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报 ( ) • 2021-06-20 10:57
熊七夕,公众号:熊七夕。分享心智成长方法论。 查看知乎原文

胆小,懦弱,遇事容易胡思乱想,害怕冲突,不敢争论、争取和斗争,这些特性困扰了我 20 来年……如今也没能完全突破,但有很大改善和变好。

我将我与之“交战多年的拉扯、摸索、思考、改进、核实,花费将近 10 小时,整理写成了这篇 6300 来字的完整答案。

既分析了造成“胆小怕事”原因,也提供了解决方法、思路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希望对有同样困扰的你,有所帮助。

字有点点多,但文中都有小标题,读起来很轻松。那就请你慢慢看呐~

首先讲个我自己的小故事。

我出身在湖北农村的一个小湾子里,有多小呢?整个湾子只有我家和 3 个同龄小伙伴家,而他们 3 人中 2 人是堂姐弟,而这 2 人的爷爷与另一女孩的爷爷是兄弟,这就等于他们三是一家!所以,整个湾子其实只有两家子人。

这么小湾子,可以玩的小伙伴可想而知,就这几人。

然而小时候我们一起玩耍时,若发生争吵、打架等冲突事件,他们三的爸妈总是会护着 ta,会说是我不对,ta 家孩子没错。我好羡慕无理由相信(袒护)自己家孩子的父母!

反之这时候,我爸妈永远是只会把我拎回家(喊回家)骂一顿,“你不惹人家,人家怎么会偏偏惹你?”“你只会给我们惹事情!”

甚至打一顿。从不会好声好气关心我有没有受伤,问我具体发生了什么事,公正评判是谁的错。

一次都没有,我爸妈从没站在我这一边过。

这时候我真怀疑自己是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父母哥哥姐姐小时候经常这么开我玩笑来着,其实真的吓到了几岁的我)

没有父母撑腰的孩子,有多可怜呢。然而当初年纪小,也没有表达能力跟父母争论什么,也怕被打被骂得更凶,只得默默地少跟邻居小伙伴玩,到小学高年级时就几乎不会跟他们来往了。

父母小时候对你多是责怪、批判,不曾站你身后给你当靠山,鼓励你说话、争取和斗争。导致,从小到大直至现在,你一直缺乏与人吵架争论的底气,总会觉得会被骂,很危险,从而非常害怕冲突,为人处事有点畏畏缩缩,还搞得有点讨好型人格。

然而自从读大学后,逢年过节回家,父母还会责怪我,“你咋跟邻居同龄伙伴们不熟络呢,也不去串个门,跟她们玩一玩?”真的是呵呵了。

前一两次被责怪时,我会很生气地跟父母理论一番,告知他们是当年不看是非、不给我撑腰的错,对我造成了很坏很大的影响。后来就慢慢懒得理了。

当然也因为真的长大了,其实现在可以偶尔跟邻居小伙伴聊个天,玩一玩了。

回溯过去,转看现在,不知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或感受:

  •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被欺负了容易忍让,总是避免与人争论,不太敢争取自己的权益,很怕惹别人发火生气,总想着息事宁人算了,也很怕其他人觉得自己不好相处;
  • 同事、朋友会有意或无意地麻烦你一些琐事,而你几乎不会拒绝别人,哪怕心里不开心也不会说出来,而是硬着头皮答应;
  • 你很怕麻烦别人,很少求助他人,遇事多是自己摸索自己耗;
  • 几乎不会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不爱跟同事、上司打招呼,很少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
  • 比较胆小、谨慎,对任何事都喜欢往最坏的情况想,比如考完试还没出成绩,也没有觉得做得很差,但就是控制不住去想是不是出意外了,心惊胆战等结果而无心做事,一遍遍安慰自己直到精疲力尽。

……

其实这样很容易被说成:胆小、懦弱、怕事、孤僻、想太多、不勇敢、不积极……但实际上,只有真的有过这种经历和感受的人,才能体会到背后那种心酸和心理挣扎。

我们也想改变,变得主动、热烈、积极、争取、战斗力十足,像很多人一样,勇敢散发光芒。

但是,其实挺难的。

而想要改变,首先就要了解胆小懦弱、胡思乱想、不敢争取、害怕冲突背后的原因。

一、胆小怕事是怎么造成的?

总的来说,胆小怕事是因为从小的成长环境和个人特殊经历造成的。

1.遭受过父母严重「情感忽视」的孩子,更容易变得胆小懦弱、害怕冲突

前面讲过小时候跟小伙伴争吵、打架,我爸妈从来只骂我打我不帮我,不给我撑腰的事,其实这还不是最致命的!

