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 最新资讯频道 ( ) • 2024-07-01 17:08

与商业航天相关的讨论正在变得越来越热。商业航天产业战略地位高、产业协同广、经济效益强,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个新兴赛道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

我国目前规划数量较多的星座有中国星网和千帆计划(G60),两家均还未开始大规模组网发射。商业航天领域,我们要正视差距,奋起直追。本期正悦行业研究为大家分享我们对商业航天产业的投资观点。

文|正悦研究院何艺娟

来源|正悦研究院团队

2023年,全球共发射运载火箭223次/卫星2945颗/入轨质量1492吨,SpaceX发射98次/卫星2514颗/入轨质量共1286吨,分别占全球总量的45%/87%/86%。据悉,在不考虑星舰的情况下,2024年SpaceX猎鹰系列规划发射144次,预计入轨质量占全球总量的90%。

目前SpaceX的在轨卫星超过了6000颗,相比较而言,我国目前规划数量较多的星座有中国星网和千帆计划(G60),两家均还未开始大规模组网发射。商业航天领域,我们要正视差距,奋起直追。

图:中美主要星座的差距图

中美卫星发射数量从2019年开始拉开差距,即SpaceX将可回收火箭猎鹰9号用于星链发射元年。此后,国内外星座建设进度差距逐渐拉大,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国内没有低成本的可靠火箭载具,运载环节是影响星座建设进度最关键的前置因素。

一枚火箭的造价高昂,燃料只占其价值的1%,制造才是主要部分,将火箭成本占比60%-80%的一子级回收利用,反复发射,是降低成本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常规的回收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垂直回收、伞降回收和带翼飞回。其中,伞降回收由于降落地区具备不确定性以及适配的尺寸有效,很难成为未来主流大中型火箭的回收方案,带翼飞回仍停留在概念设计阶段。在已知的三种回收方式中,垂直回收是唯一被工程化证实的回收技术路线,即SpaceX的猎鹰9号。

注:图表内容来源于“中国航天”公众号

2015年,猎鹰9号火箭一级首次成功着陆回收,2016年首次实现海上平台的着陆回收,2017年实现火箭重复使用,2019年将首批60颗星链卫星发射入轨。截止2024年5月,猎鹰9号同枚一级火箭的复用次数达到21次,累计回收近300次。

2024年6月6日,星舰第四次发射一二级均软着陆成功,这证明星舰项目的可行性与正确性,一旦成熟规模化,有望将运输成本降低到单公斤10美元。

图片来源:SpaceX

图片来源:深蓝航天官网

国家队目前仍是我国火箭发射主力军(2023年发射占比54/67),已发射的均为一次性火箭。对外公开的新一代可复用运载火箭型号主要是长征九号(液氧甲烷,预计2033年后首飞)和长征十号(液氧煤油、首飞不早于2027年)。可回收火箭也是民营火箭企业研发重心。

以下为国内主流商业航天企业及对应的火箭型谱介绍(不完全列示,排名不分先后):

1、蓝箭航天

朱雀三号,总长76.6米,箭体直径4.5米,配备直径5.2米整流罩,最大推力900吨,起飞质量660吨,450公里LEO一次性运载能力21.3吨、航区回收运力18.3吨,返场回收运力12.5吨。计划于2025年首飞,一级并联9台天鹊12B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单台推力100吨,二级火箭搭配一台天鹊15B发动机,单台推力120吨。

2、深蓝航天

星云一号,直径3.5米,LEO运力2吨,500公里SSO运力1吨。2024年3月,深蓝航天“星云-1”火箭一子级三机状态动力系统试车圆满成功。2024年4月,深蓝航天“星云-1”火箭一子级200秒长程动力系统试车圆满成功。2024年4月,深蓝航天“星云-1”级间分离反推动力装置性能验证试验圆满成功。2024年5月,深蓝航天“星云-1”火箭一子级回收着陆段系统联调和落震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2024年下半年公司将进行“星云-1”运载火箭一子级高空垂直回收飞行验证,将于2024年底实现“星云-1”运载火箭的入轨+回收,这是国内首款也是唯一规划首飞即作可回收尝试的火箭型号。

