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机核 GCORES ( ) • 2024-06-29 11:06
(1/4) (2/4) (3/4) (4/4)
观前提醒: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1)

前言

或许,来的正是时候
我在22年末写下《当我们使用Alice配列时我们在追求什么?》,彼时国内对Alice配列的狂热达到了顶峰,众多量产键盘厂商也纷纷推出了自家版本的Alice配列键盘。
而在23年,我在《Alice配列套件盘点与前瞻》中提到Alice配列的热潮已逐渐降温,虽然Alice配列并未完全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其热度已不复当年,随着几家工作室的作品纷纷推出,Alice配列的新作也逐渐淡出我的视野。
2024年,整个键圈迎来了自2019年之后最寒冷的春天,四月过后,供应链仍未转暖,但在这般寒冷之下,在Alice的热潮缓缓跌落之时,NEO Ergo逆势而生,给我这个Alice的忠实爱好者带来些许温暖,宛如落日余晖。
Alice配列的热潮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它对客制化键盘圈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它不仅让人体工学的概念走入了大众视野,而且其留下的设计理念和用户需求,可能为下一次的革新埋下了种子。
下面就让我们来聊聊Neo Ergo,这把Neo的集大成之作,也来聊聊Neo,这个让我颇为意外的工作室。
(1/1)

造型与配列

(1/1)
配列布局方面,Neo ergo支持分裂退格和无方向键装配,这两点都深得我心。我个人的组装方案选择了无方向键配合分裂退格键的布局,左长右短的空格分配,我个人习惯左手敲击空格。
关于方向键,我一直不太推崇在紧凑键盘上采用内嵌式设计。65%布局已是我能够接受的最小尺寸,再小的60%布局中强行加入内嵌方向键,往往会导致实用性大打折扣,同时增加误触的风险。Alice布局如果采用65%的Arisu样式,会进一步加长键盘右侧的比例,而右侧上方空出的空间往往需要额外的设计元素来平衡,例如Lucifer的旋钮或是Dimi那样的起到「F13」作用的装饰键。
同时,这代Ergo在门牙设计上继承了Spring的设计,近乎对称的门牙设计带来近乎对称的两侧键区比例,不仅在视觉上提供了平衡,也在使用体验上实现了协调。
Lucifer Lucifer
正面设计上,Neo Ergo左下角的三颗RGB灯虽然不算特别出彩,但相较于市面上泛滥的灯条设计,它提供了一种更为简洁的视觉感受。
不过,条状灯件在拆卸过程中容易脱落,因此在安装时需要格外小心,以免遗失,而我的匀光件已经迷失在某个角落了。
阳极款正面的加工痕迹在某些角度下较为显眼,但并不会刮手或产生不适的触感。
如何让裂开键区的缝隙美观这件事,许多套件都做了努力和尝试,例如,Spring套件采用了定位板美化贴片,而Matrix则大胆地将缝隙作为设计的一部分。Neo Ergo借鉴了Matrix的设计理念,也尝试了缝隙灯方案,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在我印象里,Matrix浮夸的匀光件采用切削的PC材料,根据键帽高度和缝隙大小定制形状,以确保光效透亮。(没有Matrix浮夸,如有误烦请指正)
而Ergo的灯件采用硅胶材质,可能是为了兼容不同材质的定位板并减少漏光问题。但硅胶灯条无法完美适配每个缝隙,在未点亮的情况下,甚至可能显得有些突兀。
(1/1)
从营销角度来看,Neo Ergo选择灯条方案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能增配定位板美化贴片,可能会更加合适。这在成本和效率上都是可行的方案。毕竟,要求Neo Ergo配置与Matrix相同的灯件,不仅缺乏主题性,而且在成本和效率上也不太现实。请不要忘记,Neo Ergo是一款起售价899元,顶配1099元的产品
如果让我来考虑如何提升缝隙的美观度,我可能会从定位板颜色入手,选择与外壳撞色的搭配,如银色外壳搭配红色定位板,当然这纯属个人偏好。如果你们有更好的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Neo在Neo 80上尝试在侧面进行一些线条的设计,但恕我直言,那真的有点半成品的样子。而在Neo Ergo上,侧面设计则采用了简洁低调的内切角,至少它是耐看的。
(1/1)
而在USB口,这把键盘的辨识度来到了顶峰,上盖配合帐篷本身造型的隆起做了一个爬坡的3D曲面切削,勾勒出一片光滑的曲面,搭配四边小倒角,立体感十足。
核心件隆起的造型嵌入上下盖之间,仿佛是整把键盘造型的缩影。不过,这次核心件的可选颜色并不多,因此并非每种配色都能实现最佳的视觉撞色搭配。
Neo Ergo背面的配重设计是长条嵌套配重,我的选择是长条红铜搭配金色PVD内嵌铭牌。
谁能拒绝铜配的魅力呢?即便它只有小小的一条,即便它终将氧化老去。
而且,仅以+50元的价格就能获得这份优雅,实在是物超所值。至于炫彩PVD,可能唯有阳极深紫这般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颜色可以驾驭。
这次的背面设计对于Neo来说真的是进步很大,甚至有些倒反天罡,我觉得比QK的配重要有趣不少。长条阶梯配重的造型虽然简约,但与之前大面积平铺或简单阴刻图案的设计相比,已经有了质的飞跃,搭配四周倒角,立体感十足。内嵌铭牌的思路实现起来并不复杂,但是给人的观感要精致不少。

