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 最新资讯频道 ( ) • 2024-07-01 11:21

近年来,医疗健康产业创新不断涌现,并发展成为最活跃的行业之一,36氪见证和陪伴着这一领域创新企业的成长,并为行业带来专业的声音。

为此,36氪推出了“医疗健康行业周报”这一栏目,接下来将定期发布,为读者提供资本、政策、财务、新产品等多角度的行业资讯。

6月30日医疗健康行业周报请查收。本次周报收录了本周医疗健康领域的融资新闻。

融资投资

  • 「酶有科技」获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酶有科技已完成数千万人民币天使轮投资,由线性资本领投,奇绩创坛和旦恩资本跟投。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酶促DNA合成相关的实验推进、仪器研发及团队搭建。酶有科技创办于2023年3月,致力于通过建立蛋白质-核酸相互作用算法,设计酶分子机器高效合成DNA,可以低成本、大规模地从头合成基因,从而大量获得高质量的生物大分子数据,连接大模型与微观分子世界。

AI技术降低酶法DNA合成成本,「酶有科技」获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 36氪首发

  • 「时夕生物」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首关

核酸药物研发企业「时夕生物」近日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首关。本轮融资由北京生命园创投、天图投资和雅亿资本联合领投,百济神州生物岛创新中心跟投,晓池资本持续加注,浩悦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融资将用于公司核心项目的研发、临床申报以及团队的补充。

时夕生物成立于2021年12月,依托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张锐教授实验室作成果转化而创立,现位于广州生物岛百济神州创新中心。基于RNA编辑技术,时夕生物正在研发的首发管线主要针对神经系统疾病,当前已完成分子研究,处于临床前阶段,预计2025年申报IND。后续公司管线将集中于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抗衰老等方向。

基于RNA编辑技术开发核酸药物,「时夕生物」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首关 | 36氪首发

  • 图湃CEO王颖奇专访:D轮募资2亿,清华自主技术构建产品差异化优势|36氪首发

36氪获悉,眼科全平台设备研发企业图湃医疗已完成2亿元D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经纬领投、高特佳跟投。至此,图湃医疗在成立不到七年时间里,累计已完成7轮融资。

图湃医疗的核心技术源自于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团队汇集数十位来自清华电子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的师生校友。随着技术积累、产品开发趋于成熟,公司逐渐开始走出实验室,成功实现商业化。借着这个契机,36氪约访了图湃医疗联合创始人、总经理王颖奇,探讨在外资品牌优势明显的眼科医疗设备市场,中国企业应该怎样为自己开拓一条新路。

“将技术优势转化成为和别人完全不一样的产品差异化创新优势”,王颖奇如此概括这个问题的答案。“现阶段,国内眼科领域医疗设备销售处在相对理性的状态中,好产品不会被埋没。但想要快速占领市场,要么做全新品类,这意味着极高的市场教育成本;要么做同品类,但差异化创新优势必须要非常显著,才能具备高端竞争力,我们采用的就是第二种思路”……(点击此处获悉详情

早期项目

  • 从“诊”到“疗”,「透彻未来」AI大模型赋能病理数智化 | 早期项目

病理诊断是一种基于图像信息的诊断方式,是绝大部分疾病、尤其是肿瘤疾病的诊断“金标准”。但在该领域,供需不平衡的问题长期存在。《中国智慧病理行业白皮书》指出,病理医师培养周期长、培养难度大等问题的存在,导致病理医生缺口大、病理资源分布严重不均。

在此背景下,2016年前后,伴随着“互联网+智慧医疗”的倡导与病理诊断在数字化方面的发展与积淀,一批病理AI企业先后成立,「透彻未来」就是其中之一。与彼时大部分瞄准“AI+细胞病理”的企业不同,这家企业自2017年创办之始,便选择了更为复杂、处理难度更高的“AI+组织病理”。

截至目前,在AI赋能病理诊疗方面,透彻未来已取得一系列成果,包括但不限于病理诊断图像处理软件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获取、透彻大脑(Thorough Brain)病理大模型的自建、AI病理辅助诊断系统透彻洞察(Thorough Insights)的搭建及商业化……(点击此处获悉详情

海外new things

  • EpilepsyGTx筹集1000万美元种子资金,开发基因疗法干预局灶性癫痫 | 海外New Things

6月24日,EpilepsyGTx宣布筹集1000万美元种子资金,由伦敦大学学院技术基金(UCL Technology Fund)领投,Health Technology Holding参投。该公司打算利用这笔资金完成其主要基因治疗项目EPY201的临床前研究,并准备进行EPY201在局灶性难治性癫痫(FRE)中的首次人体1/2a期临床研究。

EpilepsyGTx是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基于伦敦大学学院皇后广场神经病学研究所的开创性研究,该公司专注于研究和开发治疗局灶性难治性癫痫的基因疗法。局灶性癫痫(FRE)是指患者发生由大脑特定部位引起癫痫发作的一组病症。如果在尝试了至少两种耐受性良好且选择合适的抗癫痫药物后癫痫仍持续发作,则认为是难治性癫痫。局灶性难治性癫痫在美国、英国和欧盟共影响约200万名患者……(点击此处获悉详情

