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精選 - 聯合新聞網 ( ) • 2024-07-01 14:04

【文.许嘉宝、俞子翔】

面对少子女化冲击,全国各大专校院纷纷依据其优势及特色发展,透过自主学习、跨领域学习等教学创新模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教育品质。本期评鉴双月刊专访甫于今(2024)年届龄退休的南华大学(简称南华)林聪明名誉校长,整理并分享其推动大学转型、发展学校特色之经验,以及其对于台湾高等教育品保机制的观察与建议。

推动「正念静坐」课程 落实「三好生命教育」

/*.innity-apps-underlay-ad {z-index: 34 !important; }*/ .innity-apps-underlay-ad ~ .header {z-index: 35;} .innity-apps-underlay-ad ~ .main-content .inline-ads { background: transparent;} #eyeDiv ~ .footer{ position: relative; z-index: 2;} /* sizmek_underlay 投递调整置底 z-index 权重 */ .article-content__abbr__text {display:inline-block;} /* to be remove */

问:请问您的治校理念为何?于南华大学推动哪些变革?

答:当时我于教育部担任政务次长,分析南华注册率低下的原因后,告诉星云大师南华不管是硬体还是软体,都有加强的必要,大师欣然接受了建议。我记得刚到南华担任校长时,发现有很多实验室,以及制图、绘画相关系所都在地下室,所以后来兴建了新的教学大楼,如:「中道楼」、「妙音楼」等;并进行校园整建工程,如:「九品莲华大道」、室内综合场馆「正行中心」等,若比较早期与现在的南华,可以发现校园的软硬体已经完全脱胎换骨,整座校园充满了环保绿能与绿色植被。

另一方面,我同时也发现南华有部分的学生上课比较不认真,总是会有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程序的情形发生。在经过我们再三的劝导后,还是有很多学生屡劝不听,于是我便在星云大师的支持下,一下子开除了约150名的学生。说实话,很少有私立学校敢这么做,因为这对学校的财务其实是很大的一笔负担,但经过如此严肃的处置,学生因此认真看待学习。

此外,由于当时同一体系的佛光大学开始推动公立大学收费,我便向星云大师提议比照推动,因此南华也于103学年度起全面比照国立大学收费。而我们也透过与学生的各种座谈,来一一化解学校与学生的冲突,并借由学生的建议改善学校设备的不足,减少学生对学校的不满。因此,可以说南华能够有今日的教学、研究环境,必须要感谢星云大师、慈惠法师、南华大学董监事,以及佛光山功德主的支持。

南华本身是宗教办学,我认为一定要凸显其特色,而佛光山提倡「三好」,即「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因此我将「三好」与「正念静坐」结合,推动「三好生命教育」。在计划推动相关措施时,我正好在一场国际研讨会中向一位美国的学者谈到我的教育理念,他告诉我,美国的Maharishi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MIU)的理念与我不谋而合,并建议我去参观这所学校。因此,我便利用拜访西来大学(University of the West)的机会去拜访MIU,并发现MIU虽然是小型学校,但不管是老师、职员,还是学生的态度都非常地和蔼、有礼貌。原因在于MIU透过每天上课前20分钟、下午下课前20分钟的冥想,来降低学生的情绪困扰,并提升学生的同理心与专注力。回到学校后,我便与同仁开始讨论如何推动,后来则是因为在参考国外的资料时,发现英国的公立学校将正念(Mindfulness)当作必修科目,他们认为正念对于学生的情绪困扰很有帮助,并且有相当多的scientific report,我们便以此作为supporting document,试办1学分的「正念静坐」课程,并在第二年修改课程,将「正念静坐」纳入正式课程,以「正念静坐」降低学生学习困扰,并提升学生的同理心与专注力,推动成效相当不错。因此,教育部在2015年于南华设立国家级「教育部生命教育中心」,并在2022年设立「台湾生命教育意象馆」,将南华视为推动、普及生命教育的典范特色大学。

南华另一项特色为「成年礼」,南华的成年礼于每年12月举行,我们会邀请学生家长来到学校,并请学生向父母亲奉茶,以感谢父母亲的养育、培育之恩,培养学生感恩、惜福的态度。活动现场经常出现家长与儿女抱在一起流泪的感动画面。我记得过去曾有一位来自日本的家长,他在参加完成年礼后特别来向我致谢,他告诉我,过去孩子在家时对父母亲相当冷漠,但在南华参加成年礼时却向他忏悔、感谢他的养育之恩,让他感动地痛哭流涕,并非常感谢南华对孩子的培育。

