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 中央社 CNA ( ) • 2024-06-27 13:16
前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张泓铭曾任两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研究房地产问题并为中国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图为他在2023年3月为企业谈中国经济与房地产问题。(张泓铭提供)中央社记者张淑伶台北传真 113年6月27日前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张泓铭曾任两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研究房地产问题并为中国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图为他在2023年3月为企业谈中国经济与房地产问题。(张泓铭提供)中央社记者张淑伶台北传真 113年6月27日

中国烂尾楼7(中央社记者张淑伶台北27日电)「局促」一直是杨喆对家的记忆。1980年在上海出生的他还记得,小时候,家里最多时有10个人,除了他与父母,还有叔叔一家、爷爷、奶奶、姑姑,30几平方公尺的面积,只有一房一厅,放上行军床与折叠床,夏天打地舖。当时他在同学家看到,甚至从墙上还架出床来。「12岁之前我都睡沙发,1992年爸爸的单位分房,我第一次睡床上。」

中共建政后,将城市土地收归国有,实行计划经济管理,对城市住房实施计划生产,并由工作单位分配住房,一般职级越高的人可能优先分到住房。由于土地和住房不作为商品,没有买卖,个人也无法建造。所以,大部分城市居民处于住房短缺状态,上海等大城市尤其严重。

1978后大陆改革开放,随著经济与城镇化的发展,住房需求大增,住房买卖陆续起步。1995年,杨喆记忆中第一次看到房地产广告;1998年,政府全面推出住房制度改革,宣布「停止住房实物分配」,社会化解决住房问题,商品房时代全面来临。

仅仅5年后的2003年,中国国务院称「房地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房地产发展驶入快车道,此后房价不断攀升。这时候的房地产,不只是商品,还成了投资标的。

经过约20年的高速发展后,大陆房地产从2022年中爆发大规模的烂尾楼事件,一批开发商债务违约,多地房价不停下探。

●GDP至上 官员也鼓励房地产

前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曾任10年全国政协委员的张泓铭今年79岁,亲历并研究过中国房地产市场从无到有、到飙涨、到泡沫化的历程。

2017年,张泓铭前往北京「两会」第10次履职,是少数能连续两年在全国政协全体会议上作个人独立发言的委员,谈的是众人关切的房地产调控及监测预报问题。他当时与恒大集团董事长许家印互致问候合影,并分别上台发言。

短暂的相遇和观察,他对许家印的感觉是「有点傲」。这一感觉,似乎暗示两种对房地产的不同态度,今日看来有点讽刺。2017年房价仍在高点,当时意气风发的许家印不会想到4年后恒大就债务违约,再过两年,他更因为恒大作假帐等问题成了阶下囚。而年过7旬的张泓铭,目前还在思考中国房地产的一些问题。

今年春夏之间,他接受中央社记者专访,梳理大陆房地产在改革开放后高速发展的背景和弊病,主要观点为:大陆房地产泡沫之大,不破「天理难容」;大陆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正在路上,现在轮到一线大城市了。

大陆房地产市场何以至此?张泓铭认为要从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背景说起。当年,人们对于经济落后极度焦虑,觉得需要急起直追。那年中共领导人邓小平讲了一段话:「不改革开放,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不改革开放,总有一天会被开除(地球)球籍。」很能反映这种焦虑。

这反映了民意,同时也让官员感到压力。以至于将经济发展等同于GDP增长,用GDP来考核各级官员,官员也以此作晋升的敲门砖。张泓铭把改革开放后20、30年在发展上的弊病,简称为「GDP第一主义」。这是当下大陆房地产困境的基本背景和原因。

●房地产商疯狂借钱开发 民众相信买到赚到

1998年,时任总理朱镕基宣布不再实行住房实物分配,以社会化的方法解决住房问题,之后,中国房地产市场突飞猛进。房子从不能买卖的「非商品」变成商品,价钱从「0价值」跃升。在「GDP第一主义」下,看到房地产价格涨得那么快,对GDP的贡献那么大,社会各界拚命投资房地产,「可以说达到了疯狂的地步,每个地区、每个行业、每家公司都投入房地产」。

张泓铭说,企业主想赚钱,热衷投入房地产,台商、港商也跟进;官员需要GDP和税收,依赖房地产,也有利于官位;同时货币供给也配合并力推房地产热,其中M2快速成长,货币首先就流向不动产。

早年,拿到地就赚钱、开发资金周转越快越赚钱,致使开发商大肆举债。曾任3家公司多轮次独立董事的张泓铭很了解这些企业的运作,拚命拿地、大量贷款,还要供应商、建筑商自己垫资入场,然后透过预售拿到钱,再买地,如此循环,也就是开发商自有的资本少,负债率很高。

按照一般公司的财务规则,负债不应该超过总资产的65%到70%,但房地产商疯狂地借钱,负债率都很高,他们之中甚至流传一句话:「别人的钱为什么不用?」、「建筑公司垫付工程款是流行的」。

