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 中央社 CNA ( ) • 2021-06-22 15:09

(中央社台北22日电)全球半导体缺货,更多「假晶片」在中国的消费性电子产品上流通。陆媒报导,这些回收的中古晶片或生产线上的瑕疵晶片冒充正货,影响消费者权益,但要追究刑责可能困难。

陆媒经济观察网报导,一名晶片代理商说,这种非法元器件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企业从电子垃圾中回收晶片,去除旧晶片上的证据,进行清洁包装,并以更低价格将二手货卖给下游;另一种是,将正规制造产线上的残次晶圆进行封装,然后以次充好卖给下游。

和真品相比,上述「假晶片」性能、可靠性、保质期限通常不足。

报导说,这类晶片主要流通于消费电子产品。与汽车、工业不同,一些消费电子的整机厂商并不对晶片及其供应商进行长期的验证和测试。

这名晶片代理商表示,假冒或翻新的元器件一直在电子领域流通,但今年情况特别严重,「原先偷偷摸摸的造假行为也变得高调」。原本中古晶片价格只有市价的50%,如今价格正在上涨,甚至和市场价持平。

中国有几乎全球最大的电子元器件交易集散地,大大小小的商家每天对数以万计的电子垃圾拆解,这些给假晶片提供了市场机会,甚至流通到海外供应链。

报导指出,中国晶片长期依赖进口,国外原厂产出的晶片,要经海关、分销商、贸易商、配套商多个环节,最终流向整机厂商。大部分中小型厂商无法向原厂采购,只能选择第三方分销商,他们因此是假晶片的最大买家。

报导引述律师表示,将二手晶片重新包装销售,在刑事和民事方面存在法律风险,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责令晶片代理商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没收、销毁侵权商品和相关制造工具,对于违法经营处以罚款。

另外,将残次晶圆以次充好的行为,也触犯刑法中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订阅《早安世界》电子报 每天3分钟掌握10件天下事
请输入正确的电子信箱格式
订阅
感谢您的订阅!

但是,代理商人士表示,买方起诉追责的情况并不常见,背后有很多阻力。比如,对晶圆「以次充好」的鉴定很模糊,需要专业机构来评判;或者,卖方公司通常没有正规组织,一直告下去对买方不利。

也有的情况是,有些买家因缺货、降低成本,对非法晶片采取默许态度,故意将真假货混在一起使用。「造假产业链」的背后,消费者承担了最大的风险。(编辑:张淑伶/吴柏纬)11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