以环境教育作为特色标的 迈向环境永续发展

除了「生命教育」外,「环境永续」亦为南华一大特色。由于我过去曾任职于行政院环境保护署,便将许多环保相关措施应用于南华,如:推动用纸减量、环保低碳活动、建立太阳能农电共生示范教育基地、在学生宿舍屋顶加装太阳能板等;亦开设「永续绿色科技硕士学位学程」,致力于培养国际级绿领人才。连续多年获得相关奖项肯定,如:连续2年获得「国家企业环保奖-巨擘奖」(2022-2023)、连续3年获得「国家企业环保奖-金级奖」(2019-2021)、「国家品质奖-永续发展典范奖」(2018)、「国家永续发展奖」(2017)等,并连续8年名列世界绿色大学之百大学校(2016-2023),连续4年于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影响力全球排名401-600 名(2020-2023)。

另一方面,南华亦重视学生的「食医住行」。南华大学位于嘉义偏乡,需要特别考量学生住的需求,因此,在佛光山的帮助下,南华于2015年落成的「缘起楼」,提供400余间,共计1,600 床位的学生及职务宿舍;食的部分,南华除了外包的驻校厂商外,亦透过引进水果摊、餐车等方式,提供学生更多的餐点选择。此外,在我刚到南华任职时,曾与副校长、学务处同仁组成校园巡守队,邀请学生们一起进行每周二次的夜间校园巡视;我们亦会固定进行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调查,只要学生有意见,我们就会立刻进行改进。

以生命力带动生命力 培育符应社会需求之人才

在我刚到南华时,南华没有任何的教学卓越计划。于是,便订立三阶段的教学卓越计划主轴,分别于102至103学年度以「南华希望工程─把每位学生带起来」为主轴,获教育部2年共计6,000万元补助;104至105学年度以「南华飞跃工程─让每位学生自信飞扬」为主轴,再度荣获教育部教学卓越计划补助,2年共计补助经费1亿元,成长幅度近达7成,为云林以南获得补助最高的教学卓越大学;并于106学年度以「南华品牌工程─让每位学生活力四射」为主轴,获教育部补助1年6,000万元,补助金额并列全国第3名;并同时获得教育部106年度教学创新先导计划补助2,000万元。以三阶段逐步聚焦、推动教学卓越计划,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获得相当不错的成效。这样的改变体现于南华毕业生近95%的就业率,而学生与高中职学校的反应好,近年注册率更是维持于90%以上,其中109 学年度新生注册率更来到97%,高居全国私立大学第一名。

我认为南华的注册率、就业率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成绩,是因为我们充分展现生命教育、环境永续、智慧创新,以及三好校园等办学特色。秉持著「以生命力带动三好生命力,以学习力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精神,南华透过生命教育培养老师的生命力,借此带动学生的生命力;并借由相关的必、选修课程,以及跨领域学习课程等,来提升学生的就业率。此外,同时也需要感谢佛光山的支持,能够使南华透过「海外学习奖励金」模式,依照学生的入学成绩或外语检定等级,提供学生新台币3万至30万元不等的补助,让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佛光山海内外300多个道场,以及美国西来大学、澳洲南天大学(Nan Tien Institute)、菲律宾光明大学(Guang Ming College)等佛光山教团系统大学进行交流。而学生进行海外学习前,必须事先撰写海外学习计划书,并经审核通过;并有撰写海外学习心得报告、参加语言交换或海外学习成果座谈活动分享心得的义务,借此促进南华学生的全球观及国际移动能力。

另外,由于我过去亦曾担任教育部技术及职业教育司司长、行政院劳工委员会职业训练局局长,所以我认为学校一定要与企业合作,并要求每一个系所的学生都要实习。不过后来因为实习规章太过严格,所以南华将部分科系的实习调整为职场体验,二者皆要在暑假期间到业界,进行140个小时以上的实习或职场体验;此外,南华亦将跨领域学习、专业伦理、环境永续与生命教育等理念融入课程,以培育符应社会需求的跨领域人才。

整合内外部资源发展学校特色 以沟通化解误会

问:推动大转型与改革的过程中是否遭遇困难,如何解决?

答:在刚开始推动大学转型时,的确有部分的老师持反对意见,或是有老师认为南华可能已经准备退场,而开始找其他的教职工作。但我认为任何的改革,一定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意见,所以一定要进行沟通,透过沟通将理念传达给学校的老师,让老师能够慢慢地了解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因为以过去的经验发现,或许是由于系主任转达得不够彻底或其他原因,老师其实不一定了解之所以进行这些改革措施的原因,进而造成对学校的误会。因此,透过沟通才能够一一地化解老师的误会,而化解误会,才能够使老师认同。以南华将「正念静坐」改列必修科目为例,不管是教学卓越计划审查或高教深耕计划审查,很多的审查委员都有抱持不一样的看法并提出问题,认为正念静坐带有宗教思想,但在经过我们以证据说明其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同理心、降低的情绪困扰后,就能够化解审查委员的疑问。

改变确实不容易,但我们透过学生6大核心能力、生命自觉量表的设计,不断地进行分析、改进;更进一步地将「三好」、「生命教育」等理念向下推广至高中职、国中、国小,都获得相当不错的回响。我发现小型学校一定要有特色,要将自己学校的特色整合、在学校内部形成共识,透过凝聚力来推动差异化,并整合教育部、企业等外部资源,以形成良好的学校特色,我认为不管面对怎么样的社会变动应该都不需要太过担心。

强化学生人文素养 推动产官学合作培育人才

问:请问您对于台湾高教政策、技职体系及评鉴制度的观察与建议?