最致命的是:父母之间关系不好,各自性格也怪异,爱吵架、打架,而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被迫变成他们的传声筒、出气筒、垃圾桶。很多年。

我永远忘不了那个画面,小时候每当我爸妈吵架,哥哥姐姐妈妈就盼望我成为和事佬,一趟趟去叫爱耍小性子不吃饭的爸爸吃饭。

我爸这时经常就会抓住我喊的声音很小这一点,大声骂我,然后指桑骂槐再跟我妈吵一次,“你看看你女儿,跟你一个样,说个话跟蚂蚁走路似的小声音,你说我能不心焦烦躁吗?每次跟你讲话你都不好好回应我,过后又说三道四,指责我不该那么做,不跟你商量……”

有时候甚至打我,但太难过和受伤的记忆我屏蔽掉了吧,不太有清晰记忆了。

这时候我妈也不会同情我什么,她会继续跟我爸吵,或者闭嘴退一步,总之没人安慰我一下。

日积月累吵架、受伤、忍让的妈妈,大概自我 6-7 岁起就会月经式地跟我倾泄她的委屈和负面情绪,说我爸的无理取闹、欺负她故意跟她吵架、不为家里干活老想着出门玩等等,然后说她都是为了我才没离家出走(那时候可没离婚这一说,农村觉得离婚丢人),但总有一天她会逃离我爸和我家,丢下我,去过她自己的生活。

这种情况持续到读初中住校,因为住校后一周回家一次,眼不见心不烦,暂时逃离了他们的争吵。

嗐,自小遭受爸妈的这种批判、打击、威胁的小女孩,好可怜!摸摸她的头。

父母在小时候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反馈、肯定和爱,这些情感忽视,容易让孩子感觉到没有安全感,不太能承认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是正当的,遇事情会畏惧去争取、争论和表现。

而无故批判、打骂、威胁,更是雪上加霜。

那么,什么是童年情感忽视?

我们都知道,童年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会影响我们成年后成为什么样的人。 好的和坏的:奖励、成就、虐待。这一切都有影响。

但是,从童年开始,还有另一个因素比童年事件(如奖励、虐待)具有同等甚至更大的影响。 这是人们看不到或不记得的一个因素。 它是隐形的。

临床心理学博士 Jonice Webb 称之为情感忽视

情感忽视是父母对孩子情感需求反应不够的失灵。

情感忽视在某些方面与虐待相反。 虐待是父母的行为,而情感忽视是父母不采取行动(不作为)。

这是一种没注意到、没照顾或适当回应孩子的感情的情形,是一种“懒政”的情形。 它是一种疏忽,不可见,不明显,可能不令人难忘。

但它对孩子的生活,造成了无声的深远的损害。

2.曾有过重大失败 / 创伤经历,无法忘怀,对恐惧的恐惧让你不敢前进

小学一年级时自己书桌被班里小男孩以挑衅的姿态踩上一个又一个脏脚印时,我很果断地把他拉下来打了两巴掌。然而因为这事我被班主任狠狠责罚,尽管这一开始不是我的错。

当下一次另一个同学将整瓶墨水倒到我头上,具体发生了什么我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时想着“这次班主任要怎么处理呢?会不会公正对待我”?

当时的我 ,竟然是有点在等好戏看的 「旁观者视角」,不顾黑漆漆的水从额头流下来。

谁知这时候校长路过我们班,看到我一头黑水却在笑,就狠狠骂我,话非常难听,让人没法直接说出这伤人的话来,大意是“你父母是去世了吗?你怎么搞成这个鬼样子?还笑?”(说别人父母去世这种不吉利的话,太伤害当时的幼小的我了!)

试问“为人师表的人,怎么可以这么肆无忌惮地恶毒地骂学生父母?”

15 年过去,我对小学的记忆真的很少了。然而听到校长这句骂人的话时那种弱小、颤抖、羞愧、愤怒却不敢言的感觉,清晰而强烈,如同发生在昨天。

然而当时你不敢跟他争论,一句话也没说。因为一想到这事情若捅到父母那里,他们大概率也不会维护你,只会觉得你给他们惹麻烦了,你就退却了。

当人经历一些创伤、失败事件却没能得到及时疏解,负面情绪没能抒发出来,就会长久地遭受其缓慢而严重的侵蚀,让你恐惧,让你害怕,让你遇事变得胆小畏惧,容易胡思乱想畏畏缩缩。