内胆

夏木 夏木
轴体方面,我选用了由键极客代工的FM轴,4.0mm全键程,立柱触底,PA12上盖、UPE轴心、PA66底壳,18mm单段弹簧以及48g触发压力。
作为我目前日用的轴体来说,单段弹簧不会顶手的同时,平底轴心立柱触底,声音很集中,我自己还是挺喜欢的,也是键极客目前最成熟的防尘壁轴体系里较为优秀的作品。
内胆方面,这次的内胆是黑芯板,此前Neo的产品都是黄芯板,应该是考虑到板材搭配Leaf Spring变形回正效率的问题。我原本计划尝试无钢焊接方案,但考虑到灯件需要定位板来固定,最终选择了无棉配置,搭配铝定位板焊接。由于芯片是集成在小板上的,未来也可以通过更换无线小板,将单模焊接升级为三模焊接。
异形硅胶套搭配Leaf Spring,内胆限位效果很好,手感方面偏韧,不会很软,但也不会回馈特别强烈。
Neo Ergo在内部设计上做了许多Force Break的处理,有效避免了明显的共振音。尽管在边角处偶尔能听到轻微的金属碰撞声,但这并不影响整体的使用体验。键盘采用了异形硅胶套进行限位,分体PCB设计使得最软的部分位于两块板各自的中心区域,虽然空格键的手感相对一般,但这也算是Alice配列的一个常见现象,短的确实没有长的敲击起来爽。
全棉状态下,Neo Ergo的声音表现是很符合当下大众市场喜好偏向的,当然,这都是早有公式和答案的。而无棉状态下,它的整体表现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惊喜,或许是我的期望给的太高,在GB帖中提到的
左右两个打字半区都拥有自己的小型腔体,声音在干净凝实的基础之上拥有一定的腔体共鸣
虽然在底壳上确实看到了类似阶梯式构造和区域分化,但我在实际体验的时候并没有感受到特殊的腔体回馈,我真的非常努力去感知,但仍旧一无所获,金属震颤和腔体回馈可能是未来键盘内胆设计的重要方向,但在Neo Ergo上,这方面的效果并不显著,或者说,它缺乏那种让我惊喜和痴迷的特质。
(1/1)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无棉表现不佳。如果你喜欢原汁原味的轴体表现,Neo Ergo的表现一定是能满足你的需求,它没有奇怪的杂音也没有突变键音和突兀的敲击感。
如果你要更大的下沉空间或更软的手感,可以通过移除泡棉来实现。我个人建议,可以先尝试仅保留底棉的组装方案。利用磁吸和碰珠快拆的便利性,可以轻松判断底棉的去留,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调整。
顺带一提,手托我个人是装配的,手托的价格是99,对于使用体验的提升是很大的,我个人推荐木质手托,冬天也不会冻手,也更加亲肤,不过木质手托的重量比亚克力要轻不少,脚垫的防滑没有亚克力效果好。
以上就是我对Neo Ergo的简单点评,如果你对一些键盘之外的事感兴趣,不妨让我们来聊聊有关Ergo设计和生产上的那些事。

