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虎嗅网 ( ) • 2024-07-02 12:01

前段时间,有篇文章里写到,“气象学者预警:极端天气下,80、90后不可能安享晚年。”

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通过采访世界各地最前沿的科学项目,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在《白色天空下》中描述了一个人工痕迹越来越多的世界:人类已不可能将自然恢复成原本的样子,甚至无法仅靠减排等手段减缓大灭绝到来的速度,只有大胆而谨慎地干预自然,才有可能逆转全球变暖。

人类已经不能靠“不做”什么阻止大灭绝的到来了,干预自然或许是我们能做的最危险的尝试和最后的希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虚构时间 (ID:non-fiction702),作者:依蔓,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文讨论了极端天气对80、90后安享晚年的影响,以及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可能带来的逆转全球变暖的希望。

• 🌍 人类已不可能将自然恢复成原本的样子,只有大胆而谨慎地干预自然,才有可能逆转全球变暖。

• 🌡️ 气候变暖导致北极海冰消失,进而引发类似丹斯高·厄施格事件的恐怖气温波动。

• 🌏 人类已进入一个由人类主宰和定义的、新的地球地质世代,即“人类世(Anthropocene)”。

在地质学中,地球的历史按宙/元(eon)、代(era)、纪(period)、世(epoch)、期(age)、时(chron)的序列被标记。生命刚开始出现的时期被命名为冥古宙,其次太古宙、显生宙。人类目前生活于显生宙中。

显生宙再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我们所在的新生代又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人类在地球地址编年史上的更详细坐标,落于第四纪中的全新世。全新世与前一阶段更新世的分界线,在于最后一次冰期结束。

我们正处在已经持续大约11700年的全新世间冰期中——间冰期,冰期与冰期的间隙。覆盖大陆的冰川消融,海面上升,气候变暖并持续稳定。从被界定为新石器时代的时期开始,人类文明逐渐兴起,驯养动物、开垦农业、建立城市,直至现今。

我们如何对那段被冰封的地球历史有所了解?

在《白色天空下:当自然不再自然》中,作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曾跟随“北格陵兰岛冰芯计划”(the North Greenland Ice Core Project),在厚达3.2公里的冰层上进行钻探研究。

“这些冰层就是关于天空的一本历史档案”,伊丽莎白在书中写道。

因为往下钻探的过程,也是回溯历史的过程:大约40米深的地方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雪,760米深的地方是柏拉图时代的雪,其中保存着1815年坦博拉火山的火山灰、罗马帝国熔炉所产生的污染物、冰川时期从蒙古吹来的灰尘。

在冰芯中,科学家们还可能有更多令人惊讶的发现。

世纪营是同样位于格陵兰岛、“北格陵兰岛冰芯计划”西北方向的研究地点,丹麦地球物理学家威利·丹斯高1966年对从世纪营中钻探出的一段冰芯进行研究,证实地球末次冰期,也就是我们目前所在的全新世之前的地球气候状况。这次冰期大约持续了10万年。

在这约莫10万年左右的时间中,格陵兰岛的气候多变,冰盖的平均气温疯狂波动,50年间突然升高8度,又突然之间回落。后来在同样地点取出的5根冰芯,以及对意大利、阿拉伯海、中国不同地点的古气候记录,也证实了这种疯狂波动是真实存在的。这种气温波动被命名为“丹斯高·厄施格事件”,以丹斯高和瑞士科学家汉斯·厄施格的名字命名。

伊丽莎白引用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一位冰川学家对这一现象的评论:“一个3岁大的孩子刚刚发现了电灯开关,于是来来回回拨动着那个开关。”很显然,这种气候并不适合生命存在。直至它结束,我们所谓的文明才得以出现。过去的11万年,我们所经历的这一万多年的地球历史是罕见的稳定平静期。它并不是必然。

科学家Berger与Loutre,在2002年发表于《科学》杂志的文章《气候:前方异常漫长的间冰期?》中预测,这段温和舒适的间冰期还将继续持续50000年左右。而其他学者预测,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下一个冰期的到来也许还将继续延迟。

不过与其担心下一个冰期的到来,气候变暖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危机可能更先到来。

伊丽莎白在书中写到科学家们对恐怖的“丹斯高·厄施格事件”的原因分析,其中一种假说认为,这与北极海冰的消失有关。而气候变暖正在导致现在的北极海冰消失。书中引用的数据显示,从1990年起,格陵兰岛冰盖上的气温已升高几乎3度。在2019年的炎热夏天,95%的冰盖表面都检测到了融化现象,格陵兰岛在一个夏天几乎失去6000亿吨的冰。如果格陵兰岛上的冰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6米。

那些代表人类社会繁荣程度的沿海城市们,要怎么办?

