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新聞 - Yahoo 新聞 ( ) • 2021-05-17 21:17
中国空间站首个舱段天和号核心舱的发射引世界瞩目。中国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日前披露空间站建设的下步计划,指出中国空间站较国际空间站的三点优势。
2021年4月29日,搭载天和号核心舱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于海南文昌发射场发射升空,迈入中国天宫号空间站组装的第一步。(新华社) 2021年4月29日,搭载天和号核心舱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于海南文昌发射场发射升空,迈入中国天宫号空间站组装的第一步。(新华社)
北京时间4月29日上午11时23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图为执行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点火瞬间。(中国央视截图) 北京时间4月29日上午11时23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图为执行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点火瞬间。(中国央视截图)
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中共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政治局常委王沪宁,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中共军委副主席张又侠等到场观看。(中国央视截图) 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中共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政治局常委王沪宁,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中共军委副主席张又侠等到场观看。(中国央视截图)
2021年4月29日,北京天和核心舱1:1实物验证件在中国科技馆展出。(人民视觉) 2021年4月29日,北京天和核心舱1:1实物验证件在中国科技馆展出。(人民视觉)
中国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模拟图。(中国央视截图) 中国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模拟图。(中国央视截图)
中国空间站总设计师杨宏介绍天和核心舱结构。(中国央视截图) 中国空间站总设计师杨宏介绍天和核心舱结构。(中国央视截图)
据介绍,天和核心舱由节点舱、小柱段、大柱段、资源舱以及后端通道组成。(中国央视截图) 据介绍,天和核心舱由节点舱、小柱段、大柱段、资源舱以及后端通道组成。(中国央视截图)

据中国官媒央视新闻5月17日报道,中国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天和核心舱责任总设计师杨宏介绍称,中国空间站工程在今明两年将接续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发射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并依次围绕核心舱完成组装建造工作。

报道指,这样高密度任务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属于首次。

杨宏透露,天和核心舱发射只是一个开始,天和核心舱要在轨进行关键技术的多项验证,验证过后还要在轨评估才能进行组装建造,组装建造完成后还要开启十年的长寿命,通过航天员的维修、维护、延寿还要更长的时间。

据报道,核心舱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舱段,是整个空间站最基础部分和控制功能核心。此外,还配置生命维持装置和试验设施,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以及进行科研。天和核心舱内部结构曝光:

天和核心舱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重量达到22.5吨。(微博@China航天) 天和核心舱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重量达到22.5吨。(微博@China航天)
据中国官方介绍,天和核心舱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支持开展舱内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是中国目前研制的最大的航天器。(微博@China航天) 据中国官方介绍,天和核心舱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支持开展舱内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是中国目前研制的最大的航天器。(微博@China航天)
据空间站任务总设计师杨宏介绍,天和核心舱供航天员工作生活的空间约50立方米,具备交会对接、转位与停泊、乘组长期驻留、航天员出舱、保障空间科学实验等能力。(微博@China航天) 据空间站任务总设计师杨宏介绍,天和核心舱供航天员工作生活的空间约50立方米,具备交会对接、转位与停泊、乘组长期驻留、航天员出舱、保障空间科学实验等能力。(微博@China航天)
天和核心舱内配置有工作区、睡眠区、卫生区、就餐区、医监医保区以及锻炼区。(微博@China航天) 天和核心舱内配置有工作区、睡眠区、卫生区、就餐区、医监医保区以及锻炼区。(微博@China航天)
天和核心舱整体结构图。(微博@天顶远山) 天和核心舱整体结构图。(微博@天顶远山)
核心舱发射升空并顺利入轨后,接下来第二步就是发射天舟货运飞船。杨宏介绍,天舟二号会运送航天员生活补给、维修备件和实验设备。

据介绍,天舟货运飞船对接的另一重要功能,是给空间站补加燃料,使其长期稳定在轨运行。此外,空间站中产生的废弃物会存放到货运飞船中,当货运飞船完成任务脱离空间站时不返回地面,而是带着空间站的垃圾返回到预定海域,进入大气层当中烧毁。

在天舟货运飞船完成任务后,接下来要发射的是载人的神舟十二号飞船。据了解,3名航天员组成的飞行乘组将成为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在轨驻留3个月。

据报道,在2010年,距离地球400公里近地轨道上的国际空间站开启全面使用,这是一项国际太空合作计划,以俄罗斯和美国为主导建设,曾有19国宇航员乘坐美俄飞船造访过国际空间站。

到2011年,美国国会通过“沃尔夫条款” 冻结中美官方航天合作,中国被国际空间站拒之门外。杨宏称,“国外的长期封锁倒逼了中国的自主创新”。

对比国际空间站与中国空间站,杨宏称,从规模来讲,中国空间站不如国际空间站,但支持大规模的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在重量占比上来讲,中国空间站的总重比现在正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轻,中国相对来讲占据优势;在供电整个发电功率当中,中国空间站用于科学实验的供电支持也相对较高。

杨宏表示,“与国际空间站相比,中国空间站是处于后发。很多技术在发展,所以建造周期可以大大压缩,吸取之前国外空间站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最大限度降低中国空间站组装、建造和运营的成本,最大程度支持科学实验。”

据称,中国空间站预计于2022年建成并投入运营,设计寿命10年。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