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 news ( ) • 2024-06-30 22:46

  6月29日,作为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以下简称“全国美展”)首展,中国画作品展在广州开幕。

  对全国来说,本届展览是全国美术工作者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献礼,也是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之后5年来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投稿、展出作品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对广东来说,这是广州时隔35年再度承办中国画展区。近年来,广东美术创作一路高歌猛进。此次入选作品数量全国第三,进京作品数量全国第一。

  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林蓝看来,这场全国美术界五年一度的“奥林匹克”盛事,将大国气象浓缩于笔墨间,挥洒出新时代中国美术工作者的意气方遒。

  湾区公立美术馆群彰显广东办展底气

  小南:广东承办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览展区,有怎样的优势和底气?

  林蓝:很感谢中国文联、中国美协把我们五年一度的中国美术“奥林匹克”最重要的展区放在广东。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展览的筹备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广东有很优厚的美术传统,像百年前的岭南画学等等。一路发展到现在,广东形成了很强的老中青批次衔接合理的作者群。我记得在历届的全国美展中,广东的入选作品数量多次获得第一,历来都是前三。

  广东的文化场馆为展陈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场馆的建设依托于广东本身的经济优势。我们看到,近年来广东几大场馆相继建立起来:广州美术馆新馆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不含公共区域),即将建成的深圳美术馆新馆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珠海古元美术馆改扩建后总建筑面积将达到2万平方米。

  短短一年间,近30万平方米的公立美术馆群在我们湾区矗立,这是少有的美术现象。所以这几个优势也决定,广东有能力、有决心去承办这个最重要的展区。

  小南:为了筹备此次展览,广东做了哪些工作?

  林蓝:确实这一年以来广东做了大量的准备。

  首先是展览的组织。展览的组织不容易,面对数量庞大的全国作者和作品,我们做了一系列的方案。我记得前前后后一轮一轮的十几个细化方案,包括宣传、组织、筹备、后勤等等,就是为了做好展览的组织工作。

  第二是创作的组织。要推出一次好的展览,关键在于推出一批好的作品,背后是站着一群好的作者,所以创作组织是关键。整个广东本身是以“点—线—面”来组织参展创作的:“面”是通过广东21地市与省美协艺委会广泛发动;“线”是依托重点美术创作机构有效组织、长线跟进,譬如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画院、广州画院、广州雕塑院等;“点”则是围绕重点作者、重点作品、重点题材,给予大力的观摩指导。

  一次给全国观众的中国画视觉盛宴

  小南:这次的展览有怎样的亮点呢?

  林蓝:这次的展览确实从内容到形式都百花齐放。

  首先从内容上,囊括了大小题材。我们看到题材有探海的、上月、高铁的、飞机的等等,大国重器、城乡建设、绿美乡村都展现在宏阔的艺术视野里。这次我们对作品的尺幅限制是2米4×2米4,700件作品在有限的尺幅里展现了作者对生活、对时代火热的感受,我们看到的是大国气象。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小切口、小情调、小题材。在第一个展厅就有一张叫《小兄弟》的作品,书写小朋友、小兄弟之间的情怀,却用了大写意的手法,在写实人物最严谨的结构里展现了可能性,这还是一位女作者画的。由此看到,小题材也可以展现出大气魄、大笔墨、大写意。

  第二在形式方面,我们看到了广阔的探索的可能性。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守正。各省的作者在传承千年传统上都做得非常好,尤其是浙江、江苏的作者,对江南笔墨传统的运用显现出了雄厚的功力。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创新,譬如应对新题材,面对新内容,年轻一代的作者探索了新的方式去表现,不囿于传统,体现了5年间这批作者对于技术、思想、艺术的探索。

  确实看了自己心情都非常激动,我期待这也是传达给广州、广东以及全国观众的一次中国画的视觉盛宴。

  小南:今年广东入选作品数量位列全国第三,其中进京作品数量位列全国第一。请您谈谈对今年广东作品的看法?

  林蓝:这一批广东作者之所以能够在五年一度的美术界“奥林匹克”最重要的展区取得佳绩,我觉得首先是他们有好的、自洽的艺术语言,同时他们的艺术制作是精良的。因为我们是视觉艺术,必须有相当的技术难度才能服众。

  其次我也看到他们的思想是有时代气息的。我们看到年轻的作者,用很清新的手法去反映广州城、小蛮腰等等,也看到更年轻的作者用泼彩、用岩彩的手法去反映高铁。这些创作都是在广东年轻作者里面出现的,还都是女孩子,确实很有意思,在思想的灵动性上,我看到了她们可喜的创新性。

  年纪稍长一点的作者,广东的进京作品里我们看到了周正良老师的作品。他今年刚刚60岁,原来是以人物画见长,但这次我们看到他的作品,是重彩浓墨的大写意花鸟,近乎是抽象。

  可见实际上艺术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一生都在不断精进的过程。中间可能我们思想有变化,人生有变化,艺术作品只不过是创作者外溢的一个思想镜像而已,人生跟作者、跟作品是连接在一起的。看到我们的老中青作者都在不断探索自己的人生,完善自己创作,我想这就是艺术对于我们最大的意义。

  【采写】南方+记者 王涵琦

  【摄影】南方+记者 仇敏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