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传媒 - 最新 ( ) • 2021-12-26 09:42

「一场严格筛选、投票率新低的选举,一方面被描述成“五光十色”、“踊跃投票”,另一方面拔高成“优质民主”。」

特约撰稿人 陆鸿婷、莫诗逸 实习记者 胡士托、Mavis Cai

2021年12月20日,立法会换届选举,40席选委会界别议席揭盅,当选者在台上台照。 2021年12月20日,立法会换届选举,40席选委会界别议席揭盅,当选者在台上台照。摄:Anthony Kwan/Getty Images

2021年香港立法会选举结果尘埃落定,建制派在民主派缺席下大获全胜。这是港区国安法强势落地、“完善选举制度”以来的第二场选举(注:首场选举为2021年9月的选委选举),不但深刻地改变了香港政治生态,还成为中国争夺民主话语权的一场展演。

对中国大陆官方舆论机器来说,香港立法会选举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意识形态事件,需要做充分的舆论导向和论述包装,肯定新游戏规则的认受性。在选举前后,究竟大陆官方舆论机器如何铺排、呈现甚至粉饰这场改造后的选举?当中又有何策略?本文将爬梳大陆官媒和官方舆论,分析官方舆论机器如何打响这场定义“香港民主”的舆论攻势。

选前:渲染“新选制”带来“优质民主”,但整体议题热度低

在立法会选举之前,中国大陆官媒的报导以渲染新制度优点为主。尽管香港立法会选举是重点新闻事件,但官媒并没有深入介绍各候选人的政纲和理念,也没有像香港传媒用“建制派”和“非建制派”划分不同候选人,而这些报导并未引起大陆民间普遍关注,热度也相对低,甚至不及其他香港的民生议题。

十月末,立法会换届选举提名期开始前,官媒开始刊出相关报导。10月22日央视新闻引述港府回应,国安法和2021选举制度修订为香港得以重回一国两制正轨的转折点。10月28日央视新闻报导政务司司长李家超的总结:在去年12月“反中乱港分子”离开立法会后,“立法会重回正轨,审议质量和效率大大提升”,在本立法年度通过46项政府议案,为20年来新高。

直至提名期结束,官媒报导方向以信息更新为主,跟进报名参选人数、港府官员就立法会选举发言、有人涉嫌违反选举条例被拘捕等事件。在立法会投票日前一个月,参选人开始推动选举工程,官媒亦开始烘托新选举制度带来的数个“新优势”。12月6日,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香港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志》出版典礼暨《粤港澳大湾区志》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上致词,称“爱国者治港”的新选举制度是搞“五光十色”。“五光十色”自此成为官媒形容参选者背景的热词。

2021年12月19日,民建联九龙西候选人郑泳舜在深水埗拉票。

2021年12月19日,民建联九龙西候选人郑泳舜在深水埗拉票。摄:David Chan/端传媒

官媒尝试塑造出一个多元参与而有竞争性的选举。在新华社报导中,强调153名候选人中有一半为首次参与公职选举,例如有来自专业界的精英翘楚、有社会基层、中小企业经营者;有操普通话的港漂、在台湾出生的人士、加入中国籍的老外。此外,报导同时突出今届选举是回归以来首次没有“自动当选”的情况,并形容此为“回归良性竞争”。

新华社还形容此次选举并非“单声道”,候选人“来自不同政治团体、政治派别,代表不同政治光谱”。不过众所周知,北京已用新的游戏规则以及封锁民主派参选,剩下能“入闸”的所谓非建制或者自称民主派人士,基本都不获民主派光谱的选民信任。而官媒避重就轻,也鲜去触及这些所谓非建制派与非建制派选民的关系。

民调被批用学术外衣搞煽惑

投票率是香港舆论关注焦点。港府官员出席不同场合时均会呼吁投票,而香港民意调查机构亦像往常一样调查投票意欲。另一方面,亦有少数人鼓吹杯葛选举、投白票。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官媒除了著墨新选举制度的优点,还在选前重点抨击鼓吹杯葛选举的人士,以及香港的民意调查机构。

香港民意研究计划前身为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从11月中旬开始进行立法会选举民调,包括网上及电话调查共6轮,问题涉及投票意愿,当中包含设“白票、废票、不投票”的选项。当廉政公署在12月4日称,不排除香港民研有违法的可能后,官媒即强烈批评香港民研的民调。在12月9日,人民日报评论指其“影射立法会选举市民投票意愿惨淡,意图用所谓‘民意’挟持社会......用学术外衣搞煽惑”,并进一步称其“配合参与反中乱港活动”。

