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闻_新华网 ( ) • 2024-06-28 14:59

  新华社南京6月28日电 题:苏州昆山:系列改革让昆曲“活”起来

  新华社记者杨绍功

  仲夏之夜,北京恭王府大戏楼,来自苏州昆山“小昆班”的孩子们与昆山当代昆剧院的专业演员共同登台,演出了《牡丹亭·春香闹学》等剧目,收获观众一片叫好之声。

  人们的叫好,不仅为精彩的表演,更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的传承。昆山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金磊说,每年恭王府非遗演出季长幼咸集,显示了昆曲的活力。

  6月9日,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学生表演《挡马》。新华社记者金良快 摄

  为了让古老的昆曲“活”起来,昆山在人才培养、观众培育、平台搭建、城市发展等方面探索推进一系列改革举措,让这类传统戏曲有人演、有人看、有舞台、有未来。

  在中小学成立“小昆班”是昆山的一项制度创新。如今,“小昆班”已覆盖昆山全部12个开发区和乡镇。20余个“小昆班”累计培养了5000余名昆曲小学员。先后有百余名学员被选拔进入专业院校深造,近20名学员成为优秀昆曲演员。

  娃娃学员是基础,青年演员是骨干。为了让昆曲有人演,昆山创新机制,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方式汇聚青年演艺人才。在试行的“昆山高层次宣传文化人才计划实施细则”中,昆曲人才被当作特聘人才,引进人才所需要的编制,可不受岗位总量、结构比例限制。

  此外,据昆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巫继东介绍,通过委托上海戏剧学院等定向培养、争取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基地落户等方式,昆山也打开了昆曲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让昆曲有人看,昆山革新了昆曲的演出方式:不仅可以分段、分折演,还可以边演边作评析。在昆山当代昆剧院昆曲文化中心,《虎囊弹·山门》一段精华部分的“十八罗汉”被单独抽出呈现,昆曲演员只是在台上摆出各种罗汉的造型,台下已掌声如潮。这类经典导赏品鉴式的演出,已成为昆山培养昆曲新观众的系列品牌活动。

 

  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昆曲老师吴美玉(中)带着“小昆班”的学员们进行扇舞训练。新华社记者李博 摄

  演出有平台,发展才有阵地。昆山推动区镇和国企单位共同打造了20多家小剧场,让昆曲有了长演不断的舞台。从2018年开始,昆山连续五届承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推动了全国348个戏曲剧种的共同登台展示、相互交流促进。

  让昆曲滋养城市发展,已成为昆山的一项特色制度安排:制定实施《昆山市昆曲发展规划(2018-2022)》《昆山市昆曲品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把昆曲纳入城市发展规划,让建设新城市、发展新产业、布局新赛道都有昆曲传承发展的身影。

  “传统与现代结合,形式与神采兼备,系列改革创新让昆曲等古老剧种焕发了新生。”知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周志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