从Neo Ergo到Neo

我想,核心件应该是Neo Ergo这把键盘身上最值得聊一聊的内容。
帐篷式键盘,作为一种人体工学设计,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从早期专注于人体工学理念的设计,到近年来结合Alice配列而诞生的EM8、MONT CERVIN、昆仑、TYPE-K等产品,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定价较高。当然也有一些类似Libra mini这样较为便宜的玩具,但总归是比同水平产品要贵一些。这种高价位有些是来自于品牌自身的溢价效应,但更多的是,异形键盘本身的造价就相对较高。
昆仑 昆仑
从Neo Ergo键盘的上盖设计来看,其工艺复杂性显而易见。除了帐篷Alice必需的CNC掏空和坡度加工,C口上方的破型加工也不简单,这一刀对于整把键盘来说并不便宜,它并不是简单的那种用圆刀滚一滚就能出来的曲面,而是是爬坡的3D曲面。当然,这一刀下去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搭配核心件让整个外观更具辨识度。
底壳方面,Neo Ergo通过将内胆支点的制造任务交由核心件来完成,有效降低了底壳加工的难度,同时可以观察到底壳两侧的凹槽不断下探,应当是为边角制造腔体空间。
如果没有核心件的加入,那么Neo Ergo的底壳就需要力大砖飞地去加工坡面和支点,一体式的底壳看起来自然是更加简洁和优雅,但生产成本也会显著增加。
可以说,核心件对于Neo Ergo这把键盘来说,确实是降本增效的一大利器。
但即便如此,Neo Ergo这把键盘在造价上仍旧不便宜,同样的,它在定价上也可以「不便宜」,毕竟成本很多时候只是定价的因子之一,甚至不是最大的那一个。
Neo Ergo所处的细分市场——2000元以下的帐篷式Alice键盘——目前相对空白,考虑到这一点,即使在2024年这个市场相对冷淡的时期,Neo Ergo如果定价在1100元或1200元左右,甚至更高,都仍有可能被市场接受。这样的产品是具有一定稀缺性,属于「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的类型。此外,Neo品牌之前的几代产品已经在市场上得到了验证和认可。
但是,与之前的Neo 80相比,Neo Ergo的定价仅有小幅上涨。背面配重和造型设计的改进就足以证明这100元的涨幅是合理的,更不用说它还带来了许多其他令人惊喜的特性,而Neo Ergo的大卖,也让我们看到了市场细分的力量。
(1/1)
Neo是另一个QK吗?
在组装和把玩几把Neo作品的过程中,我时常去和Neo的设计师交谈,在交流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Neo所代表的视角,是很微妙的。在Neo Ergo之前Neo产品的定位,是更加产品化,而非作品化的。
你能在Neo前几代的产品上看到非常多标签化的属性,碰珠快拆、兼容多种结构、公模、一块配重装饰块,以及尽可能多的配色选项。
在玩到Neo Ergo之前,我觉得Neo或许只是一个换了口味的QK,毕竟它一开始就是作为QK的子品牌推出,它和QK的区别类似于红烧牛肉面和鲜虾鱼板面,一个更符合大众口味,另一个则给一些人不同的选择,但总归是让更多人能轻松买到客制化键盘。可以说,千元左右的平价客制化套件体现了社区化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品化趋势。
而Neo,作为QK的子品牌,起初似乎只是为满足不同口味的消费者而存在。然而,随着Neo Ergo的推出,Neo所代表的视角正在发生变化。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标签化的属性集合,而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视角的工作室。
在QK的大众化定位和OWLab日渐Matrix化的趋势中,Neo似乎在寻找一种平衡,既满足客制化市场对个性化的需求,又不失量产市场的效率和可及性。
或许,Neo正在经历一种意义上的重新出发。
(1/1)

一些题外话

前段时间和朋友闲聊当下的量产市场,一个品牌该如何生存,有趣的是,最终竟真得出了一些道理。
量产市场也好,客制化市场也好,最终其实还是在比效率
什么是效率?自己变快是一种,让别人变慢也是一种。效率可以是提升自身的速度,也可以是通过增加产品复杂性来减缓他人的模仿速度。我想这是很多品牌到一定体量之后,不得不去考虑的事情,也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
但请注意,所有人的最终目的,都是离开这泥沼,但在这之前,你只能接受这样的游戏规则。
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对这个爱好保持多久的热情,毕竟现状并不乐观,但我还是想知道不同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以及给出的答案。
一套自己的理解和方法论才是一个品牌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