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闻_新华网 ( ) • 2024-06-27 21:53
千笔楼丨孤岛不孤,总有人为你而来!
6月19日至20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绍濂乡古祝村连降大雨,山洪倾泻,道路塌方,断路、断电、断水、断通信,救援进不来,消息出不去,500多人的村子一度成为“孤岛”。

  6月19日至20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绍濂乡古祝村连降大雨,山洪倾泻,道路塌方,断路、断电、断水、断通信,救援进不来,消息出不去,500多人的村子一度成为“孤岛”。

  孤岛不孤。自失联后,无数人为古祝村牵肠挂肚。道路中断3天后,随着挖掘机的铲斗高高扬起,最后一个塌方点的最后一方土被清出,古祝村的生命通道成功打通。

  网友感动之余纷纷点赞:暴雨中,因为有你们,所以倍感温暖。孤岛不孤,总有人为你而来。

  受强降雨影响,古祝村一度断电、断水、断路、断通信。

  为了将村里受灾情况的消息送出去,消防救援队伍背负沉重的卫星通信设备,徒步挺进古祝村。其间跋涉近9个小时,途经至少40处塌方点。

  头顶是随时可能二次塌方的山体,身侧是湍急的河流。记者问其中一位消防救援队员,怕不怕?他说,当时一门心思要把设备送进去,把希望送进去,“来不及害怕”。

  受灾严重的绍濂乡小溪村,20多名武警官兵操控多台大型机械设备,奋战1小时,在被洪水冲垮的公路上架起一座25米长的应急桥,打通了进出村的通道。

  6月22日,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绍濂乡小溪村,武警官兵架设的临时桥梁贯通,村民通过桥梁出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在家是父母捧在手心的孩子,抢险现场是顶天立地的汉子。一位大姐专门找到武警官兵致谢:“战士都和我儿子差不多大,看他们这么辛苦,我也心疼。”

  骑电瓶车出村的小伙子,专门把车停在路边,认真地给救援队伍拍照。他说,要记住这些素未谋面的脸庞。

  武警官兵、消防队员、党员干部、自发参与的志愿者……突如其来的暴雨洪水,让他们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

  一条条因塌方阻塞的道路被抢通,一个个失联村重新通水、通电、通网。有网友说,洪水烈火之中,纵使血肉之躯,亦为钢铁长城。

  连日来,多地遭遇强降雨。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灾害发生后,各方力量高效集结,紧急投入抢险救援。从中央到地方,全力以赴防汛救灾,搜救失联被困人员,转移安置受灾群众,紧急调运应急物资,抢修抢通基础设施,排查处置次生灾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迷彩绿”“火焰蓝”“救援红”,四面八方力量汇聚,争分夺秒赶赴灾区。一个个“来不及害怕”的身影,铸成一道道抢险救灾的铜墙铁壁,也绘就一幅幅温暖感人的画面,让很多网友红了眼眶。

  贵州织金,党员干部为主体的应急抢险队伍穿梭一线防汛救援;湖南长沙,救援人员跳进齐腰深的水中,一趟趟转运受灾群众;江西九江,救援队伍“以背为桥”,救出被困老人;广东梅州,消防员在洪水中双手接力,托举新生……

  6月20日,救援人员在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泗水镇开展救援工作。新华社记者 卢汉欣 摄

  暴雨中,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每一个奋不顾身的故事,都让人动容。

  山高路远,总有人为你而来。

  临灾遇险,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是我国举国应对各类灾害的不变底色和真实写照。

  汛情就是号令。人民子弟兵、武警官兵、消防救援队伍紧急驰援;水利部统筹会商调度;公安部加强力量准备,确保闻令即动;交通运输部建立恶劣天气预警预报协同联动机制……各地灾险排查力争不漏一户,救援不落一人,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心上。  

  6月23日下午,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绍濂乡古祝村,武警官兵打通前往古祝村道路,抵达古祝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徐光达摄)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每有灾情,总有人脚下是泥泞、心中是百姓,总有人不畏艰险、不惧风雨。

  未来一段时间,特别是随着全国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防汛仍将是各地工作的重中之重。但请相信,总有人为你而来,与你并肩前行!

  监制:令伟家

  终审:曹建礼、康丽琳

  文字:陈尚营、王博、潘峰(参与采写:屈彦)

  题图漫画:潘红宇

  编辑:李代祥、缪异星、刘雅萱、伍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