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精選 - 聯合新聞網 ( ) • 2024-07-01 14:04

【文.许嘉宝、俞子翔】

面对少子女化冲击,全国各大专校院纷纷依据其优势及特色发展,透过自主学习、跨领域学习等教学创新模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教育品质。本期评鉴双月刊专访华梵大学(简称华梵)林从一校长,整理并分享其推动大学转型、发展学校特色之经验,以及其对于台湾高等教育品保机制的观察与建议。

打破学分与教学场域框架 连结学习的意义与生命的意义

/*.innity-apps-underlay-ad {z-index: 34 !important; }*/ .innity-apps-underlay-ad ~ .header {z-index: 35;} .innity-apps-underlay-ad ~ .main-content .inline-ads { background: transparent;} #eyeDiv ~ .footer{ position: relative; z-index: 2;} /* sizmek_underlay 投递调整置底 z-index 权重 */ .article-content__abbr__text {display:inline-block;} /* to be remove */

问:请问您的治校理念为何?于华梵大学推动哪些变革?

答:早年我协助教育部陆续推动「人文社会科学教学改进计划」、「通识教育中程纲要计划」、「现代公民核心能力养成计划」、「科学人文跨科际人才培育计划」、「大学学习生态系统创新计划」等计划,到后来协助规划执行的「高等教育深耕计划」及「教学实践研究计划」,可以说,我有幸以不同方式参与了台湾近20年高等教育相关创新与变革的重要政策,这些经验也形成了我教育理念的核心。其中,我认为「大学学习生态系统创新计划」中的「未来大学计划」与「无边界大学计划」,能够比较快速地框定我对于台湾高等教育问题的一些想法与理念。

「未来大学计划」与「无边界大学计划」主要系针对台湾的学制进行变革、松动,企图改变高等教育里面几个重要的概念,主要针对课程、教室(教学场域)、学分、学期、学位、成绩、教师、学习,首先是教学场域的概念,即认为教学场域除了不应该只限定于大学校园内之外,也不应该限定于实体场域。第二个则是学分概念,《大学法施行细则》第二十三条:「……大学学分之计算,原则以授课满十八小时为一学分」,其没有规定不能20小时给1学分,或不能在短时间内上满18小时给1学分,希望大学伙伴能构思2、3学分、18周传统带状课程之外的学时配置模式。我认为所有的传统教育概念应该环绕著学习本身重新展开,例如:台湾近年的微学分课程、深碗课程等创新,都是回归学习者本身进行想像。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国立云林科技大学作为未来大学计划的伙伴学校之一,其获得教育部补助,并开始进行「前瞻学士学位学程计划」。该学程是由云科大的通识中心提出申请,经教育部核定的正式学程,主要系招收校内的转系生,特别针对在技职体系中技术表现优良的学生设计。简单来说,即是因为高职的部分学生会在二年级时放下学业,专心于各种技艺的国内外竞赛,如:钣金、美发、料理等,并因此保送至台科大、北科大、云科大等学校。学生本身、家长、学校、政府国家会觉得很荣耀,但等到学生进入到大学,学校端却经常没有能够对接学生专长、兴趣的系所,或是虽有对接的系所,但所接受的却是学术理论,对学生来说,这通常就会是一个挫折与背叛的经验的开始。因此,云科大即透过自主学习导向的前瞻学士学位学程,让技优生能够透过募课、实习,让学生了解学术与现实的差距。未来大学的精神即是环绕著学生的学习特性,让学生自己决定要学习什么,并提供给学生量身订做的学习方式,这样的精神也被应用到华梵大学的自主学习中。

另一方面,史丹佛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于2014年提出的「史丹佛2025(Stanford 2025)」计划,其实也与台湾近年所推动的变革相符合,即是逐渐地回归到「学习」本身来规划学校的体制与课程。而台湾的大学老师在现今的教学现场所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的学习动机低落、学生不晓得为什么要学习。其主要原因除了考取大学的难度降低之外,也在于比起过去,校园围墙外、线上的学习资源其实都远高于大学校园,使得学生来学校学习的必要性降低。而认同与实践「史丹佛2025」精神的诸多大学也发现,当你愈能激发大一学生的学习动机时,除了学生在之后的三年会更轻松外,学校、老师也会更轻松。举例来说,我过去于国立成功大学担任副校长时,在因应高教深耕计划所进行的数万份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大一学生愈知道自己未来想要做什么,那么他的学习动机、学习资源的界定、学习成效,以及未来毕业后的薪资,都高于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学生。又例如,在史丹佛大学的期中报告里,南非Maharishi Invincibility Institute(MII)因为其多数的学生身怀巨大的学习创伤或生命创伤,因此,MII的创办人暨校长最重要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发现活著的意义,其说道:当学生他发现活著还是有意义的,而且将他们的学习意义与生命意义绑在一起,他们就没有办法被阻挡(They are unstoppable)。因此,如何在学习的意义感中加上生命的意义感,也是未来大学计划环绕著学习本身所开始的探索与改革,而华梵大学的自主学习与生命设计周也是环绕著这样的想法展开。

从「觉之教育」出发 推动自主学习方案

问:华梵大学的特色为何?如何推动「自主学习」与「生命教育周」?推动过程中是否有遇到什么困难?

