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帖 - 雪球 ( ) • 2021-06-22 18:48
$中国平安(SH601318)$ [cp]【交作业贴】:你的点赞是我的写贴动力,今天聊一聊保险的需求,销售模式以及商业价值。因字数有限,仅代表一个保险人粗浅的看法,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验以及对于未来中国保险业的看法。

最近资本市场看到保险界展业情况不理想,将此观察无限扩展到保险无用论,或保险忽悠论,以及商业价值低效论。其实类似的观点见怪不怪,海外长期存在,我当年入行的时候也有类似观点。近十年的保险生涯,我有一些体会,也有一些展望,分享给大家。

【先说说自己的从业故事和体会】
记得2012年刚入行那一年,为了了解保险产品的定价以及合同保障条款,当时我专门找了一个同事的太太,他是某险企的MDRT金牌保险经纪。整个销售过程两小时下来尽管谈的没什么明显不舒服,且合同的保障范围,价格演示,投资收益预言以及核保核赔规则都能理解的很清楚,但难免有一种难言的感觉,就是人们所说的各种销售术语,且因为了解背后的定价所以知道代理人的佣金情况,在防备心以及性价比定性后,没有进一步购买保险。心理千言万语,觉得我来到什么行当【就这[费解]】,买保险的人应该不多吧,要投资收益没有投资收益,要保障但似乎我又嫌贵,这东西怎么卖呀?

仅在一年后,一个很要好的大区销售经理突然病倒了,再没多久就因病离开了公司回家修养。因为了解他家的缘故,很是担心。当时他的两个孩子刚刚出国海外留学,太太不工作赋闲在家,也肯定还有房贷,离职前经理应该有20多万美金的年收入瞬间就消失了,要负担医疗开支,生活转变的成本,房贷以及子女海外教育。我和同事去看了他,刚好碰上了两年前的那个金牌保险经纪,后来在了解下,得知那个经理的每一个风险敞口,无论是房贷,医疗,子女教育,以及支持病后生活的储蓄金,全部都安排的好好的,保险组合全部启用并理赔,并且连找医生,术后陪访,全部都是这个金牌销售一手包办,并且帮助理赔把全款带到了我们经理手上。这个事件对于我的冲击非常大,也让我引发了很多对保险需求,保险销售模式以及商业价值的思考。

【保障的需求】
我主要讲讲寿险和健康险,当然很多产险责任险都一样适用。

回到原点,保险业务的核心是保障风险,给人的生命,健康,财产以及责任发生各种事故时进行财务上的风险担保。这里要说到一个核心概念,叫做“保障缺口”。保障缺口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某风险一旦发生并对生活产生影响,自然人或集体在扣减完自己的金融储蓄以及流动资产后仍所需的保障余额。简单举一个例子,某人家庭支柱因意外去世,给家人留下了一笔500万的银行贷款以及未来家人的生活成本,子女教育等【假设共50万】,剔除100万的家庭存款,那么此风险产生的保障缺口为500+50-100=450万。这仅是寿险保障缺口的一个例子,同理也可以应用到健康风险以及其他风险上。

目前光是寿险所产生的“保障缺口”,在中国就有40万亿美金的缺口【取之于瑞再sigma亚洲寿险保障缺口报告】,还不计入其他的健康风险等,为什么缺口如此大咱们的社会或很多人确没有明显感觉呢,这里我说说几个概念,帮助大家理解一下风险这事。

风险作为人潜意识里一个概念,一般来说只要身边没有所熟悉的人或事件的引导,是很难被意识到的。人类基本的行为学已经解释了这件事,那就是人类总是大大低估自己的各种风险,这就进而影响到“风险保障”的“被需求”。我连续用了几个“被”字,就像说明无论是风险意识,以及风险保障需求,在没有外力的介入下,是很难转化成理解和需求的。

相比于一个中年男人每年话万把块钱买自己喜欢的相机,好几千块钱的鱼竿,几十万的车,又或者是女性几百上千块烫一个头,买一个名牌包包,或则和家人到外面好好吃上一顿,又或者是一个每年一次的家庭聚会或旅行,对于“风险保障”这个服务类事项,人们的感觉往往觉得不需要或价格不划算,好像很难能刺激到这方面的需求。但实际上,这个风险保障需求是确确实实在那里存在的,甚至比很多之前举的消费例子更加迫切,因为一旦某个风险事故发生,对于个人还是家庭来说都是灾难性的,而如果没有保险的赔付,后果可想而知。