3.阅历较浅,经历的事情不多,判断力不够、抉择困难

人对未知事情的恐惧,是天生的。

当你刚刚踏入职场、走进工作岗位时,不知道怎么与同事及上级相处,对很多事情不知道对错和规则,这时候遇到问题、挑战时就倾向于观望或拖延,这些其实都是正常的现象。

而当遇到要选什么大学、什么城市、什么专业,要不要转行这类对你人生走向有挺大决定性的抉择时,也不知何去何从(还是要多听听自己的内心,多去请教前辈学长学姐或专业人士,分清利弊再抉择。绝对不要听信偏言。只听父母的话是不可取的,除非你父母是大学教授。)

当你第一次要处理一件新的挑战时,会慌乱到不知所措,容易一半担忧一边拖延一边自责。

而这时除了多找材料阅读提升认知,尽可能地询问有经验的人外,很多时候也需要你自己摸索着前进。而这摸索过程可能极其煎熬,不知该如何抉择!

二、其他可能的原因

除了以上因素外,其实胆小懦弱、害怕冲突也可能跟自身秉性相关,比如内向、敏感的人,更容易显得胆小、害怕冲突。

之前写到过,内向的人更喜欢从独处中获取能量,而在社交活动中相对于外向者而言,他们更容易感到“疲劳”。因为内向者只需要少量的多巴胺,就足以因刺激而产生剧烈的愉悦感。

而且当内向的人接收到新鲜刺激时,他们的右前岛叶皮层会被激活,从而,他们会把新鲜刺激跟记忆里的经历做对比,以求尽量「不出错」。也就是说,他们遇事总会「退一步」,先审视、思考一下,再决定要如何行动,要不要行动。相比之下,外向者就没有这么多的内心戏。

因此,内向者容易遇事胆小、想太多、讨厌冲突、不为自己争论和争取。

而内向者又很可能同时是个高度敏感者。

高度敏感者对内外部刺激均高度敏感,是容易被情绪淹没的人。他们能够感知到非常细微的刺激,同时,他们又倾向于对任何刺激做深入的联想和处理,这就造成了无论多小的刺激,都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情绪反应。

所以说,内向者、敏感者,天然地更害怕冲突,遇事容易犹豫不决、想太多,显得胆小。但往好处想其实可以说是「小心谨慎」,因为有些事情确实需要你多想一步再决定要不要做、怎么去做。

三、怎么做才能尽可能地改善和变好呢?

改变不是那么容易的,但并不是不能。

就像心理学家 Jim Loehr 说过的那样,「性格就像肌肉一样,是可以通过训练再塑造的」

那么,胆小怕事、胡思乱想、害怕冲突,要怎么做才能尽可能地改善呢?

1.应对童年情感忽视:修正认知偏差,正确对待情绪、自我关怀

已经长大成年了,不可能再回到童年重走一遍了,所以现在去责怪父母对你的情感忽视,是没用的。而且大多数父母应该不是故意而为之,他们也并没意识到那些事情给我们造成了如此大的伤害和影响。

然而,我的第一个建议仍然是:如果方便的话,先回家跟父母“吵一架”。跟他们说出自己的委屈,指出当时某些具体的事情,他们曾经为什么做错了,这错误做法对你的伤害是怎样的。

是非对错,曾经没被公正对待过,现在总要公正地对待自己啊。

这么做的原因并非让父母为此道歉认错什么的,而是让他们知道事实真相,这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和安慰。

修正认知这件事,就是自我和解第一步,我觉得非常有效。

然后开始最重要的自我修缮工作。因为最终的改变只能靠自己。

正确对待情绪。

聆听自身情绪想告诉你的事,那些小时候没被父母看见和重视的情绪、需求,我们自己去「看见」「认知」「回应」它。

实际上情绪感觉不是负担,而是生存的必需品。它告诉我们何时处于危险,何时该逃跑,何时该去战斗,值得去为什么而拼搏。情绪是身体和我们沟通的方式,驱使我们行动起来。每个情绪都有其目的。

我们需要练习觉察自己的情绪感觉,然后学习识别及命名自己的感觉,同时,接受并信任你的感觉。而且情绪本身不分好坏对错、道德或不道德。每个人都会时不时感到愤怒、嫉妒、厌恨、想破坏,或是觉得自己优于他人。这些情绪本身并不坏,也不会让我们变成坏人,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对待这些情绪。

认识到情绪并不总是理性的,但它的存在总有其原因。情绪虽然很强大,依然可以被掌控。

学习有效地表达你的感觉,它可以帮助你说出你的真实需求,帮你自己以及他人更好地理解你。

最后是自我关怀,最大秘诀是:像对待别人那样对待自己。

几个具体的方面是:

