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头条 ( ) • 2021-06-08 11:08

金沙遗址象牙出土时情况(图源网络)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刘可欣

“每天睁眼第一件事:看大象到哪里了。”最近,一群野象的“逛吃”之旅受到了关注。没有见过大象的网友们打趣道:“没去动物园看过,搞不好坐在家就能等到。”

无独有偶,5月28日,在广汉三星堆七号坑发掘现场,10根可分辨个体的象牙和许多象牙碎片也“重见天日”。“这些象牙从哪里来?有什么用?”这个话题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如果用几个字总结网友们最近的“吃瓜”生活,那就是:“象”含量超标。

象群一路向北,它们要去哪里?它们为什么离开自己的家园?有些网友“脑洞大开”,认为来自三星堆的“远古呼唤”与象群出走有些联系。

这两件事是否有联系尚无法证明,但是象群北迁可不一定是“离开”自己的家园。因为无论是考古工作中不断发掘出的象牙数量来看,还是从古籍记载来看,“古蜀有象”这件事情,还真有可能。

象牙堆积的情况(图源网络)

古蜀人对象牙情有独钟

物以稀为贵?非也

1986年,三星堆两大祭祀器物坑相继出土。其中,一号祭祀坑出土了13件象牙,二号祭祀坑出土了67件象牙。随着发掘工作的继续,在其他坑陆续也有象牙出土。2021年3月,三号祭祀坑又出土了127件象牙,在四号祭祀坑也发现了疑似被烧过、呈现出炭灰色的象牙。加之5月28日出土的10件象牙,三星堆共出土了两百余件象牙。

13件、67件、10件,看着这些数字,尚且还能说象牙可能是古蜀文明与外来文明的交流互通之物,那么前些年在金沙遗址发掘出的象牙数量,则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些象牙真的是从蜀地以外的地方运过来的吗?2001年的春天,在与三星堆文化一脉相承的金沙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数量惊人的象牙。它们朝向一个方向,层层叠叠累在一起,沉默无声地震惊了世界。从断面可以看到,这些堆积的象牙多达8层。经过估计,其重量可达两三吨。保存完好、数量如此众多的象牙有规律地堆积,这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首次。

虽然三星堆还出土了明显不产自蜀地的海贝,但海贝体积小、重量轻,即便是上千枚海贝,要把它们带进蜀地也不算得十分艰难。但以出土象牙的数量和重量,很难不让人怀疑这些象牙是“就地取材”:否则数以吨记的象牙是如何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路上运过来的呢?

实际上,除了闻名世界的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在位于三星堆遗址西北部西城墙外的仁胜村墓地和位于三星堆遗址西北部二级台地清关山,同样出土了象牙。由此可见,古蜀人对象牙情有独钟。参考被发掘的数量和频率,很难说这种喜爱是建立在“物以稀为贵”的基础上。

巴蛇吞象图(图源网络)

大象、犀牛、孔雀、翠鸟

古籍记载应有尽有

按照我们今天的认知,亚洲象生活在热带地区,常见于南亚和东南亚。而在我国,亚洲象仅分布于云南省南部。这一次象群“出发”的地方,就是位于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但是古籍上的记载却与我们现在的认知不同。

《山海经·海内南经》中有“巴蛇食象”一说,文字记载:“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此处的“巴蛇”就是指《山海经·海内经》中“西南巴国之蛇”。《山海经·海内经》中记载:“西南有巴国,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郭璞在此注:“即巴蛇也。”

由此可见,巴蛇即是生活在西南的青首黑身的蛇。传说巴蛇能够吞食大象,三年才吐出大象的骨头来。而人服食了巴蛇的肉,能够治疗心腹部的疾病。按照《山海经》的记载,古蜀不仅有巨蛇,还有大象。

若说《山海经》带有神话传说的色彩,不那么让人信服,那么在《国语·楚语》中也有大象相关的记载:“巴浦之犀、牦、兕、象,其可尽乎。”可见在当时,古蜀地区不仅有大量的象,还有犀牛、牦牛、兕(形状似水牛,通身青黑色,长着一只角的动物)。而现在除了牦牛,其他两种动物都难以在四川看到,其中名曰“兕”的动物,更是只存在在古籍记载中了。

关于犀牛和大象生活在古蜀地区的记载,在东晋常璩所撰写的地方志——《华阳国志·蜀志》中同样可见:“蜀之为国,肇于人皇……其宝则有璧玉……犀、象。”可见,除了大象,当时的蜀地,还拥有现在同样生活在温暖地区的犀牛。

兕兽画像(图源网络)

不仅如此,汉晋时期的扬雄和左思所著的《蜀都赋》中,也提到了犀和象:“布绿叶之萋萋,结朱实之离离。迎隆冬而不凋,常晔晔以猗猗。孔翠群翔,犀象竞驰。白雉朝雊,猩猩夜啼。”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蜀地的气候相对温暖,树叶到了冬天也不会掉落。除了犀牛和大象,当时的“蜀都”还有成群的孔雀和翠鸟。而现在,孔雀也常见于热带气候,翠鸟则种类较多,在我国的中部和南部地区均有分布。

大象、犀牛、孔雀、翠鸟,现在的我们,实在难以想象这些动物在蜀地生活的情景。而经过千年的气候及环境变化,古籍所记载的内容早已不可考,后人只能通过文字记载和出土的文物,来一探千年前古蜀的神秘样貌。

在金沙遗址发掘出象牙时,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助理馆员杨弢曾经接受媒体采访说过:“其实,在3000多年前,成都的气候环境更像是热带雨林,温暖湿润、动植物茂盛。而根据目前的考古学研究,商周时期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湿润,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2-3℃。所以我们推断,当时四川盆地可能是有大象分布的。”如果这种推断是对的,那么古蜀物种之丰富,将再次刷新人们的认知。

这些象牙到底来自何方?如果是从古蜀以外的地方来,那么如此数量、重量的象牙是怎么运进来的?如果是“就地取材”,那么就说明千年前的蜀地,真的有大量的象群生活。然而这些问题已经无人能够回答,只有穿越千年、重新被挖掘出的象牙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后人来读懂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