答:在接任华梵大学的校长之前,我大致上已经掌握了华梵基本的优势与特色,不过,当然没办法马上将过去的经验与想法转译到华梵落实,且劣势部分在当时也还没有办法完全体会。

首先,我发现华梵比我想像的还要来的袖珍,华梵大学大学部一年满招为235人,每年大约可招收七成的大一学生,包含4个学院、5个学系,以及博士班、硕士班、硕士在职专班在内,全校的学生总计不满1,000人,可能是目前台湾最小的综合型大学。并且由于自主学习的课程需要量身订做,而老师也必须要了解什么是以学生为主的学习,并具备自主学习的知能,因此,学生人数不多的华梵其实非常适合推动博雅教育及自主学习。

第二,我记得我在华梵开的第一场会议是有关于弱势学生的奖补助会议,我在会议中惊讶地发现华梵的每一位老师、职员,他们都非常清楚地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与生活状况,从中可以观察出华梵其实具备了非常照顾学生的传统,可以说华梵基本上已经具备让老师更关注于学生学习的自主学习条件。例如,华梵与世界各大学共同面临一个问题,亦即,许多大一、大二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上大学,对于学习非常的不投入,甚至排斥、自我否定。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的老师发现不需要强迫他们学习,但一定要陪伴他们、与他们成为朋友、回应他们的问题。很神奇的是,很多学生到了大三就会忽然明白自己要什么,所以看似的学习怠惰其实是每位学生都有著不一样的学习节奏。此外,老师也会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回应在课程的规划上,以数位设计课程为例,过去老师的规划都是从理论开始,再进到实作,但学生们在理论课时就经常姗姗来迟、整堂课都在睡觉。在发现这样的情况后,老师即透过课程规画,透过实作将学生比较不熟悉的理论与设计部分包裹起来,等到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后,再将理论元素凸显出来。

华梵适合进行自主学习的第三个原因,则在华梵所提倡的「觉之教育」理念。简单来说,觉之教育即是希望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也就是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够观察自己的学习、观察自己的生命成长,并成为一个比较好的人。我将华梵的觉之教育理念转换为知识公民的培养,去协助学生发现知识与生命价值意义的主轴,使学生未来离开学校后,环绕著他所发现主轴去参与社会、感受社会,同时,也能够尊重不同主轴的知识公民意见。

此外,由于华梵有形资源不多,所以我尽量透过高教深耕计划或其他政府的资源,来推动华梵的自主学习方案、生命设计周,以及3个USR计划,以发展华梵的教育理念与教学特色。

以自主学习方案规划及讨论 引导学生了解自身学习脉络

华梵目前有二种课纲,第一种课纲为传统课纲,第二种课纲则是自主学习课纲,学生进入华梵之后,必须先要选择传统课纲或自主学习课纲,而无论选择哪一种课纲,学生都必须修满128学分,毕业时会拿到相同的毕业证书,只是在自主学习课纲部分,学校会额外再颁发给选择自主学习方案的学生一份修业证书。

在传统课纲部分,由于我们在第一期高教深耕计划推动了课程模组,因此学生除了自己的专业系所的68学分之外,还能够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兴趣选修通识学分与系外学分。

自主学习课纲部分,简单来说,即是所有的课程皆作为选修。以美术与文创学系的学生为例,学生可以选择修习美术与文创学系的68专业系所学分,或是在美术与文创学系老师的同意下,得透过符合美术与文创学系专业的国外学习、线上学习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而其余的60学分也是如此,只要学生向导师提出自主学习的计划,并经过讨论、审查后,就能够开始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其实有许多山地原住民乡的高中职校长来找我们洽谈,希望能让因为上大学而离开部落、与部落脱节的孩子们,能够回到家乡半年、一年的时间,并借由自主学习方案学习部落的传统文化,我们都认为是可行的。因此,可以说学生选择自主学习方案其实非常弹性与自由。

自主学习的核心是认识自己,自己决定自己的生命。以一位喜欢花式滑冰的学生为例,我们针对了这位学生对未来职涯的想像与他进行讨论,共同决定学习方案。在这个案例中,因为这位学生几乎每隔几天就需要到小巨蛋练习花式滑冰,因此读书、通车、练习等其实排满了全部的行程,说实话真的很累。后来,在每月一次、与老师进行讨论的自主学习沙龙中,有一段对话我认为特别感人,这位学生告诉她的导师她觉得很累、安排的太紧了,她觉得不快乐。而我们的老师告诉她,「花式滑冰是妳喜欢的、课程安排是妳决定的,当妳做一个决定、做妳热爱的事情,最后却变得不快乐,这时候要非常的小心」,这位学生后来就开始认真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节奏与安排。我认为我们的老师除了与学生讨论学习的内容与规划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脉络。

