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透視 ( ) • 2021-06-08 11:02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香港恒生大学传播学院

  从2019年6月起,香港社会有关《逃犯(修订)条例草案》的争议引发大规模社会运动,这场运动从相对和平的示威逐渐演变成长期冲突甚至街头暴力。 长时间的反修例运动给香港带来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其中,由政治观点和立场的差异而引起的社会矛盾和分裂尤为严重。

  近年来,学生是香港历次社会运动最前线的参与者,这次亦不例外。据报导,自运动开始到2020年9月中,共有3927名学生被捕,其中55%是大学生,其余45%是中学生。 Facebook,Instagram和Telegram等社交媒体成为青年政治动员和组织的重要平台。各种线上政治参与被转化为线下行动。社交媒体上日益加剧的政治极化导致了一系列问题,例如解除朋友关系甚至是网络欺凌。因此,反修例运动期间香港学生之间的网络关系解体及其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今年5月,我们有幸获得特区政府政策创新及统筹办事处的专项资助,对反修例运动期间香港学生之间的网络关系解体及其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这项实证研究以调查问卷为主要研究方法,十多所学校的1200名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最终有效问卷1171份,有效率达97.58%。受访者有中四到中六的中学生612人(52.3%),专上大学559人(47.7%),其中444名是本科生,另外有115名是大专和/或高级文凭学生。从性别结构看,女性受访者占53.6%,男性占46.4%,女性参与者略多于男性。问卷共设计了29道问题,涉及社交媒体使用、网络关系解体、政治极化和资讯茧房等问题,主要调查结果简报如下。

媒体使用与反修例运动参与

  调查结果显示,香港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非常频繁,社交媒体已完全嵌入香港学生的日常生活。如图1所示,多达88%的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超过2小时,而且还有8.3%的学生甚至每天使用社交媒体超过8小时,只有12%的学生声称不到2小时。社交媒体被公认为他们每日主要资讯和新闻来源。在学生中最受欢迎的三种社交媒体类型依次是:即时资讯传递应用程式,如WhatsApp和Telegram;照片和视频分享社交网站,如Instagram和YouTube;以及较为著名的社交网站,如Facebook和Twitter。

图1:每日社交媒体使用时间

  在社交媒体上转发有关社会运动的帖子一般会被视为在线政治参与行为。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支持这次反修例运动。具体而言,79%的受访者声称他们支持运动,只有5.5%的受访者对反修例运动持反对意见,其他15.5%保持中立。如图2 所示,在回答「你在社交媒体上对此次反修例运动的参与程度如何?」时,超过一半的受访者(55.1%)声称他们积极参加了线上活动,例如转发帖子和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评论,他们中间12.6%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活跃,另外42.5%的受访者表示相对活跃,只有大约1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这场社会运动的参与比较被动。

图2:社交媒体的反修例运动参与程度

  传播学中的选择性接触理论表明,受众更倾向于接触与自己的既有立场、观点、态度一致或接近的传播内容,而倾向于回避那些与自己既有立场相左的内容。本调查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观点。如图3所示,有63.7%的人「总是」或「经常」转发或分享与自己观点类似的帖子,26.6%的人「很少」转发,只有9.7%的人表示「不转发或分享」类似的观点。

图3:转发政治立场一致的贴文

  反修例运动在香港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很多人因为立场不同而被针对,例如起底、攻击等,导致许多人不敢轻易公开表达对这一运动的看法。然而,当被问及是否会因为害怕被孤立而不敢对运动表达政治观点时,有55.6%的受访者表示「完全不害怕」或「不太害怕」,只有约20%的受访者表示「比较害怕」或「非常害怕」(图4)。

图4:担心表达政治观点而被孤立

网络关系解除及其影响

  现在很多政治运动鼓励甚至号召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解除与自己理念不同的人的好友关系。例如在2014年雨伞运动中,一些参与者在社交媒体上直接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并明言会与不认同自己理念的人解除好友关系。过去的调查发现,有30%的雨伞运动参与者因政治分歧而与他人解除好友关系,关系解体成了一种排斥异己的政治参与活动,对于被解除关系者而言,社交媒体上的社会资源损失(「失去友谊」)往往会导致抑郁和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

