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 中央社 CNA ( ) • 2024-06-29 12:32

(中央社记者林巧琏高雄29日电)「让孩子透过唱古谣找回自己、找回身为原住民的独特价值,也找回教育的初衷。」多纳国小教务主任宋麒麟谈起成立歌谣队的初衷,他说,最感动的是本来不爱上学、不写作业的孩子开始改变。

宋麒麟是多纳部落首位考上师范校院公费生的鲁凯族原住民,在20年的教职生涯中,他先后在茂林国小、多纳国小成立歌谣队,自己也担任教学、指挥工作。除了文化传承外,更用传统歌谣指引原民孩子一条上学的路。宋麒麟在去年获得全国师铎奖,多纳国小外至今还贴著祝贺红色海报。

走进多纳国小耳边传来悠扬古谣队歌唱声,然而宋麒麟一开口便是「我不希望孩子如同外界的刻板印象,只会唱歌跳舞。」宋麒麟说,唱歌是为了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文化底蕴,经过多年来努力,歌谣队有了名声和成绩,但最重要是孩子的品行和课业。

宋麒麟说,外界对于原住民仍有刻板印象,认为原住民只会唱歌跳舞,但让学生唱歌不是为了表演,而是透过歌谣让他们理解自身的文化,「我告诉孩子想上台唱歌,就要把学生的本分做好,不写作业就不能上台。」

「可能是上帝的安排,原本合唱团的老师准备退休,希望我能接手文化传承。」宋麒麟民国93年到茂林国小服务,接手合唱团后慢慢将团队转型为歌谣队,「让孩子用老人家过去唱古谣的方式唱歌,他们更有共鸣,也慢慢了解歌词的涵义,与部落生活产生连结。」

宋麒麟说,过去合唱团是以声乐方式唱古谣,不是科班出身的他对于带合唱团不熟悉,走访部落耆老后,他决定「老人家过去怎么唱,孩子现在就怎么唱」,转型后的歌谣队渐渐打开知名度,在不少比赛获奖,纪录片导演柯能源更以茂林国小歌谣队为主角,拍摄「得乐日嘎」纪录片。

宋麒麟说,被称为鲁凯下三社的茂林部落、万山部落、多纳部落,3个部落都有不同的鲁凯语,「多纳人到茂林去语言是不通的」,随著人口减少,族语流失的速度令人担忧。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9年将茂林、多纳、万山语正式列为世界上严重「濒危语言」之一。

回到多纳国小任教后,宋麒麟也在校内成立歌谣队,并将队名取为「Tathenay」,即是「我们来唱歌」的多纳鲁凯语。多纳国小全校共33人,二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全数参加歌谣队,共25人。

歌谣队成立初衷肩负文化、语言传承重任,经由宋麒麟等人努力下,渐渐成为陪伴原民学童找回自我认同的媒介。「孩子很享受站在舞台上受肯定的成就感,也渐渐找到自己的独特。」

对宋麒麟而言,歌谣不只为传承,也是为了启后,他以歌谣为媒介,让部落的孩子找到一条上学的路,「上课调皮捣蛋、不写作业都不能上台唱歌」,宋麒麟抓住学生喜欢上台表演的心理,严格要求课业表现。

宋麒麟说,曾有唱功优秀的孩子挑战规定,这名学生在表演前没写作业,以为自己仍可上台。但宋麒麟忍痛不让该名团队主力上台,「后来表演确实就不够好没有获奖,但这让孩子知道自律和团队精神的重要。」

宋麒麟说,「歌谣队是团队,25人都很重要,但不遵守规定,没有自律的人就不能上台。」但规定也不是铁板一块,他会视不同孩子的状况调整,有些学生学习进度落后,但只要有心完成就算只差一点,他也愿意通融,「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努力被看见。」

「教育不是盖房子,无法立竿见影,需要长期耕耘,但只要持续努力终会看到成果。」宋麒麟说,20年前意外接下歌谣队的重责大任,让他有了改变偏乡孩子教育困境的契机,也让每个孩子找到自我价值。(编辑:孙承武)113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