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报 ( ) • 2021-12-05 16:51
知乎故事大赛第三季:关于家庭、生活、理想的不凡故事是什么样的?
影疏,双一流大学教师,硕导,公众号“大专考研” 查看知乎原文

《生活纪实:半年多高校求职之路,从自信满满到怀疑自己》

博士后出站之后开始找工作,从刚过完年的 2 月中旬投出第一封求职信,到 9 月上旬办理完入职手续,在四处奔波和焦虑中度过了大半年。

先说一下自己的情况:国内博士(自认为是 TOP3 的十几所学校之一),海外博后,生物专业;2 篇 10 分多的文章,还有一篇在投。博士后结束一个课题后,本来还想再做一个,想想自己已经三十多了,很多学校招聘都要求 35 以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基金也要 35 以下。不具备“四青”的实力,再做一个课题可能就要超过 35,感觉得不偿失,就回来找教职。

刚过完年就开始投简历。找学校考虑的因素首先是地理位置,想去的地方依次是:广州、广东其它市、上海、杭州、郑州。所以主要在这几个区域中找学校。

听说广东的学校有钱,有几个同学也在广州的高校,就把广州作为首选,其次是广东其它城市。先把广州的学校几乎投了一遍,可投出去十几天,除了零星的自动回复,一点回音都没有。我就坐不住了,上论坛发帖询问什么时候是教师招聘的旺季。有的说学校行政过完元宵节才开学,现在都还没上班;有的说新学期的招聘计划还没弄好,招聘还没开始;有的说刚开学都在忙着弄基金,没空招聘。看了一下往年招聘公告的发布时间,一般一年分两次,上半年的发布集中在 3 月下旬到 5 月初。我安慰自己:2 月份投简历比较早,学校回复可能会晚一点。

一边在网上交流找教职的经验,一边把范围扩大,投深圳以及广东其它地方的学校。像深圳大学、东莞理工、五邑大学、广东海洋大学,都发了简历。除了深圳大学给了个视频面试,别的学校也是连个回复都没有。

第一波投简历的结果很打击信心,就开始投上海、杭州还有郑州的学校,只要有相近专业的就投简历。“相近”的定义也一直在改变,刚开始是生命科学,后来加上医学,后来又加上化学,再后来又加上材料学。为了广撒网,到省市的教育厅网站,找到本省市的高校列表,一个个高校挨着找。为了防止重复发邮件给对方造成困扰,专门建一个 Word 文档,记录已投学校的名字、联系人、邮箱和发邮件的时间。有回复的做个标记,提醒自己跟进。

找工作时之所以没把上海的学校列为第一梯队目标,是因为觉得难度大、机会少;读博时就听说上海学校要求高、待遇低。连 211 都不是的某师范大学,据说要有一篇 JACS(化学领域比较牛的杂志)才可能给面试机会;有位在另一所双非学校(非 985、非 211)当讲师的师兄月薪才 6000 多。

郑州离家近,很多关系不错的同学也都在郑州工作,还是挺想去郑州的高校的,首选就是郑州一所 211 大学(简称 H)。依次联系了 H 校好几个学院,都没有回复。实在坐不住了,找到一位在 H 校工作的同学打听情况。我觉得能拿到讲师最好,不行的话师资博后也干,我自信能通过考核留下来。同学很热心,带着我去找管人事的老师打听情况。人事老师说,讲师几无可能,因为第一学历不是 211 本科,文章数量也不多;师资博后也做不了,因为超过 32 岁了。之后应聘郑州其它学校,跟这次的经历很相似:第一学历、文章数量、年龄,总有一项把我卡掉。自信心又一次受到打击,同学建议我投郑州一个刚升本科不久的学校(简称 I)。我实在不甘心,那学校几乎没有实验条件,也招不了研究生,去了就无法再做科研;虽然号称给 60 万安家费,可我不愿用这笔不知道能否兑现的钱,买断未来。

3 月中旬,郑州有个二本学校(简称 A),首先给了面试机会。面试后对方态度比较积极,但是试验设备缺乏,学科专业差别较大,只想作为备选。

也是在那几天,另一所郑州二本学校的老师给我打电话,询问了我的论文情况后,说我论文数量少,然后就挂了。我哭笑不得,我知道我论文数量少,简历里也都写明了发表论文的题目、期刊等详细信息啊,有必要专门打电话嘲笑一番吗?更可悲的是,这个学校还不是我理想的学校。我看不上的学校都看不上我,难道是我的要求太高了吗?然后认真看了郑州 I 校的招聘信息,考虑很久,还是没把简历投出去。再给自己一段之间,如果形势没有改善,就去郑州 I 校求职。