答:坦白说,技职体系的问题部分是来自于社会观感,我想这部分只要学校做得够好、在各方面的表现获得认同,社会就不会存在偏见。但我确实认为技职体系的人文社会科学要再加强,以我过去在国立台湾科技大学(简称台科大)任教的经验为例,那时候我们曾经做过一项分析,将台科大学生在毕业10年后的发展与其他学校进行比较,却发现当时的台科大学生的升迁比其他学校毕业的学生慢。那时候还觉得很奇怪,明明我们的学生素质、技术表现都很好,但为什么就业后的升迁会比较差?后来发现原因就在于人文素养,因为就升迁管道来说,除了技术面、专业面之外,沟通能力、人文素养的涵养,以及广结善缘的能力都很重要。

此外,我在国立云林科技大学(简称云科大)担任校长时,当时云科大的招生大部分都是从高职毕业升学的学生,只有少部分是来自高中。我记得当时在12月会透过特定的主题,让来自不同班级的大一学生进行创意比赛,并邀请老师、业界来评审。我们当时发现很大的问题点是,在10件得奖作品中,有8件作品是来自高中的学生、2件是来自高职的学生,而且连续2年都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我才发觉我们的高职学生是不是因为受到课程结构的限制,使得他们没有办法海阔天空地展现创意。当然这部分的课程调整并不是那么容易,特别如果当学校砍掉一部分的必修课,老师的既得利益就会受到影响,这是比较现实的部分。但我认为技职体系的课程确实应当适度地进行调整,否则如果当学生的人文素养、沟通能力产生问题时,势必也会对学生专业技术产生受到影响。

另外,实习办法的松绑也是另一项需要考量的问题。综观目前台湾所有的科技大学,有实习课程的学校也相当少,原因就在于现行的实习办法十分严格,在处处违反法令、动辄得咎的情况下,很多的学校就干脆不实施,反而扼杀了实习当初的规范初衷。为了改善这样的问题,我认为应该要由企业、政府与学校共同来推动人才的培育,让实习成为企业责任之一。

以特色评鉴指标 强化学校特色与办学信心

在评鉴制度部分,我认为评鉴应该要凸显每所学校的特色,否则在同样的评鉴指标下,每所学校都变成没有特别差异的「教育部大学」。我想如果大学愿意整合学校特色、甚至自行订定特色指标的话,再透过品保机构的专家进行指标的认定与审查,我认为应该会对于学校的发展很有帮助。

此外,由于各所学校的环境不同,所以遭遇的问题也很不一样。透过让学校自行订定特色指标的方式,除了能够凸显学校的自身特色外,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加学校办学的自信心,特别是现在大学又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等,每种大学都应该要有不同的指标。如此一来,我认为对学校与品保机构都能够相得益彰,学校也能够借此建构办学特色,避免成为同吃大锅饭的教育部大学。

适度松绑法规限制 强化学校弹性应变能力

最后,我认为数位化远距教学未来也应该在严格管控品质的情况下适度开放。以国内的状况来说,不外乎是担心学习品质、难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等。虽然我们确实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在世界各国的报告中发现远距教学的确学生学习品质下降的问题,但我认为我们能够列出可能会面临的问题,以及我们希望关注的品保指标,请学校设计相对应的品保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未必要为了顾全教学品质而一律封杀远距教学。另外,关于跨国合作部分,当然跨国合作的概念很好,只是在实务上,教育部许多的跨国合作计划都要求对方学校必须要是顶尖、世界百大。我想这是很好的目标,但要求顶尖,对方其实也会有同样的要求,顶尖对顶尖当然没有问题,但部分没有列入顶尖,在某部分做得相当不错、可以弥补我们不足的学校,在提出跨国合作的申请时经常会受到阻碍。

整体来说,我认为在各种的法规制度上都需要进行适度的松绑与调整,有时候越绑越严格,反而很有可能会出现问题。以学校系所调整为例,如果当学校系所调整发现问题,却要经过校务会议、董事会,报到教育部获得通过,并公告1年后实施,等于从调整到实施要耗费2年以上的时间,让学校在面临重大问题时没有办法掌握时效;公立医院采购设备的情况也是如此,假设今日有一台新的仪器设备非常好,但却还要经过预算编列、教育部及立法院通过后,医院才能进行新设备的采购,同样也错失了时效。这样的方式在平常阶段当然没有问题,但在紧急情况之下,就会失去了弹性的因应方式与商机,我认为这是国内目前很严重的问题。针对此部分,如果能够进行适度的调整,我想就能够使学校在因应变局时更有弹性,而不会受限于时程与法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