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榜 ( ) • 2024-06-26 19:36
初夏之菡-罗晓的回答

因为豆制品比较难丝滑融入西式日常烹饪。

以我生活工作过十年的澳大利亚举例,澳洲人是对豆制品有非常大的好感(好感≠流行度),这源于澳洲本土对素食、低碳水饮食的高度流行。但是由于他们本身的烹饪认知、技能的限制,加上口味的习惯,导致相当一部分人对豆腐接受无能:

举例下面一款在最大型连锁超市里,本土品牌(超市自有)的一款价格较低,销量最大的豆腐:

9澳元一公斤大概与牛肉碎差不多——澳洲的牛肉可以说是全球价格最低的地方。


然后我们来看看这款豆腐较低的评价:

几乎都是吐槽「口感」、「寡淡口味」、「困惑于吃法」、「太软难以烹饪」。

一句话就是:手和口都不适应。

那么好评又是什么呢?

好评的特点有:

1. 纯素饮食、植物性饮食爱好者。

2. 会跟着食谱做、以及会炒菜(stir fry)、会做汤(包括味噌汤)。

3. 把豆腐当做主食,可能出于营养的考量、也可能出于对传统西式高碳水主食的替代。

所以西方人(至少澳洲人)对豆腐评价并不如期的原因:

1. 对烹饪有特定要求:西式烹饪以烤、煎、生食(大颗粒沙拉)为主,这几种方法对软豆腐都不太友好。我们中国凉拌豆腐也不是西方人的那种大颗粒沙拉,因此烹饪方法差异很大,导致部分手残党难以适应。

2. 豆腐几乎没有味道。而且也与西方传统的调味方式并不丝滑融合,比如番茄酱、烧烤酱、胡椒、盐这类调味方式对豆腐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提味作用。反观我们中国,最好吃的豆腐做法几乎都是复杂的四川郫县豆瓣酱、江浙的高汤底、蟹黄底、红烧汁(酱油、料酒、糖)等等。

而日本的豆腐稍微简单一些,就成了部分澳洲人的突破口——所以评论区有人说很适合做味噌汤(miso soup)。

3. 澳洲本土豆干很少,几乎都是嫩豆腐,口感难以与肉和高蛋白关联。

这个原因并没有体现在评论区,但是就我个人推测,基于多数人对豆制品和大豆的营养认知,并非很多人知道豆制品是可以替代动物肉作为「优质蛋白」的来源——它的蛋白质吸收率与鸡蛋、牛奶、动物肉是一个水平的。

下面这个表格是上述举例销量最大的豆腐的营养成分表。每100g的蛋白质含量只有5.8g,原因是含水量很高——属于我们中国的南豆腐

而在澳洲市面上销售的豆腐,基本没有豆干的踪影——而口感软的豆腐由于含水量高,要吃3倍于牛肉的量才能达到同样多的蛋白质摄入。这显然是个胃口和生活习惯上的负担,因此也影响了豆腐在蛋白质届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