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国內 ( ) • 2021-11-11 20:54

  原标题:【提示】临港新片区交通强国建设行动方案发布!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说,临港新片区交通强国建设行动方案(2021-2035年)发布。方案从七大体系出发,提出到2025年,产城融合区骨干路网新增建设里程110公里以上,中央活动区路网密度接近6公里/平方公里,骨干绿道总长度达到200公里以上;产城融合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80%;建成区公交站点智能化率100%,车路协同示范道路不少于80公里……到2035年,全面建成慢行友好的区域交通设施体系,实现组团30分钟慢行可达,利用街道静稳化措施实现“无车街区”……更多详见↓

   发展目标

  01

  第一阶段(2021-2025年)

  到2025年,产城融合区交通强国建设主要任务取得系统性成果,临港新片区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目标完成,“开放创新、立体融合、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建成,交通设施能级显著提升,公众服务品质不断增强,交通治理水平逐步提高。

  ——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交通设施体系。推进完善“2海港(洋山深水港和南港)+2枢纽(四团站和芦潮港站)”的枢纽布局,初步实现“15、30、60、90”交通出行服务目标。中央活动区路网密度接近6公里/平方公里,骨干绿道总长度达到200公里以上。

  ——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交通服务体系。中运量建设里程50公里以上,常规公交总里程达到965公里以上,主城区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40%以上,组团间公交平均出行时耗缩短1/4。

  ——建成绿色智慧的交通创新发展体系。产城融合区形成更节能、更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绿色交通引领标杆,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80%,新增公交车辆100%清洁能源化,推广1500辆氢能源车辆示范应用,建成各类型加氢站点14座,氢气自给率达到30%以上。建成区公交站点智能化率达100%,车路协同示范道路不少于80公里。

  ——建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交通治理体系。建立市区联动、区域共治、行业一体的综合交通管理机制。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创新制度与标准体系,推动国际航运、航空等领域创新制度,建立智慧、绿色型先进引领标准,实现5项以上制度突破和新标准规范。营造文明交通治理环境,充分展现临港新片区交通行业善治效能的软实力。

  02

  第二阶段(2026-2035年)

  到2035年,构建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领先的交通强区,全面建成“开放创新、立体融合、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数字化、一体化、产业化交通强区达到世界一流,交通强区人民享有美好交通服务。

   构建枢纽锚固、畅通高效的

  对外交通体系

  01

  预期成果

  到2025年,初步建立综合交通枢纽结构,推进完善“2海港(洋山深水港和南港)+2枢纽(四团站和芦潮港站)”的枢纽布局。

  加快建成临港多式联运中心,推进东海大桥智能化集卡系统。

  到2035年,构建开放创新的国际枢纽门户,深度嵌入全球城市综合交通网络。

  全面实现临港新片区15分钟到达浦东枢纽、30分钟可达龙阳路枢纽、60分钟可达虹桥机场、90分钟可达长三角毗邻城市。

  02

  实施内容及路径

  1.打造辐射全球的世界级航空枢纽。

  建设浦东机场“超级航空货站”,建设航空快件国际枢纽中心和航空总部基地。打造机场南侧民用航空创新示范区,以开展国际航空中转集拼业务为核心,完善集货、高附加值仓储物流、分拨转运和综合监管等功能。

  2.建设更高能级的国际海港枢纽。

  提升国际枢纽港服务能级,推进小洋山北侧码头建设和南港码头改造,加快提升港口设施设备自动化水平,研究小洋山岛客运码头搬迁与临港国际客运码头建设。

  3.完善区域一体的轨道交通网。

  推进上海东站枢纽建设,研究“一主一辅”(上海东站、四团枢纽)枢纽规划布局,完善芦潮港等铁路货运枢纽。全面融入国家大通道和长三角轨道交通网络,推进沪通铁路二期、沪乍杭铁路等对外通道。

  4.推进通达快捷的公路交通网。

  建设多层次、多方向的高快速公路网,完成两港大道快速路建设,探索G1503绕城高速(G1503/S2以西)拓宽工作。推进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的网络融合,加快建设沪杭公路、新四平公路等道路,建设S2公路新元南路立交,探索东大公路、南芦公路功能提升。

   构建畅达舒适、生态共享的

  区域设施体系

  01

  预期成果

  到2025年,产城融合区骨干路网新增建设里程110公里以上,中央活动区路网密度接近6公里/平方公里,骨干绿道总长度达到200公里以上。

  滴水湖核心片区新改建交通设施无障碍建设率达到100%,基本建成高品质的慢行空间系统。实施新改建农村公路20公里以上,提档升级乡村道100公里以上。

  到2035年,全面建成慢行友好的区域交通设施体系,实现组团30分钟慢行可达。利用街道静稳化措施实现“无车街区”。

  中央活动区路网密度达到10公里/平方公里。骨干绿道的长度达到400公里以上。

  02

  实施内容及路径

  5.构建畅达优美的区域道路网。

  建设主次干路,完善骨干路网格局,重点推进新元南路、X2路、Y5路、云水路等主次干路建设。结合滴水湖核心片区、临港奉贤园区等核心区域的开发,加快次支路建设,提升道路网密度。

