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7-02 15:48

60年前的中法建交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时至今日,中法关系走过了一个甲子,60年风雨兼程、60年求同存异、60年守望相助,双边关系整体上以保持高度政治互信为基础,务实领域合作不断深化,成就卓著。为了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同时也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3周年,由上海市徐汇区图书馆、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上海炎黄文化宣讲团联合策划的“东西互见——中法文化交流系列学术讲座”,特别邀请9位对中法交流史素有钻研的中青年学者,在徐家汇地区向市民读者讲演两国交往的历史,从教育到外交,从汉学到旅游,从工艺到民俗的方方面面。

6月29日,在建党纪念日前夕,“东西互见——中法文化交流系列学术讲座”的第一讲在上海市徐家汇书院隆重举行,主题为《中共早期历史中的法国因素》,由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现代史研究室江文君副研究员主讲。此次讲座共吸引了数十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科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

1921年中共创建前后,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曾先后通过派遣团员赴俄留学,在赴法勤工俭学留学生中聚集先进分子成立支部等形式,将青年干部送往欧洲,尤其是法国深造培养。在赴法勤工俭学的队伍中,开始逐步集聚先进分子,酝酿成立旅法支部。在创建中共的各地发起小组中,旅法支部几乎是同中国国内的党组织同时建立起来的,是中共早期发起组中唯一的海外支部。随后,旅法归国的蔡和森、周恩来、邓小平等人先后成为共产国际所青睐和极力培养的青年才俊。旅法归国的党员们将欧洲尤其是法国的革命文化和激情带回了古老的中国,由此“推动中国党开始由知识分子的小团体变为工人群众的党”。

一、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兴起

今年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5周年,105年前的1919年初到1920年底,全国各地相继有20批、1600多名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探求真理。该运动为中国的政治、科技、教育、文艺等领域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留法期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并从那里起步,走上了革命道路,开始了振兴中华的伟大历程。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前后持续有近10年时间,虽然历时不算长,但对中国现代历史的发展影响巨大,是中法关系史上的重要一页。

李石曾于1915年发起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1916年3月在巴黎成立华工学校,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创造了条件。1919、1920年间,先后共20批约2000人到达法国。他们来自全国18个省,其中以四川(378人)、湖南(346人)、河北(147人)为最多。五四运动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分水岭,之前,赴法的勤工俭学生大都抱着“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振兴”的美好愿望,而之后,由于赴法学生很多原先是“五四运动”的领导人,是主张改造社会、实行革命的激进分子,他们明显地接受了“赤化”教育,头脑中蓄满“赤光”上路了。

学生们选择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原因,主要是法国工资较高。从1916至1918年,大约有4万名的中国劳工被运往法国,被运往英国的大约有10万名左右,共约有16万名中国劳工被运往欧洲。法国给予中国劳工每人一天5法郎左右的待遇,而英国只给1法郎。学生们在法国的平均工资也明显高于其他欧洲国家。中国留学生在进入工厂后完全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和法国工人或华工一起劳动,每天8小时工作后还补习法文或学习工艺。他们的勤奋吃苦让法国工人、学生和友好人士对他们表现出了普遍的欢迎和关切,同时也让留学生们广泛地接触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青年则着重锻炼自己,考察资本主义社会,接触工人群众,研究工人运动,研究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

留法学生抵达法国马赛港

二、上海与赴法勤工俭学运动

1918年6月,湖南师范毕业生蔡和森揣着老师杨昌济的推荐函,找到北京东堂子胡同33号,拜见了仰慕已久的蔡元培。蔡元培对这个“小本家”兴趣颇浓,他说:“我们办法华教育会的目的,就是要为你们这些求学无门、无依无靠的寒门子弟找一条振兴实业、提升教育的道路。”这次会面让蔡和森信心满满,他给挚友毛泽东写信,邀其“速来北京,经济其事,主持大计”。毛泽东闻讯马上和萧子升带着24名湖南学子赶到了北京。

1919年3月和12月,毛泽东曾先后两次来沪为赴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饯别送行。第一次是欢送第一、第二批赴法学生,他分别参加了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15号会所和法国公董局大厅召开的环球学生中国会欢送会。第二次毛泽东从武汉至上海,准备为蔡和森、向警予、蔡畅、蔡母等送行,后由于启程时间推迟,不便久待,先行离开了上海。1920年5月的第三次上海之行尤为重要,5月5日毛泽东从北京抵达上海,寓居在哈同路民厚南里29号,又称安南路214号(今静安区安义路63号)。5月8日,他主持了著名的旅法勤工俭学新民学会会员半淞园欢送会。在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新民学会在海外不设分会,在巴黎等会员比较多的地方可以定期集会,组织和讨论学术、社会及其他问题,并且和国内的新民学会负责人应多写信联系和交流等。毛泽东还同大家一起着重研究了新民学会的会务问题,同时确立了学会应该采取“潜在切实,不务虚荣,不出风头”的会风,提出今后吸收新会员必须具备纯洁、诚恳、奋斗、服从真理4个条件。会后,毛泽东、肖三、彭璜等12人还在绵绵细雨中摄影留念。5月11日,毛泽东和彭璜等在沪会员又来到黄浦江畔洋泾浜法国码头与赴法的肖三、劳启荣、陈绍休等6名会员握手告别。