总结一点,风险意识以及保障需求往往因为人对于风险的低估,以及人的顾忌【在一些文化里很多人都不愿谈不吉利的事】,此类服务型消费,既对风险的保障,往往排在消费链的末端,是的,就是不容易被认知和被需求。

【保险的销售模式】
正因为风险保障是一个客观存在,但又恰恰被人远远低估这样的概念,在信息的传达,以及需求的发掘上,往往需要一个媒介去引导风险意识并提供风险解决方案。

这个媒介可以是正如我们今天聊天一样,通过微博给你们免费传导,又或者是一些互联网网络通过新闻,叙事,或营销活动传导,又或则是其他的金融或非金融渠道,如银行,邮政局,超市,财务顾问,又或则是咱们东亚地区目前最主导最常见的“保险经纪人”模式。

由于保险合同对于风险定义的复杂性,以及更复杂的整个风险选择管理,保险合同的设计是一个非常精密且必须要精细考量的工作,且在与之紧密相关的销售,定价,核保核赔的工作都要做的很严密。基本上同个保障范围,同个条款,放在不同的销售渠道【无论是保险经纪,银行柜台,财务顾问,网络销售】,其核保,定价,流程管理都是不一样的,且很多产品对于风险的选择有严苛的要求。我以最常见的保险经纪人渠道为例,保险公司防的风险不仅仅是消费者的逆选择以及不如实告知行为,也要防自家保险经纪的逆选择,所以在核保规范以及地域选择都会有明显风控。

所以,因为风控需求,把保险保障的定价做到尽可能合理【中国保险市场的不诚实告知身体状况率高,所以保险公司在核保核赔时有的时候比较严格为的就是同个风险池里的其他消费者享受到公平反应自身风险的合理价格】,一些长期保障,且带有投资因子的设计,往往因保障展示过于复杂都是通过保险经纪,财务顾问或银行财务咨询端销售出去的。网络渠道则更易于保额相对较低,保障期短,价格便宜的短期险销售。

但是这个把风险以及其保障的解决方案告知出去是需要成本的,人的时间,精力,交通费用,培训等都需要相对等的报酬,简单的将就是销售费用,很大的一部分是保险经纪人的佣金,或其他渠道的渠道营销费用。 这往往就是在消费过程中很多消费者心里不舒服的地方,不仅仅保险公司要挣钱,且经纪人也要从中提取不少佣金。但很多人在后买其他的服务或产品上,不会问一句,我买一瓶茅台居然被挣了95%的毛利,且一瓶下去好几千,又或者说吃一餐饭居然被整了60%-70%的毛利,但他们会抱怨一个全周期利润率仅有8%-10%的保险产品,且经纪人的佣金收入达到全周期保费的5%-10%。【三四千块钱,也就是相当于平均一天10块钱保费就能够有几十万健康险保额,或百万医疗保额】

再往下一层说,风险的佩服概率是相对较小的,举几个例子,以总体人群为概括,意外死亡险赔付率在万分之三,死亡险在千分之一至三,重疾在千分之二到三,医疗险出险率在百分之五。大部分的人都是在生命的后半期才会出险,进一步降低了人们感觉到的服务价值,如此糟糕的体验,不要说经纪人渠道,就连网销渠道,用了几次没出现干脆就不买了,都有人质疑这个商业模式是否有未来。我接下来谈谈商业价值以及未来的一些展望。

【保险商业价值,未来展望】
我说说海外华人三大爱好,房子,子女教育以及各类保险增值保值保障。

很多人会说中国人不需要过多的商业保险,因为我们有很好很健全的社保医保体系,管够,所以中国保险业没有商业价值。举个例子,但很多人也许不知道一个肺癌病人做化疗以及做靶向治疗的五年期生存率差异非常大,大价格差异更大,基本上生存率翻三倍但价格可以达到7-8倍的差异,且医保不一定保。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是最贵的,在医疗科学领域直接和金钱挂钩。再往下说,一旦生病失去收入能力,家人的生活开支,房贷,子女教育,未来的生活怎么办,这些社保医保不能覆盖的都是目前社会的“保障缺口”,是硬需求,只不过有一个需求的发掘过程且要支付一些成本【保险公司的利润,开支以及渠道的销售费用】。看看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以及韩国和日本,这些东亚国家及地区,社会福利相对健全,都经历了长期的保险需求发掘过程,而这个过程的行程,是伴随着社会财富收入以及对资产的保全需求,以及人口结构老龄化发生的【人经历入职场,结婚,生子,买房子,财富积累,退休养老和医疗需求都会产生风险意识以及保障需求】,这些市场保险产品特别是讲求服务类型的保障产品的主题是经纪人,保险经纪人不仅仅负责销售过程,并在未来出险,都会有后续的理赔服务,一手包办,且保险经纪人一般都是做一辈子,不少还会把客户交给团队或子女服务。30-40年的过程下来才到了今天这些市场的保险密度和深度。