3、星际荣耀

双曲线三号。全长68米,直径4.2米,低轨最大运力13.7吨,液氧甲烷燃料,一级由9台自研发动机并联。两个衍生型号分别捆绑了1个和2个助推器。

4、天兵科技

天龙三号,总长71米,箭体直径3.8米,起飞推力770吨,LEO运力17吨,500公里SSO运力17吨,预计首发在今年7月首飞,首发不作可回收尝试。

5、星河动力

智神星一号/智神星一号乙。总长52米,直径3.35米,起飞质量283吨,200公里LEO运力8吨,增加爱神星上面级可提升运力至10吨,两极半构型200公里LEO运力可达17.5吨。5月9日完成发动机与伺服匹配试验,计划2024年11月首飞。

6、东方空间

引力二号,总长60米,起飞推力1420吨,LEO运力25.6吨,500公里SSO运力19.1吨,GTO运力7.7吨,预计2025年首飞。智神星一号一级并联7台自主研制的苍穹-50液氧煤油发动机,二级配1台,单台海平面推力50吨,真空推力60吨。

7、中科宇航(背靠中科院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力箭二号,全长53米,直径3.35米,低轨最大运力12吨,液氧煤油,一级(芯级)3台外购发动机并联,一级为CBC构型,并联2个助推器。

目前,国内还未有成功入轨回收的火箭。我们的观点,国内火箭的终局需求:大运力+低成本(可回收)+高频次,才能满足大规模的快速组网的需求,这是行业普遍达成的认知共识。

评价火箭垂直回收试验进度的主要是两个客观维度,一个是低空与高空垂直回收,另一个是发动机长程与3次点火起动试车进展

国内VTVL试验情况:

1、国家队--航天科技(航天八院)

2024年6月23日,由航天八院抓总研制的我国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次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圆满成功,该火箭直径3.8米,搭载3台民营火箭企业九州云箭的龙云液氧甲烷变推力发动机,发动机海平面推力达到745kN。

本次试验是目前国内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最大规模的垂直起降飞行试验,也是国内自主研制的深度变推液氧甲烷发动机在十公里级返回飞行中的首次应用。

后续,研制团队将开展重复使用运载火箭70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

2、翎客航天

国内最早完成蚱蜢跳的企业,RLV-T5完成了三次VTVL试验飞行,最高高度300m,采用5台液氧乙醇发动机并联。企业未进一步公开可回收试验计划。

3、深蓝航天

作为液体可回收火箭研制领域的领先企业,2021年7月23日、2021年10月13日、2022年5月7日,深蓝航天“星云-M”先后完成了液氧煤油火箭十米级、百米级、公里级垂直起飞和垂直降落(VTVL)自由飞行,成为了全球第二家完成液氧煤油火箭垂直回收复用全部低空工程试验的公司(第一家为美国的SpaceX)。

计划今年执行“星云-1”运载火箭全尺寸一子级5-10公里高空垂直回收飞行验证。

4、星河动力

火鸟一号完成了50米级的VTVL试验。试验时间和发动机未知。

5、星际荣耀

双曲线二号(SQX-2Y)分别于2023年11月/12月实现200米/343米低空垂直回收,试验缩比箭直径3.35m,箭长17m;首飞箭3.8m,搭载一台推力为15t的液氧甲烷发动机焦点一号。

6、蓝箭航天

2024年1月19日,朱雀3号完成首次垂直起落实验,起飞质量50.3吨,飞行高度350米,横移距离60米。试验箭缩比直径3.35米(正式首飞箭直径4.5m),箭长18.3m;搭载单台80t的天鹊-12发动机。