几天之后,上海有个双一流学校(简称 B)的老师联系了我,对我的研究比较感兴趣,几次邮件交流之后,给了我面试机会。我有点惊讶,但也有点犹豫。这是个讲师职位,有编制,去面试不报销路费。广东普通二本都不搭理我,B 校给了面试机会,有受宠若惊的感觉;但是他不给报销路费,感觉没诚意。想了想还是决定去了,不想轻易放弃机会。面试前不紧张,到现场却有些紧张,讲 PPT 时有些卡壳。不过讲完后对方反应积极,又聊了一会儿,说学院这边没问题,上报校长会等最终结果:讲师、师资博后、或者拒绝。感觉这结果不错,都没敢问薪资待遇,高高兴兴回去了。

3 月中旬收到杭州一所二本学校(简称 C)青年论坛邀请,3 月底去杭州参加论坛,报销路费管住宿。现在不少学校都通过这种会议论坛的形式招聘青年教师。报销往返路费、管住宿,能招徕很多在国外留学的博士、博士后前来应聘。到校考察之后,发现生物专业的实验条件不好,向老师询问了一些我做实验常用的仪器设备,大多数回答都是“没有”。跟 A 校差不多,备选 +1。一起来的还有个西安交通大学的副教授,只想要个教授待遇,这学校都态度暧昧,只说积极争取。简直刷新了三观:西部高校人才流失是有多严重,西部 985 的老师主动往东部二本跳,这二本还拿架子。

4 月初接到上海另一所双一流学校(简称 D)的电话,问了一些情况之后,表示可以给面试,让我时间方便的时候再联系他确定面试时间。然后又收到上海、杭州一些普通二本的面试邀请,都不报销路费,我就没去。

后来陆陆续续收到深圳好几个研究所(我并没有投简历,不知道他们怎么获得我的资料的)发来的邮件,让我去做博后,我不想再做博后了,一一拒掉。那段时间还收到贵州一所学校发来的邮件,通知面试。这所学校我根本没投过简历,看到邮件才知道有这么一个学校。我很疑惑:难道高校也会卖求职者信息?

也是在 4 月初,接到上海一所牛校(简称 E)青年论坛邀请,4 月下旬开会。一起参会的不乏有一堆 CNS(《Cell》、《Nature》、《Science》,自然科学顶级杂志)子刊或主刊的,有个人 CNS 各发一篇。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发 CNS 主刊的活人,一直看他,看他有没有多长个脑袋。

时间过的很快,再次从上海回来就已经到 5 月了,一个 offer 都没有,越来越焦虑。郑州 A 校迟迟不通知二面;我催了上海 B 校好几次,一直说校长会还没开;至于上海 D 校,我说了可以面试的时间之后,对方迟迟没确定时间。

五一长假之后,河南一所二本学校的药学院(简称 F)打来电,给了面试机会,具体日期说过几天就通知。经历两个多月的折磨之后,身心俱疲,觉得这所学校还不错,很珍惜这次机会。查了很多这个学校的资料,积极思考将我的研究经验跟这个药学院研究特点结合的课题。可是过了好几天还没收到面试通知,打电话询问,对方说还没安排好,要我继续等。又等了两个星期,终于通知 6 月初面试。但是有点坑,说给不了招聘广告上那样的待遇,比打了 5 折还少,问我还愿不愿来面试。MD,虽然我知道现在是买方市场,求职的没什么议价空间,但这种直接砍价一大半还是头一次见。心里骂娘,嘴上还是不争气地陪笑:“我愿意,一直很想来 F 校,我会按时参加面试。”

不久后接到郑州 A 校二面通知,5 月下旬面试。紧接着是应邀参加广州牛校(简称 G)的青年论坛,以及收到上海 D 校的面试邀请。

先去了郑州 A 校二面,第二天就给了 offer。这是第一个 offer,但是高兴不起来。一个在河南排十几名的学校,居然也实行“3+3”非升即走(3 年一个考核期,达到要求就可以签长期合同,总共两个考核期,若 6 年后还达不到要求就走人);而且我做实验所需的大型仪器,几乎没有;我加入的这个团队的大老板,专注产学合作,对赚钱非常感兴趣,对发文章不感兴趣。给我 offer 的同时,就让我立即办理入职,然后去外地一家合作公司干活一个月。注重科研成果转化是挺好的,让实验室的产品能够造福大家;但我入职后首先关注的是能否获得长聘合同,文章和基金是重要的因素。我不想立即入职,就找个借口拖延时间。

从郑州回来后,觉得现在行情已经不允许自己挑城市了,有勉强过得去的学校要我就不错了。于是,目标城市以外的学校,又投了一大波。为了彻底对郑州大学死心,跟我专业沾点边、还没投的学院,全投了一遍。

和上海 E 校在会后也保持着联系。有位教授和我联系,邀请我加入他团队,给了口头 offer。这个职位也是非升即走, “3+3”考核。

5 月底去上海 D 校面试。除了讲以前的科研工作,还要试讲教材。将科研工作不紧张,不用看 PPT 就能说出来。但试讲还是头一次,花了好几天时间准备。临场发挥不太好,本打算讲 10 分钟,结果不到 5 分钟就讲完了。面试老师也对我的试讲提出批评意见。面试完觉得自己没戏了,心情有点低落。刚吃完午饭还没离开校园,D 校老师就给我打电话,说我通过面试了;让我考虑一下是否接受 offer,接受的话就开始办理入职手续。我很高兴,但还是假装考虑一下,很快就再打回去表示接受 offer。

