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头条 ( ) • 2021-06-15 10:11

大象需要的栖息地范围有多大?可以说象群数量已经超出现有栖息地承载力了吗?王巧燕:对,“大象数量超出原有栖息地承载力”这个说法,我们是认可的。2014年,当时我们统计保护区有280头左右亚洲象,现在有300多头。有关研究显示,一头成年亚洲象在天然林里的平均生存空间是10平方公里。象群是母系氏族,种群级别由低到高可以划分出4个层次。最基本的单位是家庭,一般由一头母象带着自己的子女,多个家庭可以组成一个家族,几个家族又可组成一个氏族,多个氏族又可组成一个亚种群,亚种群的大象数量可能超过100头。比如,勐养片区的象群就是一个亚种群,包括几个氏族。象群会合群,但平时不在一起活动,各自回到自己家族的领域栖息。按照亚洲象生物学特性来说,它们寻找栖息地主要看栖息环境、食物、水源这三大要素。按这三大要素寻找,保护区内海拔900米以下的沟谷、雨林最适合大象生存。但保护区内不全是雨林,还包括森林、河流、草地、灌木林等不同地理环境。大象会本能地推倒几十厘米高的树木,不让这块地成林,从而为自己提供食物,但随着我们森林保护力度的加强,保护区里的荒地、次生林越来越少,大象食源地也随之减少。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80年代的88%提高到了现在的95%上,原有的高大乔木、灌丛、草地的合理生态系统逐渐单一化,区内几乎被高大乔木占据,加之不能开展“计划烧除”等合理的森林管理,郁闭度较高的林下草本植物减少,大象食物就减少了。另一个问题是,保护区内最适合大象栖息的环境未必全都被大象利用。亚洲象分布区域不是相连的,在保护区的5个子片区中,亚洲象主要分布在勐养、尚勇和勐腊这三个片区,勐仑、曼稿保护区分布得少,不同片区在地理空间上是隔离的,不同片区的象群之间没有交流。大象平常在林子里休息,晚上外出觅食。当象群数量增加,原有栖息地不能满足自身发展,大象就会向外迁徙寻找新的栖息地。一开始在原有栖息地基础上,试探性地向外走,慢慢地,外迁区域越来越大。我们观测到,大象2017年的分布区域要比2014年大了很多。而保护区外的土地和当地农民的劳作地有重叠,老百姓种植的玉米等作物对大象来说是营养价值高、更易获取的食物,原来大象在保护区林地里走一天才能吃饱,现在在农田吃几个小时就饱了,大象便把农田作为栖息地,并继续向外扩散。大象外迁也说明现在的保护工作成效好,大象不怕人了,活动习惯也有所改变。原来老百姓会放炮竹驱赶吃庄稼的大象,现在村民保护大象的意识提高,不伤害大象,大象的胆子也变大了,白天也会跑到林子外的农田吃庄稼。

北迁的这群大象,其实从2019年开始就在勐养保护区周边活动,2020年走到普洱保护区,逗留几个月后继续北上,这是一个慢慢出走的过程。象群以往每年也会走到普洱一带再回来,这次北上这么远也是超出我们预想的。随着象群数量增加,大象分布区域越来越广,这是正常现象。我们只看到勐养保护区的象群南下、北上,在和东南亚国家接壤的勐腊保护区,里面的大象还会跨国际界迁徙,所以需要跨境联合保护。

网友评论:资源有限,生下来就必须要吃要喝,跟人一样,活不下去、活不好就会往外跑,还是要控制大象总量。微信截图_20210615095419.png你有什么不同的解决方案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原标题:西双版纳保护区专家:最终的解决办法是建设“亚洲象国家公园”)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谢谢!

特此声明:转载本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不小心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做出更正,谢谢。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