原计划今年6月完成十公里级高空垂直起落试验,据悉推迟至7月。

观点一:星舰是星链更快速组网的关键,它的成功试飞使得中国航天追赶的紧迫性更高

尽管现阶段猎鹰9号已经基本实现了三天一发的节奏,但是这对于SpaceX完成V2(3)版星链卫星大规模快速落地是远远不够的,这个使命必须由星舰来完成。星舰是SpaceX正式进入发射载荷和后续实验两不误的良性轨道的核心,第四次的成功试飞证明了星舰项目的可行性与正确性,这个太空军一旦成熟到将运输成本降低到单公斤10美元,对行业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国内虽然已经完成了10km高空垂直回收,但这离造出稳定可用的回收火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多维度对比,中国航天追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都很高,我国一定会集全国之力做出属于我国的可回收火箭。

无论是国家队还是民企企业,我国的航天主力军唯有加快步伐、迎接挑战,方能以过硬产品在市场立足。

观点二:国内商业航天参与者较多,型号及路径丰富,成功可期

国内几大民营火箭的燃料既有液氧煤油、液氧甲烷;工艺上兼备选用传统铝合金与不锈钢焊接;一级回收方式有所创新,除常见的陆地和船只甲板着陆以外,还存在海上溅落方案;火箭属于高投入高风险的高科技领域,参与者越多,技术路线越丰富,从行业尺度上有更大的成功概率。

观点三:研发进度参差不齐,各家首飞时间不确定性较大

众多火箭的预期首飞时间均为2024-2025年,但是实际上的进度却差异显著,有的型号已经完成全箭组装下线,有的部组件试飞,有的发动机试验进展缓慢,有的从未做过低空垂直回收实验。

火箭是个系统化工程,从设计到最终的成功,中间需要经历的每一步试验的流程和时间周期都是必不可省的,结合各家里程碑实际完成时间均晚于预期的历史,各家首飞时间不确定性较大,需要理性看待。

观点四:结果及效率导向,行业必将重新洗牌

前述分析,国内未有可回收火箭降低运输成本是造成我国星座组网进度缓慢的核心前置原因。根据ITU新增的“里程碑”监管要求,中国星网的1.3万颗星座需要在2034年之前完成全部部署,假设按计划全部发射,每年保守有上千颗的发射需求,而2023年我国发射的航天器总数仅约200颗,运载能力上,市场明显处于供不应求的格局,一旦有哪家民营火箭企业率先实现大中型火箭的垂直回收,将点爆运载需求,成本格局将重塑。

瞄着大中型可回收液体火箭这个终局,结合现有火箭企业的进展,是否能研发出一次性大中型液体可回收火箭企业将会洗牌一波,是否能实现从一次性火箭向可回收火箭的转变,还将淘汰一波。最后,仅有技术实力够硬+融资能力强劲的企业能够脱颖而出。

观点五:演进路径可参考,国内长远来看有望诞生出千亿市值的火箭企业

根据公开信息,星链的单星重量从V1.0的260kg升级到V1.5的306kg再到V2.0的800kg,未来的V3.0甚至有望达到1500kg,猎鹰9号的单箭报价为6700万美元,近地轨道运力22.8吨,折合报价约300美元/kg。我国整个商业航天无论是火箭的技术路线还是卫星技术演进路径,均是沿着SpaceX的步伐追赶前行。

将现阶段我国的星座数量规划、单星重量参考星链的演进路径展望,参照SpaceX的数据,在政策呵护下,国内低轨星座每发射万颗卫星对应的火箭运载市场保守估计一千亿人民币,长远看,若是考虑月球、火星运载需求,将是更大的市场。2024年6月最新数据,SpaceX最新估值已达2000亿美元,国内有望诞生出千亿市值的火箭企业。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部分火箭企业资料来源于企业官网公开信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悦投资”(ID:zhengyuecapital),作者:何艺娟,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