未来中国保险销售生态一定是更多元的,但我依然会觉得是以保险经纪人方式主导70%以上的销售,有以下几个观点。作为人群最大的销售主体,他们在海外也是长期存在的,特别是亚洲。一,因为保险产品设计的复杂性特别是高价值保单,需要人与人的媒介传递出去需求和保障方案。二,保险经纪人作为服务链的重要一环,需要在理赔后端提供服务,这一点国内头部保险公司正在做,优选保险经纪人团队都在转型。三,保险产品的销售会有一些情感因素在其中,离不开销售端的信任。四,未来的保险生态不仅仅是保险圈,也是健康管理,医养管理闭环,中间保险经纪会起到一个重要的组成,信息的主动传递者。

未开发的几类渠道,如银行的中高净值人群,独立的保险经纪或财务顾问,互联网渠道都会丰富未来的保险市场,且市场前景不小。

亚洲特别是东亚和欧美等西方国家保险销售区别挺大,西方由于有养老金和税优保险计划,且人口资源相对小,高度市场竞争以及经纪人渠道成本偏高,才用的主要是保险的销售方式更集中在财务顾问,银行,综合保险经纪渠道。

总结说说商业保险价值,风险保障需求客观存在且庞大,特别是一二三线城市80后中产【经济能力不强以及很强的人因保障缺口小,需求较弱,但富人对投资类保险或财富传承有需求】,无论是经纪渠道还是其他渠道的需求发掘过程都在持续。保险代理人未来主要行业的工作就是优化管理,提升产能,给更多的保险和保险相关的闭环业务提升绩效。

【说说平安和众安模式】
平安所说的保险经纪人渠道改革,往简单地说,就是如何去帮助经纪人提升的产能,产品的拓展,保险生态闭环,各类金融服务等。之前在ysl带领下的扩展期已经完毕,目前是提优的过程,平安比别的险企拥有不能媲美的优势,就是综合金融以及线上线下健康管理【vitality,好医生,未来的网络医疗和养老社区】。

科技这一块我之前讲过,科技不会是颠覆保险行业的利器,他们能够帮助保险公司提高效率以及提供以数据为支撑的新保险风险解决方案,如更多的简易核保,动态定价,自动化核保,理赔和保单管理电子化,交叉销售等。

很多人会说众安的网销模式会颠覆平安的代理人模式,把众安近几年快速发展归功于互联网的颠覆,我简单说两三句。众安作为保险业的新势力【当然平安也是其中大股东之一】,保费发展是可喜的,但一切离不开两点。一,众安踩对了业务发展线,百万医疗以及各类医疗险的大发展【众安是该款产品初期优化者】。二,借助这大股东之一的淘宝通过其客户群大比收割流量,主要在产险险种上增长。互联网真正帮助到其发展的是流量,但流量的大头并不在自己的掌握下。众安未来如何取决于产品线的利润以及流量是否能够保持,众安海外也有业务,但更主要的是通过自己在中国市场的经验输出和保险技术争取服务费,很难上量。

平安需要保险经纪去持续和客户端搭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且销售更高价值的保险,因为这些保险都上不了网销渠道。这是目前众安等科技保险的痛点,很多人会说为什么互联网保险就不能卖长期保障保险,我相信行业有尝试,但国际再保市场支持不了是很重要的因素,毕竟长期保证费率保证续保在网销渠道风险太大且大家都没啥经验。 

很多人也许觉得经纪人模式不优,但其在海外的长期存在有其合理性,从企业估值上看,也已经被定价了进去。在中国市场,因为行业集中度,头部险企都有自己的庞大的经纪人队伍提供商业流量,要知道流量对于任何商业模式都是王道,而这个王道在保险业就是高价值保单渠道。[/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