大多数人之所以从上海出发,是因为上海在近代以来就是中国远洋交通枢纽、远洋客运中心的地位,不仅远洋航线多、经营公司多、航班多,能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服务的需求,还有一批留学服务机构,方便办理出国手续。1919年3月至1920年底,累计约1600名青年学子和有识之士,分二十多批乘坐轮船从上海黄浦江沿线各码头出发,始发码头包括汇山码头、杨树浦码头、黄浦码头和吴淞口码头等。

1919年3月,环球中国学生会欢送第一批留法勤工俭学生合影

三、中共旅法支部的建立

1920年1月30日,蔡和森一行备尝艰辛,历时一个多月,远涉重洋几千公里,辗转来到法国马赛。随后不久,他们一起乘车前往法国首都巴黎,在此做了短暂的停歇。随后,他进入了蒙达尼男子中学学习。6月13日,蔡和森写就《法国最近的运动》一文,介绍法国的劳动运动,揭露法国政府和资本家对工人阶级进行压榨、剥削的罪恶,歌颂法国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经过几个月的猛看猛译,他找到了社会革命的正确理论——马克思主义,找到了社会革命的正确道路——俄国革命道路,找到了拯救中国的真理,世界观也因此发生变化,成为“极端马克思派”。他也成为旅法中国学生中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锋。1920年7月,留法新民学会会员举行五日会议,会议确定该会之方针为“改造中国与世界”,蔡和森公开提出“组织共产党,使无产阶级专政”。蔡和森主张建立共产党,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并与主张无政府主义和“温和革命”的会员展开了争论。

旅法期间,蔡和森与毛泽东来往书函频繁,大家不断交流建党经验和意见。如1921年1月21日,毛泽东给蔡和森的信函中就表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在手段上又有十分必要的理由呢。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党一层,陈仲甫先生等已在进行组织。”此信缘由是1920年9月16日蔡和森由法国写信给毛泽东,信中论述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特别谈了要建立工人阶级自己的领导组织,以及如何建立共产党的意见。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改造中国和世界”最早提出的建立共产党的主张。毛泽东在国内于年底收到蔡和森的信后,非常兴奋,立即于次年1月21日回信,高度评价蔡和森的来信及其建党主张。蔡和森在1920年8月13日、9月16日写给毛泽东的两封信中又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方法和具体步骤。蔡和森说:“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来看,须先组织他……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蔡和森成为第一个正式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的人。1921年7月,蔡和森收到赵世炎、李立三主张在法国成立共产主义同盟会的来信后,复信表示同意并主张定名“中国少年共产党”,后因郭春涛反对,暂未成立组织。毛泽东在1936年同斯诺谈话中指出:与陈独秀1920年在上海召集会议几乎同时,一群中国学生在巴黎开会,建议在那里成立一个叫共产党的组织;在1921年上海成立共产党的同时,法国的勤工俭学生也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几乎是同中国国内的组织同时建立起来的,蔡和森是法国支部的创始人之一。

1921年2月28日,400多名勤工俭学生在蔡和森、向警予、李维汉等人率领下,前往巴黎中国公使馆请愿,要求北京政府解决他们的困难。当时的驻法公使陈箓与学生代表见面后,不但不接受学生们提出的“政府每人每月给留学生发放四百法郎,以四年为限”的要求,还招来法国警方强行驱散学生,时称“二八”运动。“二八”运动后,赵世炎与李立三讨论了同蔡和森等同志团结的问题,决定“主动的和他们联系,由世炎给和森写信”,赵世炎到克鲁梭做工时,还专门绕道到蒙达尼与蔡和森面谈,“谈了两三天,结果意见完全一致,双方表示争论已经过去,今后要共同研究问题,共同革命,大家都谈马克思主义”。两派学生逐渐从相互了解到达成和解,遂萌发建立统一的党组织的政治意愿。赵世炎等主张成立“共产主义同盟会”,蔡和森回信表示同意,但主张名称为“少年共产党”,赵世炎称名字不必计较,但由衷希望有这么一个组织将勤工俭学会和华工会领导起来。

差不多一年后,在1922年2月初张申府、刘清扬、周恩来一同经过比利时,到达柏林。他们组成旅德支部,成员有周恩来、刘清扬、张申府、张伯简、谢寿康、熊雄,共六人。在柏林,熊雄和周恩来、刘清扬、张伯简、肖三、谢寿康等,每个星期六晚上都在康德大街张申府寓所聚会,商讨筹组中国少年共产党(张申府回忆录中称“少年共产团”)。4月下旬,周恩来、刘清扬、张申府、张伯简、肖三、谢寿康、熊雄(具名披素)七人联名写信给在法国的赵世炎,敦促他于5月1日前完成中国少年共产党的筹建工作。6月下旬,在巴黎西郊布伦森林召开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代表大会,宣布旅欧少共成立,后改称“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赵世炎、周恩来是灵魂人物。

余论

旅法归国的蔡和森、周恩来、邓小平等人先后成为共产国际所青睐和极力培养的青年才俊,他们将欧洲尤其是法国的革命文化(主要是强调重视工人运动)和激情带回了古老的中国,正是依靠这批旅法归来的“新分子”,“推动中国党开始由知识分子的小团体变为工人群众的党”。随后十余年,一大批旅法归国的年轻党员一经回国,便被组织委以重任,纷纷进入中央机关工作,这成为中共早期历史上一个颇耐人寻味的独特现象。

上海是一座光荣之城,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底色。在传播中华文化、开展国际交流等方面,上海发挥着重要窗口作用。中法两国作为东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有着丰富而深入的文化交流史。在新形势下,要坚持以人为本、夯实文化交流的根基,坚持兼收并蓄、丰富文化交流的内涵,坚持创新引领、注入文化交流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