体现出的轻量化体验、内容应用化特性,以及独特的社区共建价值,才能跟随创新者们的视野,去到无人深空。 

当下,与AI有关的一切,飞书都在深度参与着。未来,更多更快的创新组织和场景,也都将拥抱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