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越:无论捐赠藏品的人士,还是参加拍卖的人士,均是大陆华人,这样完整的由大陆华人设计和完成的慈善活动,在英国土地上,是第一次。
本次现场慈善拍卖之后的大合照

离开伦敦老邦德街1号威士忌俱乐部(1A Bond Street)那天,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目睹了什么。参加英国华人收藏家俱乐部在此地举办的六周年庆香槟酒会,以及观看该俱乐部主席张朴在现场为国际文化慈善机构母爱桥(国际慈善注册号1105543)主持的慈善义卖活动——这样的派对和慈善活动,英国很常见啊!

英国华人收藏家俱乐部主席张朴(右1)在主持慈善拍卖,图中着黑裙女士是副主席唐婉

酒会的举办地点邦德街,是伦敦最贵的几条街道之一;酒会的形式,是典型的西式。极少的座位,客人走动着聊天;酒水和小食也恰到好处。客人的穿着要求,是smart casual的路线。

一天之后,我才反应过来,我和其他70余位客人共同见证了一个大陆华人在英国的新起点。母爱桥创办人欣然这样赞叹:“于我在英国生活工作的27年中的所见所闻,如此公益义卖规模和成果实属罕见,可谓英国华人公益事业的一座丰碑!”

从左到右分别是:张戎、欣然和本文作者

被英国人视为Chinese(华人)的来源地很广,可以是大陆、香港、台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南非、越南等地,他们说不同语言,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我加入英国政党之前,我一直只生活在大陆华人圈里。恕我直言,我所处的这个大陆小圈子很肤浅,没有比钱和权更重要的事。对此我也能理解,我们这些21世纪初才移民英国的大陆人,哪个不是在“一切向钱看”的文化中长大的?我从2014年到现在的文章,就是证明我不断进步最好的证据——来英国之时,我的文明水平大概落后70年,在英国观察和学习了20年,从人权、道德、宗教、民主与选举、烹饪、教育、家庭关系、度假等各方面全面学习,才算是追上了英国现代脚步,成为英国成熟公民社会里的一员。

现场拍卖品和捐赠人名单

如果说英国人视民主与选举为天经地义已有数十年,那慈善被视为天经地义的时间则长达数百年。我在《百岁汤姆上尉辞世,英国近千年慈善传统如何助其成为国家英雄?》里曾介绍过英国慈善的发源(与基督教关系密切)与现状。

所以,参与慈善也是英国公民社会的一部分。但慈善并非大陆华人传统,我此前看到的,都是大陆华人的个人慈善行为。而从慈善活动组织者,到被捐助的慈善机构负责人都是大陆移民,而且无论捐赠藏品还是参加拍卖的人士也均是大陆华人,这样完整的由大陆华人设计和完成的慈善活动,在英国土地上,是第一次!也就是说,张朴集合了其手中的资源,在为母爱桥做善事的同时,成就并证明了大陆华人的集体慈善能力。

慈善机构母爱桥在中国的项目之一

对此欣然的感受最深:“这场慈善拍卖唤醒了许多英国华人在海外求生发展时被忽略的公益信念;感召了许多年轻的在英华人对祖国文化艺术的兴趣与热爱:见证了英国华人对公益的支持与能力!这也是正是母爱桥二十年来的信念与历程,在精神、精典、精致中,滴水成溪,路径成茵!我无以言表为此的感动、感激!感恩大家的同愿同行!”

为了这场拍卖,英国华人收藏家俱乐部成员捐赠了24件参拍品:从新石器陶盆、唐代陶鸡,宋代瓷盘、清代青花棒槌瓶(由该俱乐部副主席唐婉捐赠)到五十年代的连版邮票;从清代通草画作到现代著名华人画家曲磊磊著名的《守中》拼画;以及前中央台“东方时空”主持人温迪雅特意为母爱桥创作的《母爱》画作。

我很惊讶地得知,这是张朴第一次主持拍卖。因为他在现场谈笑风生,主持拍卖风趣盎然,令竞拍现场欢声笑语、举牌踊跃!整场义卖最后以曲磊磊的《荷缘》条幅落槌,义卖总金额达1.37万英镑。所有拍卖所得捐赠母爱桥,用于母爱桥B4K留守儿童文化救助,以及母爱桥给予20余国收养的中国孤儿的寻亲访祖之需。

庆祝母爱桥20周年生日的活动从年头排到年尾。《戏说英国》的双语出版发行是其中一重头戏。该项目由母爱桥与英国剑河风杂志社联合组稿、设计、编排,40余位英国华人作家与英国五所大学的36位中英翻译的志愿者加盟,由中国译林出版社出版中文,英国普罗林格出版社出版英文。

酒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张戎。她是张朴的姐姐,全场当之无愧的最耀眼的明星。此前我为她的两本著作写过书评,但从未谋面。她很美,仪态自如,不知要多少世面的历练,才有这样的不骄不怒。

两位来自英国主流媒体的记者参加了派对,其中一位是唐婉的女儿 Cindy Yu(《观察家》杂志副主编,assistant editor of The Spectator),另一位是《卫报》记者。英国国家自由俱乐部亦有代表出席。

而为何这个派对上,能成就大陆华人的集体慈善行为?与张朴讨论之后的结论是:这个移民群体的主力出生于上世纪50-70年代,精神上经历了最自由的上世纪80年代,大多数人在上世纪90年代甚至之前就已经移民英国,逃过了“牺牲道德,一切向钱狂奔”的文化,而且赶上了大陆人最容易在英国创业的年代。故此,精神上他们离现代英国不遥远甚至贴近,物质上则已经丰盛。

我此前并没有意识到“大陆华人移民圈值得被书写”,因为大陆华人在英国华人里来英国得最晚,文明意识最弱,政治力量也最微弱,总之很长时间我都没有关注过这个群体。

而在这个英国华人收藏家俱乐部的六周岁生日派对上,我看见了一条完整的慈善链条:主人和客人分别承担了设计、组织、捐赠、拍卖与竞价的角色,并将善款与爱转交给了母爱桥。我有幸看见,故此写下,与各位分享。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