  作为走在反修例运动前列的学生而言,社交媒体上因为政治立场不同而解除朋友关系,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 首先要了解的是学生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会在社交媒体作出取消朋友关系的行为。结果表明(图5),当受访者遭遇与自己的政治立场相反且激进或极端的政治观点时(多选题),最多的人(40.1%)选择「隐藏或取消关注」对方; 22.2%选择「解除朋友关系」;14.3%选择「网上回应、批评」;而选择「不采取行动」 的人有32.7%。也就是说,反修例运动中大多数学生(62.3%)会直接解除朋友关系(删除对方)或间接解除关系(取消关注和隐藏帖文常常被视为一种温和的分手行为)。  

图5:因政见向左而解除网路朋友关系

  一般认为,网路朋友关系解体会给被解除者带来一定负面的影响,这也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当被问及反修例运动中如果在网上被别人解除朋友关系的感受时,只有20.6%的人表示「不开心」,14.5%的人表示「悲伤」,12.7%的人表示「愤怒」,而高达45%的受访者表示「不在乎」,更有29%的受访者认为 「很可笑」,而表示感到「惊讶」的人则有16.2%(图6)。

图6:被解除朋友关系的心理影响

  受访者随后被要求回答会不会和解除自己朋友关系的人或被自己解除朋友关系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见面时,高达73.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不会,只有22.5%的受访者表示「不介意」或「看情况」。由此看来,线上朋友关系的解除会实实在在地影响线下的交往。

政治极化及其影响

  政治极化(political polarization)是指不同的党派或其他形式的政治力量、派别、团体,逐渐分化成两个大而对立的集团,双方的政治斗争越来越激烈,在政策议题上立场差距拉大。2014年「雨伞运动」以来,香港社会就渐渐分为两个对立的阵营:「蓝丝」或亲建制派系,和「黄丝」或亲民主派系。此次反修例运动中,政治极化极为明显,仅从「曱甴」到「黑警」、 「暴徒」到「暴政」这些两极分化的用语亦可窥见一斑。

  如果说政治极化常常表现为激进的言辞,那么,本调查的结果也证明了政治极化在香港学生的社交媒体中普遍存在。如图7所示,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将朋友在社交媒体上的发表有关反修例运动的评论或帖文评价为「非常激进」或「比较激进」,35.8%的受访者认为评论和帖子相对中立,10.2%的受访者认为评论「温和」。

图7:社交媒体中的激进言论

  当被问及该运动是否加剧了校园内的政治极化时,大多数人(62.8%)表示「非常认同」或「比较认同」,只有9.2%的人表示「非常不认同」或「比较不认同」(图8)。

 图8:校园政治极化现象

资讯茧房以及破除路径

  资讯茧房是指,公众往往按照个人偏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媒介资讯,无形中将自己置身于「茧房」一般的狭隘空间中,资讯茧房被认为是导致政治极化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发现,大部分受访者承认他们生活在社交媒体平台构建的资讯茧房之中。如图9显示,有66.7%的受访者「非常认同」或「比较认同」社交媒体资讯茧房的存在,只有8.4%的人「不太承认」或「完全不认同」。

图9:社交媒体的资讯茧房效应

  本调查还邀请受访者对如何打破资讯茧房提供建议。受访者提出了两种主要建议:创造多元、自由和开放的媒体生态(72.7%)和提高学生的媒体和资讯素养(65.5%)。只有27.3%的受访者认为,如果政府能充分利用社交媒体满足网民对即时资讯的需求,将对打破资讯茧房有所帮助。 

图10:打破资讯茧房的建议

  本次实证研究聚焦反修例运动中社交媒体的政治极化与关系解体现象,对本港中学生和大学生进行了成功的问卷调查,了解了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参与这次反修例运动的程度,调查了社交媒体上的政治极化造成的友侪间解除朋友关系、取消关注或隐藏对方帖文等现象,分析这种排斥异己的间接式政治参与行为给被解除关系者造成的心理压力,对于学校、家长、政府等相关持份者如何引导学生打破资讯茧房、以更包容的态度接触和理解不同政治理念从而推动香港的民主健康发展的途径,具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