2021年12月19日,港岛西候选人叶刘淑仪在香港仔的拉票地方。

2021年12月19日,港岛西候选人叶刘淑仪在香港仔的拉票地方。摄:林振东/端传媒

值得留意的是,被建制派委派的民调组织香港研究协会,调查时亦有提及“一定不投票”的问题,然而官媒并未点名批评,廉政公署亦称相关民调会否构成煽动不能一概而论。

投票前一周,官媒和官方舆论开始多番发文,强调中国民主制度的道路自信,反击国际社会对香港政制的批评,并批评无党员出选的民主党。12月14日,英国发布《香港半年报告》,批评北京修改香港选举制度,导致非建制人士几乎完全被排除在立法机构之外,做法违反《中英联合声明》。中国外交部回应,指该报告事在选举前夕干预香港事务、扰乱特区秩序,又批评英国在人权问题上“没有资格当教师爷”。12月15日,外交部发布《中国的民主》白皮书和《美国民主情况》报告,称民主方式多种多样,但民主目的都一样,应是解决人民需求问题,并由各国人民自主决定;而香港“完善”过后的选举制度,是符合实际情况的“香港特色的民主制度”。在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评《任由罗健熙之流恣意妄为,香港民主党就很危险了》,一方面指责民主党在主席罗健熙的操纵下走向激进,违背了政党初衷,被西方势力利用,另一方面呼吁民主党内有识之士尽快觉醒,重新思考政团的定位。

按照官媒说法,前几年的香港“反中乱港”“外部势力”猖獗一时,香港的民主法治需要步入新阶段,今次选举为重要里程碑。官媒舆论重点渲染,但本届立法会选举在中国大陆舆论场上的讨论声量远远不及2019年反修例运动,亦不及其他香港民生议题。根据微信指数(平台方基于关键词搜索量、微信公众号文章及转发量等计算的指数,用于衡量热度),从11月20日至12月20日的数据,立法会选举并不总是最受关注的香港议题,在很长的时间段里“港康码”(即香港健康码)和“北部都会区”和这两个话题都比“香港立法会”的热度高。只有在12月19日投票日和12月20日投票结果公布后,“香港立法会”的热度才直线上升。另外,根据微博热搜和热议话题榜单,香港立法会相关的话题在选举期间亦未曾冲上前十的位置。

投票日及其后:避重就轻投票率,轰西方抹黑香港民主发展

投票当天,官媒主要选择性报导高投票率的信息,重点形容今次选举秩序有序、市民热情参与投票。新华网19日下午近5时发文,指选委会界别投票率已达90%、功能界别中十几个界别投票率已经过半,当中没有提及直选的低投票率。在未有完整投票结果出炉前,新华社亦在晚上发表快评,称“百万港人用实际行动粉碎谎言与污蔑”,以此佐证市民踊跃投票。

在选举结果陆续公布后,官媒无一提及直选地区投票率为历届最低的信息,更遗漏直选投票率只有30.2%这一关键信息。事实上,官媒多番强调的选委会界别9成多投票率,仅由1426人所投出,而功能组别的选民数字(登记选民为219254人,有70490人投票),亦远远不及直选。

针对投票的场景,多家官媒均提到票站“大排长龙”,形容市民在寒冷天气中“踊跃、积极”投票,惟端传媒记者现场所见,票站气氛与19年区议会相距甚远,大部分票站都没有出现所谓的人龙。而当日因港铁、巴士公司推出免费乘车,大量市民外出郊游、玩乐,地铁月台、巴士站台均出现比节假日更拥挤的景况,就此现象官媒却只字不提。

在投票日这天,官媒依然甚少报导参选人的新闻。当中少有的例外是环球时报发布独家报导,在投票日前夕采访前民主党副主席、现为新思维主席狄志远。狄表示自己得到建制派人士帮助、能够拿到足够的提名票,说明中央希望见到“多元”立法会,泛民在香港政治、社会中依然有很大空间。另外,环球时报亦发布具港漂背景的参选人洪雯的报导,洪为经济学者,她表示中央已出手解决政治问题,候选人需要让大家看到解决民生和经济的思路、方案。

“完善选举制度”前,立法会选举分为地区直选与功能组别两部分;本届选举,则有地区直选、功能组别及选委界别。地区直选的投票率被视为可用来检视市民对新选举制度的接受程度。最终投票率在20日凌晨公布,地区直选投票率仅为30.2%,为九七主权移交以来历届立法会、区议会中最低。对比上届立法会的58.28%和2019年区议会的71.23%,投票率大幅下跌。特别的是,本届登记选民创下历年最高、比上届立法会足足多出100万,但投票人数依然低于上届选举。

“五光十色”指的是身分多元?