一些富于想象力的方案被提出。比如,在纽约湾修建一系列人工岛,用总长近10公里的巨大可伸缩闸门连接在一起,预计将耗资1000亿美元。比如,支撑住前往南极洲的冰架,堵住格陵兰岛上最大的溢出冰川之一——亚库布肖文冰流的入海口。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白色天空下:当自然不再自然》中,用河流、荒野、天空三个章节,展示了我们所生活的地球,究竟是怎样的世界。当我们使用“自然”这个词时,我们所以为的“自然”,是怎样意义上的“自然”?

是值得恐惧的对象,还是像自然历史学家对待自然的方式那样,将自然看作让人充满好奇的探究对象?更接近真相的现状,就隐藏在那些为了应对海面上升而提出的、极具想象力的方案之中。当代的自然,地球这一颗星球,都早已不再“自然”。

在《白色天空下:当自然不再自然》的开篇,伊丽莎白就写到了一项令人震惊的自然改造项目。

20世纪初,芝加哥市政府为改变密歇根湖的水质,规划并修建了芝加哥卫生和航行运河。修通这条运河的结果,是迫使芝加哥河的上下游逆转,最终汇入墨西哥湾,而非密歇根湖。而作为芝加哥市唯一饮用水来源的密歇根湖之所以受到污染,是由于芝加哥市的城市污物,譬如人类和牲畜的排泄物都直接排入芝加哥河,并最终汇入密歇根湖。

没多久,美国陆军工兵部队又在运河中建设电鱼屏障,希望阻止对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的外来物种,比如黑口新虾虎鱼、亚洲鲤鱼。而亚洲鲤鱼是由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于1963年引入的,最初想法是利用它们来控制水草,而不是使用《寂静的春天》中所揭露的对环境产生不可逆影响的化学药物。

至今亚洲鲤鱼仍在美国的河流中不断繁殖,消灭亚洲鲤鱼的新主意继续被提出和实验。没有人知道一个行为会引发怎样的蝴蝶效应。

如果对于操纵大自然所带来的问题存在一个答案,那么这个答案就会是未来更多的操控。只是,我们现在要管理的并不是一个独立于人类而存在的大自然。与之相反,新的努力建立在一个已然重塑的地球上,并将螺旋式地重演其自身——不是对大自然的操控,而是对大自然的操控的操控。你先是逆转了一条河流,然后你又要给它通电。”伊丽莎白写道。

我们究竟生活在全新世,还是已经进入一个由人类主宰和定义的、新的地球地质世代?一些科学家正在为此发起努力,说服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中负责界定精确界定地质时间尺度的科学机构——国际地层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同意,我们已经来到人类世(Anthropocene)

“‘人类世’是一个在2000年由保罗·克鲁岑和尤金·斯多默提出的、被广泛使用的术语,用来表示当前的地质时间区间。在这个时间区间内,地球上的许多生态和进程受到人类影响而发生深刻变化。自工业革命以来,这种影响显著加剧,使我们脱离了全新世时期典型的地球系统状态。”

在国际地层委员会(ICS)内的第四纪地层分会官方网站上,他们这样解释“人类世”的由来。

2000年首次提出至今,“人类世”的研究经历了诸多重要节点。

2009年第四纪地层分会成立人类世小组,主席由英国古生物学家简·扎拉斯维奇(JanZalasiewicz)担任。2019年5月,人类世小组发布一项投票结果:“根据第四纪地层分会和国际地层委员会的指导,AWG(人类世工作组)完成了一次具有约束力的投票,以确认在2016年开普敦国际地质大会上投票并达成一致的关键问题。”

加拿大的克劳福德湖,一个只有一平方公里的小湖,集中了20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加剧及其对环境影响的所有标志物。湖中的沉积物充满了微塑料、碳氢化合物燃烧残留物,当然还有钚。©WHPQ,WIKIMEDIA COMMONS

发布包含两项关键问题。

问题一:人类世是否应被视为由GSSP(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定义的正式年代地层单位?

