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中央日报 ( ) • 2024-06-27 17:53
2024.06.27 16:50
图为俄罗斯总统普京(左)和朝鲜国务委员长金正恩于19日在平壤举行领导人会谈后,正在展示签署的条约。【照片来源:塔斯社=韩联社】
图为俄罗斯总统普京(左)和朝鲜国务委员长金正恩于19日在平壤举行领导人会谈后,正在展示签署的条约。【照片来源:塔斯社=韩联社】

近日,在韩国和美国政界部分人士在提起一直被韩美同盟视为“禁忌言论”的韩国核武装论。朝鲜国务委员长金正恩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军事同盟条约,再加上一直轻视韩美同盟关系的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很可能“卷土重来”,这些因素都让“韩国拥核自保论”这一方案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虽然这些主张出于韩国只能通过“恐怖的核平衡”来维护自身安全的紧迫情况,但也有人批评这些主张忽略了相关代价,缺乏可行性。
  
“韩国自主拥核论“”已成为韩国执政党国民力量党党权竞争中的热门话题。在党首选举在即,罗卿媛议员主张“当下韩国必须进行核武装”后,其他议员开始纷纷提出“应该具备核武装的潜在能力”(前紧急对策委员长韩东勋)、“韩美核共享协议实际上可以达到与核武装相同的效果”(尹相贤议员),“在核武装之前,是时候通过确保《华盛顿宣言》的实效性来加强对朝遏制力了”(前国土交通部长官元喜龙)等意见。
 
此前,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SASC)共和党参议员罗杰·威克(Roger Wicker,密西西比州),曾敦促美国政界积极讨论与韩国等国家签署核共享协定、在印太地区前线部署核武器部等议题。

对于韩国国民来说,也很难忽视特朗普曾经带来的创伤。在金正恩掌握着非法核武器,普京还要为其提供合法核保护伞的情况下,如果曾经主张撤离驻韩美军或在韩半岛缩减战略核资产部署等的特朗普成功连任,那在对朝延伸威慑方面很可能出现漏洞。韩国最早提出的“自主拥核论”也出于围绕美国核保护伞的信任问题。即“若朝鲜使用核武器,美国是否会放弃旧金山而保护首尔?”,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难题。
 
然而,韩国“自主拥核论”也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 实际做起来却并不容易。首先,韩国“核武装”的核心变数是韩美同盟。《韩美原子能协定》规定,从原则上禁止韩国对使用后的核燃料(高水平放射性废物)进行再处理,并允许在双方协商下将铀浓缩到20%以下。因此韩国在没有与美国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尝试自主研发核武器是不可能的事。
 
如果韩国未得到美国和《核不扩散条约》(NPT)体系的批准而强行推进“非法核武装”,那这也会给韩国带来严重的后果。虽有人提到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等“实际上拥核国”模式,但这些国家都是未加入NPT体系的国家。韩国在NPT体系中一直在享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而如果韩国未经批准自主开发核武器,那么作为贸易大国的韩国必将在经济和外交方面受到重创。在很难期待中俄默认的情况下,若韩国被打上非法核开发国的烙印,那不仅铀供应受到阻止,还会像朝鲜和伊朗一样成为国际社会严厉制裁的对象。
 
再加上,还会引起其他无核国家的反对,从而引发印太地区的“核多米诺骨牌”效应。韩国国立外交院教授金炫旭表示,“韩国必须仔细考虑周边国家的反对、核武装多米诺骨牌效应等在国际舞台上必须承担的费用和压力”。

韩国社会严重分裂的可能性也不容忽视。韩国执政党方面提起“核武装”话题后,在野党共同民主党最高委员郑清来抗议道,“自主拥核论是极其不负责任且万分危险的主张”,院内代表朴赞大也对此批评道,“核武装论是会导致朝韩同归于尽的‘零和游戏’”。

若韩国真正想成为拥核国家,那就应该改变韩国政府成立以来一直追求的“韩半岛无核化”目标。但同时,韩美也将失去让金正恩放弃核武器的理由和手段。

金正恩想要的是核武器裁减谈判而不是无核化谈判,在这样的情况下,届时金正恩很可能充分利用韩国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也就是说,朝鲜可能以韩国拥核为由,主张自己拥有核武器是正当的,可能还想改变整个“无核化和平”的框架。对于以“对韩对美敌对政策”作为治国理政主旋律的金正恩来说,“恐怖的核平衡”反而会成为其维持体系的动力。

维持核武装的成本也相当可观。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去年估计,2023年至2032年美国维持核武力的成本为7560亿美元(约合1050万亿韩元)。每年756亿美元(约合105万亿韩元),是韩国每年国防经费(约57万亿韩元)的两倍左右。当然,韩国维持核武器的费用不能简单与美国做比较,但所预计的相关费用仍是天文数字。

#AD166625363541.ad-template { margin:auto; position:relative; display:block; clear:both; z-index:1; } #AD166625363541.ad-template .col { text-align:center; } #AD166625363541.ad-template .col .ad-view { position:relative;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66247900833-0'); });
刘智惠·郑英教·朴炫柱 记者
译 | 小谭 校 | 司空宽淑 责编 | 刘尚哲 查看其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