  • 学习关爱自己,将自己放在首位,学会说不、寻求帮助、发现自己的好恶、优先自己的享乐。
  • 自我安慰——自我对话可能是最有用和万能的自我安慰策略。这需要在你情绪不好时自己跟自己说话。你可以静悄悄地、自己一个人、在脑海中和自己说话,也可以写下来。用一些简单而坦诚的事实提醒自己,能让你看清楚事情的本质。
  • 对自己有同情心——像对待别人那样对待自己,以及,允许自己做个普通人。

以上技能对童年受到父母良好关爱和教育的人来说是自然而然习得的。

但如果在孩童时期,父母对作为小孩子的你的感受没有足够的同情心,足够的共情,成年后你要学会这样善待自己。

我们只能自己去培养了。加油~

2.直面问题:多尝试多体验多摸索,不过度思虑而是立马去做,然后调整优化

一步一步尝试去面对人际冲突。比如,从拒绝同事朋友的不合理请求开始;指出伴侣的哪些行为让你感受很不好,说出具体的感受并提出请求,希望 ta 改变;面对不公对待,冷静而坚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遇到新的工作或学习挑战,相信自己,一点点拆分、查资料了解、解决,实在不会的可以去请教、付费咨询,总之不能躺在门外只想不做。不行动是永远不会解决问题的,而你踏出的每一步,都是进步。

主动去经历一些事情,参与复杂事项,去提升自己书籍以外的人生见识。去探索新城市,看那个地方的人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思虑和你有什么不同。去了解其他行业、岗位,看他们的喜怒哀乐是什么。等等。

多多思考,为自己做选择。如果事情其实不急着决定,也不宜立马要结果,那么允许自己慢慢做决策也不失为一种理智。因为这时候快速做决定、要结果或许是一种偷懒的行为,是人性对确定性的一种固执的执着,其实是不可取的。

「宁愿多花时间在不确定中仔细观察,也不要浪费时间在错误的决定中自欺欺人。」

去做事,获得一些小事的成功;做事,做成一件事,那种胜任感、成就感,会提升你的自信心。然后促使你去做更多事,做成更多事。

你会越来越信任自己,越来越勇敢。也就自然地摘掉了胆小怕事、畏首畏尾的帽子,拥有了真正的勇气。

3.正确对待创伤和恐惧,利用自身力量

阿德勒说,对于童年事件、创伤记忆,重要的不是之前发生了什么,而是你如何看待和诠释它。当我们选择看见它,描述事实但不加以负面评价,不觉得它是个问题时,改变也就悄悄发生了。

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伸手告别,拍拍自己「已经过去了」,可以不用被它影响了。这是走出特定事件的第一步。

当然我也知道,想要彻底改变并不容易。心理学家近年来发现,人性拥有一项基本原则:负面效应。也叫负面偏差。也就是“坏”的影响比“好”更大。

人类天生就有这种负面偏差,导致了我们的心理会无意识地、系统性地受到更多负面影响,从而表现出过多的负面心理,比如焦虑、抑郁、仇恨、自卑等等。

这些心理本身并没有错,它们能够进化出来,是因为它们能够保护我们祖先的生存和繁衍。但是由于现代社会已经不像祖先环境那么危险,因此现在这些负面心理经常是过度了。所以,我们才需要有意识地建设自己的正面心理,来对冲掉负面心理的过度影响。

就像上文讲的情感忽视那样,父母养育孩子,忽视对孩子的影响远远大于支持。支持会促进孩子发展,缺失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但两者是不对等的。缺失造成的影响,比支持大得多得多。

给人信心的是,与动物相比,人类是唯一能控制自己的负面偏见,并摆脱负面效应的物种。

所以,认知到负面效应的力量以及事实真相,我们就在开始变好了。

以及,心理学家提供了研究结论:“四比一定律”,即:想要抵消一件坏事,需要做四件好事。

那么,就去多多做好的事,以对冲掉之前的坏的事对自己的不利影响吧。

接纳自己,爱自己,从现在开始做起。

至于内向者、敏感者、内向又敏感的人,我们其实可以正向利用自己内敛温和又坚定的力量的,必要时勇敢站出来去表达、去争取。

总之,接受自己身上的特质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去直面解决,一点点改善,不要只是抱怨和逃避。因为抱怨和逃避只会让你越来越偏离你所期望的轨道,而问题永远不会自动消失。

我相信,一点点尝试和努力去做,我们都可以变得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