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头条 ( ) • 2021-11-09 14:28

10月22日,宏福苑小区出现了4例本土确诊病例,拉响了昌平区本轮疫情的“警报”。当天凌晨,昌平区疾控中心应急小分队就迅速奔赴现场。十余天里,他们不舍昼夜、不辞劳苦地完成着一个又一个棘手的任务。

应急小分队3人一组,一共10组,轮流执行流调、采样、消杀等防控任务。来自昌平区疾控中心免疫预防科的许颖,是其中一个小组的组长。这是一位体重只有90多斤的瘦弱姑娘,但在疫情防控的战场上,却也是一位不输须眉的骁勇战士。装满液体的消杀设备重量达40斤,背在她单薄的肩膀上,从来没听她喊过沉。

每次采集都在一小时以上,护目镜都会凝结一层水雾。

由于防护服密闭性极好,在对高楼层的建筑进行消杀过程中,负重爬楼之后,她时常会因短暂缺氧出现头晕、腿软、眼前发黑的情况。“这时候就扶着墙,稍微缓一缓,然后再坚持完成任务。”许颖举重若轻地说。

应急小分队组长许颖在队员白云的配合下对采样点进行环境核酸样本采集。

本次宏福苑小区疫情的处置中,涉及消杀的场所多在室内家庭环境,“物品多、角落多,情况要比许多其他消杀场景复杂得多。”这就需要消杀人员更加耐心和细心。许颖说,对病例居住环境的消毒工作,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简单,“不是拿起喷头直接喷洒消毒剂就够了。”要根据建筑物结构和通风条件进行评估后,再确定消毒方案。一些高频触碰的点位,如门把手、开关、地漏等,都是消杀的重点部位。

白云(右一)和许颖(右二)通过电话,针对阳性病例和高风险密接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由于终末消毒的工作一般是在流调工作完成之后,人员清场的情况下进行,所以“出工”的时间多在深夜,工作人员们一般要穿着严密防护的装备,持续工作4到6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利用工作间隙,许颖(左二)和队员们在地图前商量部署接下来的流调工作。

在昌平区疫情最紧张的那些日子里,许颖每天的睡眠时间不到4小时。害怕因疲倦睡得太沉听不到手机通知而耽误任务,每一天,她都是握着手机睡去的。

队员们穿好防护服,然后还会相互检查护目镜和防护服的密闭性。

休整时,许颖会打开手机微信,听一听儿子发来的语音。听着听着,眼圈就红了。“作为一个妈妈,我希望时刻陪在孩子的身旁。但作为一个疾控人,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许颖心里揣着企盼,奔赴新一天的战场。

队员们全副武装,背上重达40斤的消杀设备进入采样点。

(原标题:疾控应急小分队)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孙乐琪 文 方非 摄

流程编辑:u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