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榜 ( ) • 2024-06-27 00:38
常安的回答

随着老龄化水平提高,养老市场是一个大市场。

而我老家所在县城的养老产业,早已经在五年前就布局完毕。有一家比较大的养老院,已经在本县县城和县城较为发达的五个乡镇落地。而这几年入院的老人还在增长,业务规模是在扩大的。除此以外,也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养老院,建在城郊,依托较为廉价的城郊土地进行建设,从而降低成本,获得成本优势。

而根据对相应环境的考察,大的养老院,还是能够配备充足的人手,相应的后勤,后厨工作都做的不错。但要说老人的生活质量多高,其实不见得。因为总的成本控制,必然会要求对老人的活动进行较为呆板的管理,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限制是较多的。老人并不会很开心。

另一方面,小的养老院,成本很低,人手很少,当然费用也很低;基本上就是家庭作坊模式,尽量去看护几个老人;老人的生活质量很低,精神娱乐很少。这种模式下,大概就有些近似于坐监了。娱乐设施不足,活动空间不足,居住空间狭窄。


但就这样,这个市场的规模还是在不断扩大的。

当前老一辈七八十岁的老人,基本上没有计划生育的,都是多子女家庭。多子女家庭的养老往往会面临推脱问题。一般来说,夫妇两人都在,就可以相互扶持养老。有一人身故之后,剩下一人的养老较为麻烦。而进入养老院这一决策,也通常会与多子女家庭的轮流养老拉扯之后,作为一个方案来解决。子女平摊费用,老人进入养老院;逢年过节出来聚一聚,生病看望一下,大致如此。


当然,近两年经济有些不景气;就存在着失业人口。而人一旦失业,就会减少市场化的消费,增加家庭自身的供给和服务。当多子女家庭中,有某一个人失业,这个时候,平摊养老费用就会成为难题。而恰好,这个失业的子女,就可以奉养老人,其它子女将费用转给失业的人。由此,通过大家庭内部的转移支付机制,将原本的市场化的养老,转变为大家庭内部的家庭养老。

这种模式,其实对于老人而言,更加有利一些。自己子女养老,且有子孙陪伴,身心会更加的愉悦。当然,也会涉及更为复杂的婆媳问题等矛盾,处理起来需要有自己的智慧。由此,确实可能会存在所谓的退院潮。

其实,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养老院并不能够真的提供很好的服务;养老院的服务并不是老人决策,更多时候是子女决策。当所有的子女都能够在市场上获得较高的收入时,这个时候,就不得不进行养老院服务购买。可一旦有任何一个子女陷入失业状态,就可以通过家庭内部转移支付,退院居家养老。

可就算是这样,我所在县城的养老行业还是比较红火。老人没有失能的情况下,多子女家庭的养老,还有居家模式可以选。可如果老人失能,这个时候的陪护,养老,就更加需要机构;哪怕是失业的个人,可能也不愿意给失能老人养老。

从这个角度看,马斯克的脑机接口,义肢体等行业的发展才是未来。


目前这一批老人,相对而言,还算是幸福的;多子女模式下,子女之间的推诿和指责,对降低子女良心的负荷。下一批,未来十五年后,二十年后的老人,计划生育下的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才是一个大麻烦。

十五年时间,真正进入到高压负荷养老模式的时间,还有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