  • āshibio获4000万美元融资,开发抗体药治疗罕见病 | 海外New things

6月下旬,āshibio宣布获得4000万美元的种子轮和A轮融资,由MPM BioImpact领投,Agent Capital、YK Bioventures和Mirae Asset Venture Investment参投。在融资的同时,Agent Capital合伙人兼联合创始人Preston Noon也加入了āshibio董事会。本次融资将用于继续推进āshibio几种研究性疗法的开发,包括对罕见病进行性骨化性纤维发育不良(FOP)潜在疗法的探索。

āshibio是一家私营生物技术公司,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致力于开发用于治疗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的新型疗法。该公司由首席执行官Pankaj Bhargava医学博士和MPM BioImpact团队于2022年创立,Bhargava 博士也是MPM BioImpact的企业家合伙人。Bhargava 博士曾担任吉利德科学的肿瘤治疗领域负责人,也曾在多家生物技术公司担任高管职位,包括赛诺菲和Dicerna Pharmaceuticals。在Dicerna Pharmaceuticals任职期间他领导了肿瘤学和罕见遗传病的开发项目……(点击此处获悉详情

  • 赛诺菲投资、openAI支持,Formation Bio获3.72亿美元D轮融资 | 海外New Things

6月下旬,Formation Bio宣布完成3.72 亿美元D轮融资,本轮融资由Andreessen Horowitz 领投,老股东赛诺菲、红杉资本、Thrive、Emerson Collective、Lachy Groom,新投资SV Angel Growth和FPV Ventures等共同参投。本轮融资将用于收购、授权候选药物,扩展其人工智能能力。另外,2021年Sam Altman以个人名义领投了公司1.5亿美元的C轮融资;该公司C轮融资估值约10亿美元,D轮估值较上一轮有实质性提升。

Formation Bio(原名为TrialSpark)由华人Benjamine Liu和Linhao Zhang于2016年共同创立,是一家专注于将人工智能应用于药物临床试验的创业公司。该公司目前有3种候选药物处于临床研发阶段……(点击此处获悉详情

  • 英伟达、亚马逊投资,蛋白质大模型公司种子轮融资1.42亿美元 | 海外New Things

6月下旬,专注于生物学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Evolutionary Scale宣布在种子融资中筹集了 1.42亿美元,将用于构建可生成新型蛋白质的人工智能模型,以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本轮融资由Nat Friedman、Daniel Gross和Lux Capital领投,亚马逊网络服务公司和Nvidia参投。这家初创公司还发布了一种被认为是“生物学的里程碑式AI模型”的ESM3,该模型可以设计新型蛋白质,用于药物研发和材料科学研究等。

Evolutionary Scale成立于2023年7月,聚焦前沿人工智能研究,致力于为生命科学开发人工智能,其AI模型产品支持健康、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突破性研究和开发。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Alex Rives此前就职于Meta公司的AI研究团队FAIR,曾首次开发了蛋白质的生成式AI模型 ESM1,该模型被广泛认为是第一个蛋白质大型语言模型(LLM)。团队解散后,他离开了Meta,并与Tom Sercu和Sal Candido一起创立了Evolutionary Scale来继续这项工作……(点击此处获悉详情

  • 互联网+个性化减肥模式走红,美国Form Health获3800万美元B轮融资 | 海外New things

6月下旬,美国科学肥胖护理提供商Form Health完成3800万美元的B轮融资,由Sound Ventures领投,M13、SignalFire和 Next View Ventures参投。此前该公司已经在2021年完成由M13领投的2290万美元融资,彼时估值已达到6290万美元。本轮资金将用于加速该公司与企业合作伙伴的合作、聘用美国肥胖医学委员会(ABOM)的医生提供科学肥胖管理,并投资其远程医疗技术平台。

Form Health由首席执行官Evan Richardson于2019 年创立,由首席医疗官Florencia Halperin 博士(布莱根妇女医院体重管理和代谢外科中心联合创始人)领导,通过其独特的远程医疗模式为美国数万名患者提供护理。该模式为患者提供:专门护理团队和个性化治疗计划,并为患者提供较高的可访问性和便利性……(点击此处获悉详情

  • 增发10亿美元开发减肥药,丹麦Zealand Pharma挑战“神药”司美 | 海外new things

6月下旬,丹麦生物医药公司Zealand Pharma宣布完成增发835万股新普通股,总募资额达10亿美元,将用于开发基于靶向胰淀素的新型减肥药物。

Zealand Pharma成立于1998年,总部位于丹麦哥本哈根,距离丹麦医药巨头诺和诺德仅仅几英里,是一家专注于发现、设计和开发治疗肥胖症等代谢疾病和某些罕见疾病的创新肽类药物的生物技术公司。作为减肥药领域的有力竞争者,今年Zealand Pharma的股价上涨了138%,市值达到80.58亿美元……(点击此处获悉详情

