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7-02 14:46

黄河滩区村民许继兴从记事起,就和洪水周旋着。他说,如果没有搬迁,自己这一辈子最少要翻建五次房屋,永远也走不出黄河滩。

许继兴是山东菏泽东明县长兴集乡兴东新村干部。黄河山东段由东明县入境,河道长628公里,滩区总面积1702平方公里,涉及9个市、26个县(市、区)。

长期以来,受汛期洪水淹没威胁等因素影响,黄河滩区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十三五”时期,山东省启动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计划,菏泽是全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的主战场。

据介绍,长兴集乡兴东新村是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工程,涉及安置东黑岗、北许庄、姚庄、崔寨4个自然村,安置1141户、4602人。许继兴回忆,自己从记事起,村里就经常遭遇大大小小的洪水,“小洪水几乎一年一次,大洪水两三年就有一次”。

在搬迁之前,村里都是砖瓦房。“只要发一次洪水,就会带来很多沉淀的泥沙,三成左右的房子会被洪水冲塌,许多房子都被水泡裂,成了危房。”许继兴说,在当地,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

“我们和洪水始终周旋着,许多人都摆脱不了这个问题。”许继兴感慨,当地的村民主要靠种庄稼为生,但洪水一来,庄稼就得绝收。直到小浪底工程完工,这样的日子才有所改变,“因为洪水的减少,村里的庄稼生产才能保收,温饱问题也就有了依靠”。

巨变发生在2017年,当地政府推进滩区新建工程,东明县历经4年攻坚,12万滩区群众实现迁建。

2021年农历二月二这一天,许继兴和村民们全部搬到了新村,开始了新生活。“如果不搬迁,我这一辈子最少得翻建五次房,几乎要耗尽我一辈子的精力,也就永远走不出黄河滩。”他说。

如今,旧村庄成了耕地,许继兴一家五口住上了175平方米的新房,出门就是水泥路,晚上路灯亮到凌晨三四点,天然气、自来水都有了,“现在我们村党委这一帮人,都在想着办法发展产业,增加群众收入”。

6月27日,中华环保世纪行2024宣传活动来到菏泽东明县,许继兴在兴东新村村委会向记者讲述了黄河滩区搬迁前后的巨变。

以下是许继兴口述:

以前,我是北许庄村的负责人,现在是兴东新村的党委副书记。2017年,我所在的新村开始建设,从2019年8月真正动工,直到2020年12月份达到入住条件。我记得很清楚,2021年3月14日,也是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我们全部搬到了这里,开始了新生活。

我是1974年生人,从记事起,村里的小洪水几乎是一年一次,大的洪水两三年就有一次。直到小浪底工程建好以后,这里的洪水才得到治理和有效控制。

记得是1982年,那一年涨水是比较大,涨水时我在村庄最西边住,当时决口是在村西南角,大约下午一两点钟,就听到洪水呼呼响地过来了,水浪有两三米高,旁边刚好有个水塘,只听见“噗”的一声,整个水塘就满了,水就开始陆续涨起来,到半夜的时候就已经两三米深了,后来继续涨到四米多深。

当时,我年纪还小,幸好村里提前有做准备,当时知道洪峰要来,就把住在低洼处的村民都转移到高的地方,有的搭棚集中搬到一块,互相有了照应。

搬迁之前,我们在村里住的都是砖瓦房,黄河水泥沙比较大,只要发一次水,就会带来很多沉淀的泥沙,大概有三成的房子还会被冲塌,经过洪水长时间浸泡,很多砖瓦房也都裂开成了危房,不能再住人了。当时为了防洪,我们每一户都建有“防台”,差不多三四米高,但历经涨水之后,“防台”就变低了一些,退到两三米高度,为了防止下一次的洪水,村民们就得再往上修筑,冲毁的房子还得重建。我们经常说: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

就这样,我们和洪水始终周旋着,许多人都摆脱不了这个问题。以前,我们这里主要靠种植庄稼为生,比如小麦、玉米、大豆等等,但只要洪水一来,田里的庄稼就得绝收。绝产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就只能靠国家救济。

以前,村民还有存粮的习惯,其实就是为了防灾,但粮食也很容易会被洪水浸泡,发芽长霉。洪水期过后,国家开始送来粮油米面,关心我们。但每经历一次洪水,都要持续一个月后才能恢复正常生产生活。这样的日子直到黄河小浪底工程之后才改变。洪水减少后,村里的庄稼生产有了保收,老百姓的收入也增加了,温饱问题也就有了依靠。

2017年,当地政府推进滩区新建工程,通过几年的时间,建成了现在这种景象。当时,大家都很赞成这件宏观的大事,但都没有意识到国家会把这个地方建成啥样,他们原先以为,只是把旧村庄修缮一下,建成排房什么的,没想到最后砖瓦房一下子变成了楼房。

现在,我们家是五口人分到了175平米的新房,新村离我们原来的村庄大概只有200米远,原来的地方都成了耕地,种上了玉米,我们经常遛弯儿到那里。对于这种变化,我们都很感激,特别是村里的老年人,他们都没敢想自己能住上这样的房子,都很激动,很有幸福感。

如果搁在以前,老村不搬迁的话,我这一辈子最少得翻建五次房,五次就几乎把我一辈子的精力耗尽了,还要养家庭、养孩子,始终背负着建房的大事儿,就永远走不出黄河滩,也就不可能富起来了。

现在,很多老年人还是喜欢搁老家住,他们觉得这里的环境比城市里要好,出门就是水泥路,晚上路灯亮到凌晨三四点,天然气、自来水都有了,绿化也跟上去了,一些老人因为祖祖辈辈在这生活,对这片土地也有着情感,离不开这里。

目前,我们新村面临的问题就是发展产业,我们村党委这一帮人,都在想着办法增加群众收入,比如做一些编织等小手工活,或是开设服装厂、玩具厂、电子电器厂等。从个人来说,生活的变化确实让我感到幸福。因为群众的信任,我当上了村干部,年轻人也能放心把他们的父母亲交给我们来照应,自己出去务工。现在,我们就想着把村庄治理好,把新村的群众带领好,通过发展产业,让他们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