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 - 首页 ( ) • 2021-11-13 11:45

做到“一减二增”,减少化石能源消费的前提,是增加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和消纳、增加煤电的调节型电源;不能“谈煤色变”,不能“一刀切”停贷断贷

  [查看更多峰会报道,请访问本届财新峰会首页。可点此打开]

  【财新网】(记者 吴雨俭)“‘碳达峰’‘碳中和’是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并不是要限制发展,而是要在发展中推进减碳。这个阶段仍然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也需要保持一定的速度。”11月13日,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在2021年第十二届财新峰会上表示。

  杨伟民指出,与其他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不同,“碳达峰”“碳中和”是未来40年中国经济的新动能,中国要走一条在碳约束下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必须要统筹2035、2050两个阶段的现代化目标和2030、2060两个阶段的碳的目标,做好推进现代化和推进碳达峰碳和过程中应对各种新风险新挑战的思想准备、体制准备、政策准备、技术准备,“而9月中下旬以来拉闸限电,说明我们准备还是不够的、不足的。”

  他同时强调,除了“双碳”总量目标,不要忽略了另一个碳强度目标,也就是到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65%,这是碳排量总量和经济总量挂钩的指标。如果碳约束过强,特别是在2030年之前带来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虽然可以有利于实现低峰值的碳总量,但可能会影响碳强度目标的实现。

  杨伟民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其他已经实现现代化包括已经达峰的国家相比,中国还有三个不同的国情:一是城市化没有达峰,二是城市化的质量并不高,三是南方地区清洁取暖。这三个方面都会显著增加居民的生活用能。

  “所以,‘碳达峰’‘碳中和’不是能源消费达峰,更不是电力消费达峰,减碳要以满足人民生活用能为基本前提。”杨伟民认为,“碳达峰”“碳中和”要安全减碳,循序渐进,做到“一减二增”。“一减”就是要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但减的前提是“增”,增了以后才能够减。

  第一个“增”是增加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和消纳,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完善能源双控制度,推动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在一定时间内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

  第二个“增”,是增加煤电的调节型电源、电量,风光电不排碳,但是间歇性、波动性的,不稳定性强,所以必须要调节型的电源和电量来匹配。未来一个时期恐怕煤电可能仍然是主力的调节型电源。所以要加快煤电的灵活性改造,使煤电向电量和电力调节型电源转换。

  “在当前这个阶段不能谈煤色变,不能‘一刀切’地停贷断贷。绿色金融也好、减碳的货币政策工具也好,应该支持煤电的灵活性改造,这实际上是在间接地支持风电和光伏发电。”杨伟民说道。

  他在最后指出,中国当年能耗强度高,主要是因为高耗能产业的规模太大,所以必须控制“两高产业”盲目发展,但同时也要保持经济的韧性,保持产业门类齐全和产业链完整。对于一些高耗能产业,关键要限制的是高耗高碳能源的产业,而非限制高耗低碳能源的产业。在发展新能源的同时,还要发展以消纳可再生能源为主的配电微电网和各种分布式的电源,促进高耗高碳能源向高耗低碳能源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