离开上海后直接赶往广州,参加 G 校论坛。广东的学校是真有钱,我师兄以特聘教授去了一个医学院校,科研启动金 300 万。G 校副教授给 50 万安家费,100 万科研启动金,还可以申请广州、广东各种计划。开会时校领导宣传政绩,说从郑州某校挖来了副校长,从郑州另一学校挖来了某教授。哎,听起来挺不是滋味的。

在广州开会期间,终于等到了上海 B 校的 offer。从面试到 offer,等了两个多月,真是好事多磨啊。同样在这几天,郑州 H 校一位教授跟我联系,对我的研究很感兴趣,视频面试之后,让我回河南后去一趟 H 校;并说帮我争取在 H 校入职,如果不行可以去附属医院。郑州 F 校打来电话通知 6 月初面试。

从广州回家就开始准备郑州两个学校的面试。H 校面试就是讲以前的科研工作和未来的计划。讲完后,教授说现在 H 校进人政策越来越严,我被第一学历卡住不太好办,不过她会尽力争取。然后又问我是否可以先做师资博后?我不想做博后,就拒绝了。

隔了一天,就是郑州 F 校的面试。签到时,发现大部分应聘的都是本校的博士。记得很久以前,我读书的那些学校就禁止本校毕业的学生直接留校。有的师兄师姐为了能入职本校,至少先到外校做一期博后。F 校的面试也要试讲,而且还要写板书,不能用 PPT。有了一次试讲经历,这次就不那么紧张了。第二天学校官网公布面试成绩,我在前几名,offer 应该没问题了。

至此已经拿到四个 offer,还有一个可能性很大的 offer。这几个 offer 的优先程度依次是上海 E 校、上海 B 校、上海 D 校、郑州 F 校、郑州 A 校。从重点高校到普通二本各个层次的 offer 都有了,就不想再继续费时费力应聘别的学校了,所以从郑州回来后就没再投简历。

上海 D 校发来一个需要提交的文件的清单,大大小小要提供 18 份文件,按照清单的要求一个一个准备。上海 E 校给了口头 offer 后就一直没消息,我就隔一段时间打电话问问。也许最想去 E 校,总希望进度快一点,所以总觉得 E 校进度太慢。实在等不及了就跑到上海去催,顺便跟团队老板聊聊入职后的新课题。郑州 F 校面试后好多天没消息,我也没催,想起来了就去官网看看有没有通知公告。郑州 A 校催了好几次,我一直拖着,后来下了最后通牒:7 月上旬必须报到。这时候 E 校、D 校都还没有出拟聘用公示,拖不下去了只好打电话拒了 A 校。上海 B 校的办理流程也是很慢,刚开始催了几次,后来就没再跟进关注。

时间很快就到了 7 月份。E 校还是没什么消息,而且学院人事跟校人事说的都不一样,我又开始焦虑起来,感觉即使有 offer 也不稳当。D 校倒是进展顺利,交了资料之后很快就上校长会,然后很快就出了拟聘用公示。对比 E、D 两校,感觉 E 校把我当备胎了,就像我把 A 校当备胎一样。所以 D 校出了公示之后,我再次打电话询问 E 校人事,如果还没有进度,我就打算放弃 E 校,去 D 校入职。然而 E 校说很快将公示。果然,大概两三天后就出了公示。这下我又纠结了:E、D 两校公示就差了几天,而且都在上海,如果发现一个人同时应聘两所学校会不会有问题?我想到了一稿多投,这属于学术不端,被发现后会很惨。问了在学校工作的朋友,他们也不清楚具体流程是什么;也不敢直接询问 E、D 两校。纠结了几天之后,为了不使 E 校入职受影响,打电话给 D 校,拒掉了这个机会。

接下来就专注办理 E 校入职流程,经过一系列手续,九月初入职。至此,半年多的求职过程终于告一段落。在学校读书时,感觉时间过的很快,没拿到多少有用的数据,一个学期就过去了;而这几个月感觉很漫长,焦虑而疲惫。

总结了一下这段时间找工作的经验:

  1. 找教职就像小马过河,不同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寻找跟自己相匹配的学校。
  2. 最好不要辞职找工作,学校的招聘步骤多耗时长,辞职找工作很容易焦虑。
  3. 跟搞研究的老师联系最直接,他们对你的简历有更专业评价;人事处只能按条条框框做机械的评估。不过人事处会把简历转发给老师,给人事处发简历比较省事。
  4. 投一个学院没回复,再投另一个学院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我生物学的背景,投生物、化学、食品、农学、医学、甚至材料都可以。
  5. 海外经历不止在找工作时增加身价,很多头衔的评选中也是硬性要求。
  6. 找教职难度确实在增加。博士刚毕业时联系的某校生科院,给讲师职位;最近有个刚毕业师弟联系也联系此校生科院,只给师资博后。
  7. 运气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