而消费者则相信房价只涨不跌、买到就是赚到的神话,蜂拥而至,不少购房者并不为自己居住,而是等待涨价出售,以至于投机盛行,快速推高房价。

●二线城市早就房价泡沫化 一线城市也非供不应求

张认为,房地产这样「疯狂的状态」大概持续了15年,按照学术上看待合理房价的公式,房价已经泡沫化了。「房价已经贵得离谱了,天理难容。」他举例,朋友一间在上海市中心福州路的房子,2001年买入时支付人民币83万元,加上装修费后总投入约100万,到2023年初,该间房已经可以卖到1950万元(约新台币8580万元)。无论怎么看,泡沫太大了。

张泓铭说,在市场供求平衡的条件下,合理的房价,应该是房屋租金(假设租金就是扣除房东缴纳税费后的纯收益)的一个倍数,即大体获得社会平均的或稍高的投资回报率,比如4%—5%,即年租金的20到25倍,也即月租金的240到300倍。如上例,该住宅2023年的年租金约20万,则未计房东必交税费的合理房价是480万到600万,即便再加房东20—25年中必交税费约15万,总房价1950万绝对是泡沫价格。

他认为,要衡量房屋的合理价格,租金才是最重要的指标,因为,买了房不一定会住,可能是「虚假需求」,但租了房一定会住,租金反映房屋的真实价值。

他说,一个正常的经济社会中,无论是货币、房价,一定的泡沫是需要的,这是繁荣的工具和证明,但是过去十多年「泡沫实在太大了」。

大泡沫的后果是,大量的住宅供给出现,明显超过当时的需求。据住建部统计,2023年中国就有6亿栋城乡房屋建筑,这也导致房价必然往下走。

从过剩房屋的分布来看,二、三、四线城市更严重,像鄂尔多斯、温州、桂林等地,7、8年前就出现房市大泡沫。张泓铭说,即使在一线城市,房地产也不再是供不应求、奇货可居了,「供求双方力量的对比已经逆转」,大城市房地产泡沫破灭已经在路上,尤其是中古屋,新屋也在劫难逃。

●当前问题复杂 别幻想政策一出就有效

他认为,房地产泡沫源头并不在房地产商,而是根植在整个思想体系、制度体系,与前述「焦虑心理、政绩心理」都有关,所以这不是一个简单从房地产入手就能解决的问题。

当前的问题是复杂的,从居民部门、产业部门、金融部门一直到政府部门,彼此的金融链条正被削弱。先是有些金融企业暴雷,让居民与产业资产受损,消费与投资意愿下降;疫情中,一些中小企业关门,外资走了一些,居民失业增加,消费意愿降低;有些企业投资了地方债,及时收回不易,影响企业的再投资意愿;以上种种,导致税收与财政收入下降,以至于部分地方财政周转不灵了,工资及时发放也有困难。

张泓铭说,整个经济活力在下降,整个金融链条在收缩,严重损害居民和企业购买或租赁房地产的意愿,这不单单是房地产市场本身的问题,而是系统性的宏观问题,所以即便发布几百条房地产的新政策,但很难立即见效。

在他看来,居民、产业、金融和政府的金融链条有待理顺、有待清晰、有待落地,他们的资产负债表可能还要缩水,直到人们真的回到「净值」的基础上,重新走向一轮新的消费和投资,这个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

所以,无论国民经济或房地产,当前的走弱,挑战是严重的,「不要幻想政府出一个什么政策,一下子可以把经济挑起来」,这是几十年积累的问题。而现存那么多房子那么大的供给压力,价格的走低是必然的,要求逐渐走向供求的新平衡。

他甚至认为,这几年的问题,是几十年中国经济泡沫化的恶果,房地产只是其中突出的一个问题而已,因为过多的货币供应首先是流向了不动产。整个经济调整过程会很久,但不可否认,大陆政府的行政动员力量是很强的,考虑其在动员力、组织力、行政号令等作用之下,这轮经济调整需要3、5年,但也可能更长。

到底如何救房地产,张泓铭直言就是要在整体经济不断理顺的前提下,走市场经济之路,要破除限价、限购、限贷等一切对于房地产的行政障碍,实现真正的自由流通、自由交易。(编辑:朱建陵/张淑伶)1130627

当前中国整体经济活力在下降,学者张泓铭认为,这不单单是房地产市场本身的问题,而是系统性的宏观问题,所以不要幻想政府出一个什么政策,一下子可以把经济挑起来。图为6月初在上海某一售楼处。(中新社提供)中央社  113年6月27日当前中国整体经济活力在下降,学者张泓铭认为,这不单单是房地产市场本身的问题,而是系统性的宏观问题,所以不要幻想政府出一个什么政策,一下子可以把经济挑起来。图为6月初在上海某一售楼处。(中新社提供)中央社 113年6月27日
中国1998年全面进入住房商品化时代,随之而来的是房价飙升与城市建设快速发展。随著城镇化增速放缓,未来大规模的拆迁改建将减少许多。图为上海浦东新区一处城乡结合部。中央社记者张淑伶上海摄  113年6月27日中国1998年全面进入住房商品化时代,随之而来的是房价飙升与城市建设快速发展。随著城镇化增速放缓,未来大规模的拆迁改建将减少许多。图为上海浦东新区一处城乡结合部。中央社记者张淑伶上海摄 113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