  6.打造友好舒适的慢行空间。

  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推广彩色路面。结合河湖水系,综合保护与利用滨水岸线资源,打造安全舒适的滨水慢行空间,形成“两环七带”的慢行游憩休闲体系。结合枢纽站点周边路网建设,构建复合立体的慢行交通系统,融入临港特色文化,打造人文互动、缤纷多彩的宜居生活廊道。

  7.构建智慧生态的道路养护体系。

  开展道路预防性养护、功能性铺面、桥梁结构修复、交通设施智能化等技术研发与应用。落实道路行业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构建绿色养护体系,推动路域环境保护和生态防护技术、废旧材料循环利用技术应用,新增养护作业车辆全部使用新能源。

  8.建立动态共享的静态交通体系。

  增加停车设施供给,推进公共停车场(库)建设,建立道路停车泊位动态调整机制,依据停车需求动态调节泊位。加强重点区域停车保障,优化完善停车收费机制,实施分区差别化收费体系,试点道路停车收费智能管理。

  构建一体化、复合型、高品质的

  客运服务体系

  01

  预期成果

  到2025年,产城融合区形成高效通达的客运通道,构建多模式、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系统。

  中运量建设里程50公里以上。常规公交总里程达到965公里以上,主城区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40%以上,组团间公交平均出行时耗缩短1/4。

  到2035年,全面建成一体化、复合型、高品质的客运体系。

  形成“1城市级+7地区级+X组团级”的多层次客运枢纽。主城区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50%以上。

  02

  实施内容及路径

  9.构建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网络。

  构建以区域轨道为骨干线、中运量公交为区域线、常规公交为接驳线的三级线网,建立公共交通网络化运营模式,整合提升城乡公交线网服务水平。优化区域内部公交,针对轨道交通接驳、15分钟生活圈出行完善内部公交网络。

  10.建设复合型的公共客运枢纽。

  新建城市级枢纽,预留城市航站楼功能,打造集国际中转服务、免税购物消费、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复合功能枢纽。加强轨道交通站点的综合开发,打造站产城一体化的多业态枢纽综合体,完善既有站点的交通配套服务。

  11.发展高品质的特色客运新模式。

  推广旅游专线、社区巴士、园区班线等特色客运模式。利用智能化方式和客流需求的精准匹配,形成共享班车线路,覆盖先进智造片区、滴水湖核心片区主要企业。研究应用智能网联、共享、网约等出租汽车新模式,探索建立符合临港新片区需求的出租汽车融合发展的运营体系。

   构建集约化、开放性、功能型的

  货运服务体系

  01

  预期成果

  到2025年,产城融合区建立与产业发展和城市需求相匹配的货运架构体系。

  建立层次网络清晰的主要、次要和重车货运通道,实现客货运通道的有效分离。基本形成支撑15分钟生活圈的城市配送末端配套设施。

  到2035年,全面建成集约高效、开放自由、功能完备的货运服务体系。

  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形成商贸物流制度创新最佳实践区。货物平均通关时间不超过5分钟,国际集装箱中转比例达到20%。

  02

  实施内容及路径

  12.构建架构清晰的道路货运体系。

  推进客运通道与货运通道的有效分离,依托临港新片区骨干路网,与产业布局规划相配套,构建主要货运通道、次要货运通道和重车货运通道等多层次货运通道。

  13.构建现代集约的城市配送体系。

  推进完善“公共/专业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络”的两级城市配送体系,打造支撑15分钟生活圈的智能末端配套设施。

  14.发展直达高效的内河货运体系。

  加快建设集约化内河公共示范港区,推动芦潮港内河港区规划功能转型。推进集装箱江河海直达运输发展,优化运输方案,探索黄浦江上游经临港新片区内河航段直达洋山港特定航线、长江至临港新片区沿岸江海直达特定航线开通可行性及配套管理措施。

  15.发展特殊功能集聚的航运服务体系。

  发挥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重要载体作用,加强功能培育,拓展保税研发、保税维修等新业态。大力发展船舶管理、船舶检验、海事教育培训等航运产业链集群,广泛吸引国际知名航运公司和各类海事服务机构落户临港新片区。

   构建低碳型、低能耗、低污染的

  绿色交通体系

  01

  预期成果

  到2025年,产城融合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80%。

  新增公交车辆100%清洁能源化,推广1500辆氢能源汽车示范应用,建成各类型加氢站点14座,氢气自给率达到30%以上。港口专业化泊位岸电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加大交通领域防污染治理力度。