  • AI制药企业Iambic Therapeutics 获 5000万美元B+轮融资,加速乳腺癌等肿瘤药物开发 | 海外New things

6月中旬,Iambic Therapeutics宣布完成超额认购的5000万美元B轮融资,由新投资者 Mubadala Capital 和 Exor Ventures 领投,卡塔尔投资局 (QIA) 以及老股东Abingworth、Illumina Ventures、Nexus Venture Partners、Coatue 和 Tao Capital Partners 参投。本次延期融资是继2023年10月份B轮融资之后的又一轮超额认购,目前该公司B 轮融资总额超过1.5亿美元,将用于进一步推进公司AI 驱动药物研发平台的发展。

Iambic Therapeutics(前身为 Entos)成立于2019年,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凭借其独特的AI驱动药物研发平台,支持创新药物研发。Iambic汇集了众多 AI 专家和经验丰富的药物研发人员,包括曾因定向进化工作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的Frances H. Arnold。Iambic 平台能够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速度,跨多个目标类别和作用机制,将高质量、差异化的治疗方法推向临床阶段……(点击此处获悉详情

焦点分析

  • 复宏汉霖私有化,一场大股东间的“相互成全”|焦点分析

停牌一月后,18A企业复宏汉霖的私有化传言正式被验证。

6月24日,复星医药晚间公告称,将通过吸收合并的方式私有化子公司复宏汉霖。后者于2019年登陆港交所,是中国生物医药fast follow时代的典型产物。今年5月底,受“一项构成内幕消息的收购及合并守则公告”影响停牌前,复宏汉霖股价报18.84港元/股,102亿港元的市值已较上市初期跌去近六成。

按照复星医药的计划,收购H股的现金对价为24.6港元/股,较停牌前溢价超过30%,现金对价合计不超过54.07亿港元或等值人民币,复星医药另申请37亿港元并购贷款用于本次私有化。

登陆港交所后,复宏汉霖市场表现一直不如人意;但硬币的另一面,公司的fast follow战略又使得其成功实现盈利,成为市面上为数不多同时具备独立盈利和研发能力的稀缺生物医药标的。

私有化的结局,是否能终结这场矛盾……(点击此处获悉详情

  • 司美格鲁肽减重适应症在中国获批,诺和诺德已启动药品供应流程

司美格鲁肽备受关注的减重适应症在中国获批。

6月25日,国家药监局已正式批准诺和诺德旗下用于长期体重管理的司美格鲁肽“诺和盈”上市,本次获批适应症针对初始BMI大于等于30kg/m2;或在27kg/m2至30kg/m2之间,且存在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超重和肥胖症患者。给药频次为一周一次。

针对定价和后续销售问题,诺和诺德方面回应36氪表示,目前用于长期体重管理的司美格鲁肽“诺和盈”还未在中国商业化,还不能在医院内使用。但自获批之日起,诺和诺德已按照计划正式启动药品供应的相关流程,尽快推动产品上市;定价将于上市时公布……(点击此处获悉详情

  • 单笔交易超40亿美元,泼天富贵轮到了小核酸|行业Mapping

2024年,中国医药行业真的还有风口存在吗?

核酸药物是近年来快速兴起的赛道之一。但随着新冠疫情之后,由mRNA疫苗支撑起的mRNA药物市场快速萎缩,斯微生物等一众代表企业走向诉讼或裁员的终局,RNA疗法的投资热度逐渐转移向小核酸领域。

据牛氪资本统计数据,2023年,以siRNA(小干扰RNA)、ASO(反义寡核苷酸)等为代表的经验证成药效果较好的小核酸药物融资总计达到20起。

其中,伴随着诺华重磅siRNA降脂药英克司兰钠注射液首次在中国上市,“每天新增患者超200名”;以及年末时,圣因生物、瑞博生物、舶望制药等头部企业相继达成的大额BD交易,最高者潜在金额超过40亿美元,国内医药行业对小核酸药物在2024年成为新的“爆点”的期望愈发强烈。

当机会或许就在眼前,谁能拿下……(点击此处获悉详情

  • 剂泰C轮募资1亿美元,“不看Biotech”的2024,药物递送企业怎么拿钱|36氪专访

2024年,国内生物医药投资市场的低落情绪依旧。一些被预期会“逆势上扬”的赛道没能激起水花,“不看Biotech了”“回国后就没想到会遇上没人投这种情况”的声音仍然贯穿在上半年的许多交流中。

但即使处在行业整体遇冷期,药物递送仍然备受资本市场关注。据动脉网数据,近3年来,国内药物递送技术市场的投融资金额超过400亿元。其中,位居前两位的偶联和核酸纳米载体技术领域均超过百亿元。

“随着基因核酸药物快速发展,药物不仅是以过去想象的小分子抗体形态存在,而是一个个基因代码,透过核酸‘软件’将疾病细胞重新编码为健康细胞。但这类‘可编程药物’不具备成药性,需通过纳米载体将序列递送至靶细胞里释放。”近期完成C轮融资后,剂泰医药联合创始人、CEO赖才达这样对36氪等媒体解释药物递送赛道“火热”的原因……(点击此处获悉详情

 

编辑:海若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