建构自主学习辅导原则 提升教师辅导职能

华梵目前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老师积极地参与自主学习及辅导,又有约五分之一的老师因为即将退休,所以大概很难再邀请这些老师投入进来。我的理想是希望未来能够有五到七成的老师能够投入自主学习方案;全校大约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学生选择自主学习。而透过经验的分享与学习,我们的老师现在也慢慢地开始了解自主学习辅导的原则,例如:不对学生的课外活动、打工进行评价,认为这是学生探索人生的方式之一;透过提问协助学生厘清自己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任何决定等;以及给学生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诚实地面对自己,不必要求学生马上想出答案等。此外,我们也不去评价学生一定要在几年内完成什么事情,例如:学生的学习不一定要按照他的计划、达成他所设定的目标才算成功。假如一个核定为6学分的学习计划,但学生在一学年的学习后没有达到最终的目标,不过由于他还是认真地到达某种程度,我们也可以给他2至3个学分。因为学习重要的不只是最终结果,学习的历程也是很重要的。这些有异于传统教学职能的观念的确都是老师们需要再学习的。

透过生命设计周之设计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意义

生命设计周是华梵的生命计划中关于自主学习部分的设计,该设计分为二部分,一部分是有关于于学习意义觉知的相关活动与课程,这部分有涉及一点正念(Mindfulness);另一部分则是生命设计周,华梵从112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始推动生命设计周,在每学期的第9周净空全校所有课程,并让学生开始去规划活动、参加活动,甚至什么事都不做也可以。其实我们刚开始推动生命设计周时还是有点担心,所以是「自上而下」(top-down)与「自下而上」(bottom-up)二部分同时进行。我们会在生命设计周前,花时间与全校的导师谈生命设计周的意义、打算如何操作等,也会请导师向学生们说明生命设计周的意义,并让学校单位、老师安排符合生命教育周精神的课程或活动,让学生可以去参与;或者是学生自己去规划符合生命教育周精神的自主学习方案。而假如学生需要学分的话,就如同自主学习方案一样,学生必须提早撰写计划书提出申请,通过审查后,就会给予学分。但无论学生有没有提出计划,都必须要在生命设计周后缴交反思报告,并在导师时间与老师进行谈话与讨论。

另一方面,生命设计周的设计亦与台湾各大学目前正在推行的缩短学期周数,以及导师制度相呼应。首先,关于缩短学期周数部分,现在许多学校都是采用「16+2」、「15+3」的方式,并且在第15、16周就会进行期末考,所以学期后的2、3周的延伸学习与自主学习,学生的反应经常是觉得多了2、3周的假期,所以要规划去哪里玩。所以我认为还是要带点结构式、但又不要过度设计(Over Design)地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华梵的生命设计周安排在每学期的第9周,此设计除了是希望生命设计周能够有方向性地去辅导学生外,也是希望让学生在学期中能够得到缓冲、得到喘一口气反省自己的机会。另一部分则是关于导师制度。台湾的导师制度,严格说起来是破产的。绝大部分的学校老师因为缺乏心理辅导的职能,导师时间很多都只是与学生们吃饭。因此,我们希望透过生命设计周的制度,创造一个有意义的话题材料,让老师可以借此与学生谈论他的生命设计周反思,让师生间进行比较实质的沟通与对谈。

生命设计周基本的想法是让学生动手完成他过去想做,但因为太忙、太累所以没有机会完成的事情。在华梵,学生基本上有8次能够反思自己做决定的意义的机会,我们期待学生愈来愈了解自己想要什么、缺乏什么、完成了什么,并从中了解学习的意义,借此增加学习动机。当然,还是会有老师、同侪觉得部分学生不会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我的想法是,首先,所有的活动与设计一定会有搭便车(free rider)的问题产生,以生命设计周为例,学生很可能做原本就在做的事,或什么都没做、没有进行任何反思,确实很有可能如此,但我认为不能因为有人作弊,就不考试;不能因为有人取巧,就不进行创新。我认为不应该为了防弊,就让许多创新的想法没有办法施行。同时,我们也做了一些降低搭便车情形的措施,例如透过反思日志的设计、事前老师的宣传,以及提供一些案例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认同,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反思。

以具弹性的评鉴 协助学校发展办学特色

问:请问您对于政策及评鉴制度的观察与建议?

答: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美国一所大学的案例,这所大学是在校长异动时进行评鉴。该评鉴的方式是邀请2至3名的外部委员驻校,并在长时间地与老师、学生互动、观察后,再将报告提交给新任的校长,使其可以快速地了解该学校,并给予学校各系所、领域发展的实质建议,这份评鉴报告的样态其实与台湾的校务评鉴、系所品保中「通过」的概念很不一样。特别是当评鉴涉及政策资源时,又马上会面临公平性、客观性等问题。以华梵为例,华梵的自主学习、生命设计周等教学创新部分,或许在评鉴的某一项指标中会被受到重视,但它不会是评鉴者想看的主要部分。因此,我认为高教评鉴中心或许可以先跳脱校务评鉴、系所品保的概念,将评鉴架构拆开,从源头分流出较开拓、创新的评鉴方案,建立一个有弹性的特色评鉴,我认为这是可以思考、进一步讨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