在地区直选中,建制派拿下全数20个席位,功能组别30席仅有自称非建制派的狄志远从建制派手中拿下一席,选委界别亦全数由建制派夺得。总体而言,按照香港传统语境中的政治光谱来划分,立法会议席几乎由“清一色”的建制派占领。不过,官媒在选后依旧强调立法会将迎来“五光十色”的新局面,“新局面”的含义为资深政界人士、学者、会计师、律师、大巴司机、“港漂”等不同身分。

在官媒的评论中,今次选举去除“泛政治化”、立法会摆脱“无限内耗空转”的局面,可以解决香港深层次矛盾,即民生问题。新华社《汇聚起香港明天更磅礴的力量》一文写道,“五光十色”爱国者参与香港事务,可以更有效地落实更项经济、民生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齐心协力为香港按下发展快进键》一文则指,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是香港当前第一要务,并提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十四五规划是为香港提供发展空间。

和选前一样,官媒还要重点反击国际社会对香港选举的批评。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组成的五眼联盟12月20日声明,表示“对香港选举制度的民主成分受到侵蚀表达严重关注”、“今年年初推出的选举制度改革减少直选议席,建立新的审查制度,严格限制选民在投票上的选择”。七国集团与欧盟紧随其后,联合声明批评选举削弱香港在一国两制原则之下的高度自治。中央广电总台就此迅速回应,称西方对香港是“作秀式”抹黑,称“爱国者治理是国际公认的基本政治伦理”。其后官媒连续反击,《人民日报》连续两日发表题为《“五眼联盟”必须收回干预香港事务的黑手》和《横加干涉香港事务的霸权行径将成为历史笑柄》的评论;《西方政客的陈词滥调,香港市民早听够了》一文直斥:“某些西方政客想再给中国香港兜售‘民主方案’,当民主‘教师爷’,实话告诉你们,你们不配!最好先买个镜子照照自己,抗疫失败、种族歧视、族群撕裂、反智民粹,这难道也想兜售给别人么?你们千疮百孔的制度与低劣的人权记录,早就没有一点吸引力了。”

2021年12月20日,霍启刚当选立法会议员,妻子郭晶晶献花祝贺。

2021年12月20日,霍启刚当选立法会议员,妻子郭晶晶献花祝贺。摄:林振东/端传媒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时下最流行的短视频社交平台抖音呈现的立法会选举出现另一个景象,在香港传媒不受注视的全国政协委员霍启刚成为热门话题。关于立法会选举最热时评为环球网发布,有三万网友点赞。抖音上“#霍启刚当选香港立法会议员”更一度登上热搜41位、社会榜TOP11,当中环球网发布郭晶晶献花祝贺的帖子,颇受网友好评,有人称“夫妇和睦的人,事业才能蒸蒸日上”,还有人看好霍启刚是“未来特首人选”。

而在微博上,“#香港特区立法会选举结果”标签下最热门的微博,是霍启刚当选后郭晶晶到场送蔬菜花祝贺的影片,这条微博获得4.7万点赞,热门网友留言写道:“就该这样爱国的人当选”、“好男人好女人 当今社会的清流了!”

最重磅的舆论工具:《香港民主白皮书》

在这次选举前后,官方最重磅的舆论动作是由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一国两制”下香港的民主发展》白皮书(下称《香港民主白皮书》)。

白皮书是官方针对特定问题的立场书,虽然没有法律效力,但常被中国政府用于发布重要政策或权威表态。据纽约时报2014年的报导,就“地区”问题国务院共发布过关于西藏的白皮书9次,台湾的2次,新疆的2次、香港的则只有1次:在2014年6月10日、“占领中环”民间投票前夕的《“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白皮书》

《香港民主白皮书》是针对香港问题的第二份白皮书,当中的关键词是“民主发展”。北京选择在选举投票日翌日发布全文近2.7万字的白皮书,可见官方是有备而来,特意在常规的新闻稿和官媒舆论之外,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权威的舆论导向和论述框架。换言之,白皮书不但要合理化经改造的立法会选举,而且要为整个香港的民主发展定下基调。

