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闻_新华网 ( ) • 2024-06-27 22:08
中华环保世纪行2024|记者手记:大河之洲的生态跃变

  新华社济南6月27日电 题:记者手记:大河之洲的生态跃变

  新华社记者唐健辉

  夏至刚过,汽车行驶在我国山东半岛北部的东营市。午后阳光充足,车窗两侧的湿地和滩涂深浅交织、错落有致,宛如一幅油画。几只黑嘴鸥和东方白鹳偶尔飞过,像跃动的精灵点缀其间。

  记者近日随中华环保世纪行2024年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了黄河三角洲,九曲黄河从这里汇入渤海。黄河三角洲拥有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然而多年前,这里却不是这般景象。

6月25日,记者在山东省东营市拍摄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小波 摄

  “前些年互花米草在沿海地区迅速扩张,让水鸟栖息环境丧失,区域生物多样性严重退化。”今年55岁的全国人大代表、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推进中心职工张金海向记者讲起了几年前黄河三角洲的模样。

  互花米草,一度在黄河三角洲大面积生长,导致许多原生植物严重退化。“互花米草曾一度遍布我省7个沿海城市,仅黄河三角洲就有13万余亩。”张金海感慨道,他出生在黄河边,喝着黄河水长大,看到母亲河受伤了,真的很伤心。

  互花米草泛滥,让表面平静的黄河三角洲变成了“静悄悄的绿色沙漠”。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张金海多次实地走访调研,提出了治理互花米草的建议,推动有关部门组织人员展开治理。

  “我们采用刈割、围淹等生物和工程措施,先后投资超过5亿元,治理总面积13.1万亩,清除率达到99%以上。”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规划建设科科长周立城介绍。

6月25日,记者在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鸟类。新华社记者 刘力航 摄

  近年来,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黄河保护法相继实施,东营市也出台了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和互花米草防范治理工作方案,因地制宜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6.2万亩,4年内累计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为了防止互花米草“卷土重来”,东营市明确了“三年治理、三年防护”的攻坚治理路线图。

  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标志着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东营市投资近10亿元实施水、林、田、湖、草、湿地等一体化保护与治理,全市湿地面积达到456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湿地保护面积2762平方公里,保护率达到60.47%。”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古金魁介绍。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如今的东营,白天鹅飞进城市湿地嬉戏觅食已是常态,就连生性挑剔的东方白鹳也在城市附近“安家产子”。

  行车过程中,透过车窗,记者注意到,不少电线杆上都有一个鸟巢。带着好奇,记者询问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她介绍,这是保护区专门为东方白鹳搭建的“人工巢”。“巢下就是湿地水面,可以捕捉鱼类、青蛙等食物。水下是‘餐桌’,水上是‘育婴房’,是东方白鹳理想的孵化育幼环境。”

  黄河三角洲的环保工作者,像守护孩子一样守护鸟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这里的生态系统。“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先后提交了58条代表建议,其中有30多条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张金海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区内,野生动物、植被分别增加到1648种、685种,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鸟类分别达到26种和65种,被当地人称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6月25日,记者在山东省东营市拍摄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华社记者 刘力航 摄

  车行至一处,视野顿时开阔,这是离黄河入海口最近的陆地。大河奔流,不舍昼夜,在这万物共生的美好家园,正实现着大河之洲的生态跃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