问题二:可以作为人类世认定基础的主要地层标志,是否在公元20世纪中期左右?

33位投票科学家中,29人赞成,4人反对。这次投票被外界理解为,人类世小组的大部分成员已达成共识:人类世应当成为正式的地层单位,起始于1950年代左右。

2023年7月,人类世小组正式提出应将加拿大克劳福德湖(Crawford Lake)作为界定人类世的GSSP,俗称“金钉子”,以湖底沉积层中钚元素含量的急剧上升作为主要标志。而钚元素含量的急剧上升,是由于人类开始核试验,自人类第一颗原子弹于1945年在美国引爆起。

2024年3月,该项提案被第四纪地层否决,人类世的认定进程被搁置。

该高兴吗?科学家们并未正式认定我们已进入“人类世”,这是否意味着人类的处境尚未那么糟糕,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是?

在2022年接受的一次采访中,人类世工作组的前主席简·扎拉斯维奇回应了对界定“人类世”必要性的质疑——有科学家表示这毫无必要,因为人类已经出现了数万年,人类一直在对地球产生影响。“(我们正在经历的)不是人类的变化,而是一种行星性的变化。人类世的提出是关于人类对地球这颗行星产生的变革性的影响,这种变革性的影响是最近才发生的,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同步发生。”

我们能够在《白色天空下》中看到更多关于影响和改变的案例。而许多项目是为保护而生,结果却是塑造了更多“非自然”的“自然”,让“自然”的含义变得含混。

美国内达华州的“恶魔洞”中,生活着一种罕见的沙漠鱼类,魔鳉。而“恶魔洞”附近是内达华核试验场,被放射性物质影响的水流正在逐步流向摩鳉所生存的狭小岩洞。目前一部分摩鳉生活在科学家团队建立的复制岩洞环境的庇护池,而管理方定期给岩洞中的摩鳉投放补充餐食——丰年虫和仙女虾。

这些为保护濒危物种作出的努力固然令人感动,但伊丽莎白也提醒读者,

“我们已经创造了另一种动物。它们曾是被我们推到悬崖边缘的生命,但是又被突然拉了回来。对于这些生物,用于描述的术语是‘保护依赖性的’(conservation-reliant),不过也可以被称为是‘斯德哥尔摩物种’,因为它们彻底依赖于自己的迫害者。

还有一些项目闻所未闻。一家位于瑞士的公司为忧虑地球命运的人提供“赎罪”服务。付费之后,这家名为“气候修造”的公司会将二氧化碳注入冰岛南部的火山岩层内,将其变成石头的一部分,这意味着购买人将自己生产的部分二氧化碳以无害的方式还给地球。

和气候修造公司一样,另一个项目也是为了应对全球变暖问题,叫太阳能地球工程,又称“太阳辐射管理”。

这个项目的灵感源于火山爆发对气候产生的影响——火山将二氧化硫送入天空中的平流层,会起到降低气温的效果。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的坦博拉火山爆发,让全球天气变得阴暗寒冷,作物无收,饥荒蔓延。但一些科学家相信,他们也可以模拟火山,将和二氧化硫相似的反射物质送入平流层,并精准地控制,以起到反射阳光、为地球降温的效果。在这个计划中有可能使用的材料,有微小的钻石以及在珊瑚礁中常见的碳酸钙。

“如果要用太阳能地球工程来抵消这些二氧化碳的效应,研究者们发现,这将导致天空的样子出现变化。新的‘天空蓝’将会是白色……也会出现一个恰到好处的后果,那就是辉煌的日落景象,‘就像是在大型火山爆发后所能看到的那样’。”

白色天空,辉煌落日,这会是人类即将面对的地球未来吗?

《白色天空下》,(美)伊丽莎白·科尔伯特 著,叶盛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年10月

参考资料

人类世小组官方页面

http://quaternary.stratigraphy.org/working-groups/anthropocene/

国际地层委员会(ICS)官方网站

https://stratigraphy.org/subcommissions#classification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虚构时间 (ID:non-fiction702),作者:依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