  到2035年,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85%以上。

  广泛应用新能源、清洁能源技术,全面示范清洁能源汽车。在新能源制氢、储氢、供氢等领域形成行业标杆。

  02

  实施内容及路径

  16.打造低碳型的交通能源结构。

  培育氢能产业,加强储氢、制氢、加氢关键装备的自主研发能力,发展绿色制氢产业,布局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制氢。推进加氢设施、充电设施等网络建设,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共享。

  17.优化低能耗的交通运输结构。

  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做好与枢纽、停车场、旅游集散点等活动场所的衔接,在轨道交通站点、绿地公园等人流密集区域先行试点投放共享单车,规范共享单车管理。鼓励氢能源在公共交通、货物运输、养护作业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推动清洁能源汽车全面示范。

  18.实施低污染的交通环境治理。

  实施更加严格的车、船排放标准,进入新片区的营运货车应用推广车载自动诊断系统远程在线监控,强化尾气排放监管。

   构建高感、高效、高质、高能的

  智慧交通体系

  01

  预期成果

  到2025年,建成区公交站点智能化率100%,车路协同示范道路不少于80公里。

  建成综合交通管理信息平台,建成智慧工地、智慧养护等系统。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全域开放,智慧交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少于20项,智能网联汽车等智慧交通相关产业规模达千亿级。

  到2035年,建成覆盖全域的交通智能感知体系,建成覆盖规划、建设、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底座。

  形成面向未来的智慧交通应用新生态。智慧交通相关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世界领先。

  02

  实施内容及路径

  19.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交通新设施。

  推动智能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推进综合杆、综合箱、综合管网等应用。推进高精定位、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智慧道路、智慧港口等场景应用。完善5G基站、高精度时空定位等设施建设,打造泛在高效的新一代交通通信网络。

  20.建设精细化、协同化、科学化的管理新平台。

  建立交通运输大数据资源池,加速汇聚交通、交警等城市交通运行数据资源,促进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共享与交互。打造交通数字孪生底座,实现交通规划、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构建临港新片区综合交通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建设管理、智慧养护、运输管理等子系统,逐步实现融合交通、交警的城市交通运行监测、预警、决策、指挥一体化。

  21.打造个性化、便捷化、综合化的服务新场景。

  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全域开放,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在公共交通、货物运输、作业养护等场景中的示范应用和运营,逐步实现商业化运营。打造智慧物流系统,鼓励研发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进智能末端配送设施,探索无人配送试点。

  22.打造集群型、功能型、创新型的产业新动能。

  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构建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引领区”,推进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高性能新能源智能汽车车型研发,推动安全监管下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数据跨境流通试点,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世界级航空产业集群,依托大飞机产业园和大飞机创新谷,重点突破核心零部件、机载系统等“卡脖子”环节,构建集设计、研发、制造、应用、服务于一体的产业体系。

   打造改革创新、平安文明的

  交通治理体系

  01

  预期成果

  到2025年,产城融合区实现跨区域、跨部门的交通管理协同,建立交通行业综合监管机制,逐步形成交通信用监管执法机制。

  鼓励并支持成立未来交通发展研究机构。鼓励国际航运、航空等领域加强制度创新,推动绿色智慧新技术标准规范和升级,实现5项以上制度创新突破和新技术标准规范。

  到2035年,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交通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实现行政审批精简高效,政务服务全面优质,事中事后监管规范有效。

  全面营造文明交通治理环境,提升交通行业软实力。

  02

  实施内容及路径

  23.推进综合交通体制机制改革。

  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综合交通管理体制机制,优化新片区交通事务协同机制,推进跨区域的交通、交警、城市执法等多部门管理融合机制。加快推进区域内公共交通服务行业深化改革,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24.完善创新制度与标准规范。

  加快国际航运制度创新,完善启运港退税政策,实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船舶登记管理制度,推动国际船舶检验逐步对外开放,推进航运领域保税燃料油制度突破。加快国际航空政策突破,探索换总运单集拼、出口和转运货物混拼以及快件和普通货物同仓存储、混合运作等新模式。

  25.推进迅捷可靠的平安交通。

  完善临港新片区交通安全生产体系和应急保障体系,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实战演练,推进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做好重大节假日和重大活动的交通安全组织、应急保障和评估机制。

  26.鼓励国际合作和社会共治。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打造世界一流的交通企业。支持建设科技服务共性平台,构建交通相关产业孵化器。鼓励并支持在新片区成立未来交通发展研究机构,服务于临港新片区综合交通管理需求。

.appendQr_wrap{border:1px solid #E6E6E6;padding:8px;} .appendQr_normal{float:left;} .appendQr_normal img{width:74px;} .appendQr_normal_txt{float:left;font-size:20px;line-height:74px;padding-left:20px;color:#333;}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李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