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新聞 - Yahoo 新聞 ( ) • 2021-06-17 16:39
G7领导人峰会提出全球基础设施新倡议,对抗中国“一带一路”计划。(Reuters) G7领导人峰会提出全球基础设施新倡议,对抗中国“一带一路”计划。(Reuters)

在美国领导下,七大工业国集团(G7)、北约组织接连对中国发难,台湾学者从北京方面的反应,认为有两项特征,一是官方装作若无其事,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二是从外围媒体来看,显然已将美国结合欧洲对抗中国的问题,看得非常透彻与悲观。

“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执行长董立文6月17日於座谈会表示,这次G7峰会公报,明确点名中国的有三条,整体来看,这份公报最重要之处是在美国的呼吁下,G7统一脚步,重新确立国际规范与民主自由原则,厘清未来全球议题的内容、方向与路径图。

董立文指出,从公报会后的各国领导人发言来看,可以勾勒出G7国家对中国完整态度,首先是中国关系可区分为合作、竞争、对抗三个层面,其次是欧洲国家有自己独立的外交政策,不会完全受美国或中国的影响,最后是G7峰会有新的动能来进行联合且具体的行动。

而北京方面的反应,董立文指出,G7峰会公报公布当天,中国驻英使馆在官网以“答记者问”的形式发表2,500字回应,官媒新华网只有一则标题为“七国集团峰会闭幕 疫苗捐赠承诺姗姗来”的新闻,《环球时报》等其他媒体则发表评论文章,指“美国有能力带动西方主要国家形成对中国的统一口径,但无法把最极端的主张七国化或西方化”。

他认为,北京反应有两个特征,一是官方装作若无其事,不希望人民知道这件事情,因为G7峰会公报无论怎么看都是外交大事,但中方只用驻英使馆回应,显然想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二是从《环球时报》等媒体的相关评论来看,中共对欧洲国家对中政策的转向,以及美国结合欧洲对抗中国的问题,其实看得非常透彻与悲观,事实上,此前中方智库已有多篇报告预测欧洲与美国的同一阵线,将对中国不利的相关分析。

6月14日,美国总统拜登与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北约总部内会面。( AP) 6月14日,美国总统拜登与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北约总部内会面。( AP)

董立文强调,这次G7峰会最重要的意义是全球民主国家的协调行动,就方向而言,G7并无不同意见,有意见的只是策略、行动或遣词用字的不同,这次峰会结果,是过去两年来欧洲对中政策转向的结果,也是未来抗中的开始。对比过去,整体而言,欧洲与中国合作的作为与声音已经大幅缩小,竞争与对抗的声音大幅增加。

“澳洲国立大学”亚太学院讲师宋文迪在座谈会表示,甫落幕的G7与北约峰会,显示美中两强竞逐格局已定,在核心赛局的G7和北约两部分,“美国重返”已有小成,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在凝聚日本和澳洲两大核心盟邦的基础上,已将其於西方盟友暂时统合在“价值观外交”的旗帜下,统合北约则成果稍逊,仅将中国设定为远程的系统竞争者,而非近程的地缘战略威胁,然而已经堪称突破。

宋文迪认为,北约峰会比起G7,成员更多,利益不一致性更明显,其欧洲性也更强烈,统合难度更高,最后公报呈现的对中国强硬程度也明显稀释,其欧洲性以及和东亚的距离遥远,决定了北约主要安全关切是俄罗斯。他分析北约公报呈现的三个景象,一是没有过度著墨和中国的价值差异,二是不强求过度突出中国本身,三是中国主要被定义成次一级的“功能性问题”。

宋文迪表示,美国拜登政府的合纵西方以“从世界走向中国”的战略,如今已有小成,日澳挤兌G7,对欧盟四国请君入瓮成功,北约峰会则改走蚕食路线,将中国成功贴上比较不敏感的“系统竞争者”标签后,反而后续在中国与西方於敏感科技和通讯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持续脱钩,预先埋下伏笔。

2021年6月15日星期二,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洲理事会美国-欧盟峰会上,美国总统拜登(中)与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右)和欧盟委员会主席乌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一起散步。(AP Photo/Patrick Semansky) 2021年6月15日星期二,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洲理事会美国-欧盟峰会上,美国总统拜登(中)与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右)和欧盟委员会主席乌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一起散步。(AP Photo/Patrick Semansky)

宋文迪认为,接下来的观察点,一是拜登宣传的民主峰会,会有哪些国家获邀参加?多民主才算够民主?因为邀太多国家,同质性和凝聚力差,恐沦为大拜拜,邀请太少国家,则恐怕反而将未受邀者推向中国一边。二是东南亚地区,在中国“一带一路”的经贸利益投注的此时,西方除道德呼吁,以及目前为止只闻楼梯响的“重建更好世界”基础建设计画外,是否还有其他实际方式,有助於当地发展治理能力及深化自由民主政体的价值链接。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