2021年12月20日,特首林郑月娥晚上到北京述职前,在政总会见记者,并回应《香港民主白皮书》。

2021年12月20日,特首林郑月娥晚上到北京述职前,在政总会见记者,并回应《香港民主白皮书》。摄:林振东/端传媒

当国务院推出《香港民主白皮书》,整个舆论环境对香港立法会的关注随即上升。

在微博上,出现两个关于白皮书的话题,均进入热搜榜前50。央视新闻发起 “#一国两制下的香港的民主发展白皮书”话题,截止下午1时半,阅读量超过4700万;人民日报发起“#香港在英国殖民统治下没有民主可言”,截止下午2时,阅读量达到近6000万。这两个话题在热搜榜上的最高排名一度进入前20,超过“#香港特区立法会选举结果公布”,后者仅短暂出现在热搜榜40多位。在央视新闻白皮书的微博下,热门网友留言写道“港英时代总督都是英首相任命的,哪来的民主?港人有投票的权力吗?”,其他网友亦附和“被殖民了还说民主的,不是自欺欺人就是有受虐倾向!”

从内文看,《香港民主白皮书》共分六章,各章标题层层推论,分别为“香港在英国殖民统治下没有民主可言”、“回归祖国开启了香港民主的新纪元”、“中央政府坚定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民主向前发展”、“反中乱港势力阻挠破坏香港特别行政区民主发展”、“香港特别行政区民主发展重回正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民主发展前景光明”。

从论述策略来说,《香港民主白皮书》的书写建立在一组二元对立的基础,“民主发展”建设的一方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破坏的一方则是“英国殖民管治”、“所谓的‘民主派’”和“反中乱港势力及其背后的外部敌对势力”。根据这样的划分,白皮书批评英国对香港实行典型的殖民统治,屡次禁止在香港进行民主改革;即使英国政府在殖民管治晚期大幅引入和扩大选举,也是“别有用心的政治操弄”。与此相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被描述成香港民主制度的“设计者、创立者、维护者和推进者”,也是香港民主发展坚定的“主导者、支持者和推动者”。白皮书还表示,中央建立发展香港民主的决心、诚意以及付出的巨大努力一以贯之,有目共睹,惟三次为“双普选”目标努力,不断遭到干扰和阻挠。白皮书抨击,反中乱港势力及背后的外部敌对势力是阻碍香港民主向前发展的罪魁祸首。

2021年12月20日,立法会换届选举新闻中心﹐港岛东选区当选者吴秋北接受电视台访问。

2021年12月20日,立法会换届选举新闻中心﹐港岛东选区当选者吴秋北接受电视台访问。摄:林振东/端传媒

就香港立法会选举和未来的民主前景,《香港民主发展白皮书》赞扬新选制令民主发展重回正轨,充分彰显广泛代表性、政治包容性、均衡参与性和公平竞争性,既充分体现“爱国者治港”原则要求,又修补了选举制度的漏洞和缺陷(即“安全性严重不足”,使反中乱港势力通过选举进入政府治理架构),因此是民主制度的“优化提升和与时俱进”。另外,《香港民主发展白皮书》亦提及,香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盲目从形式上追求西方式民主,实际上带给香港的并不是真正的民主,而是分化恶斗、社会失序、经济失衡、管治失效,香港居民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民主”。白皮书强调,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民主标准,香港民主制度“不应照搬任何其他地方的模式”,而是要“探索具有香港特色的民主发展道路”,当中的关键是“在中央主导下依法有序推进,建设优质民主”。

《香港民主白皮书》或许是近年首份官方文件,用显著的篇幅明确表示:香港要发展有香港特色的民主。最后,白皮书亦“留下光明的尾巴”,称“完善选举制度”为实现双普选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央将继续完善符合香港实际情况的民主制度,为最终实现双普选的目标而努力”。在《香港民主白皮书》发布后,多个官媒发文跟进,重复《香港民主白皮书》的核心观点。

当香港成为中国“民主”话语权的竞逐对象

回顾整个大陆官方舆论机器中的香港立法会选举,官方呈现的香港立法会选举是认受性高、参选人多元,并将爱国和民主两个价值有机结合,进而促使香港的良政善治,改善香港的民生问题。这种描述,在香港本地反对声音扑灭时,成为声量响亮的单声道。

在更深层的角度来说,这次立法会选举对北京争夺对港政策和民主话语权至关重要。选举后发布的《香港民主白皮书》是2014年《一国两制白皮书》和本月初发布的《中国的民主》白皮书的延伸和补充。长期以来,中共治港合法性面对两大话语挑战:高度自治和民主普选。前者指香港社会对“一国两制”的认知是,除外交和国防属中央管理外,香港享有高度自治权;后者则是香港悬而未决的核心议题,指基本法列明香港的立法会和特首选举最终将达至“双普选”。

2021年12月20日,立法会换届选举新闻中心的市民。

2021年12月20日,立法会换届选举新闻中心的市民。摄:林振东/端传媒

如果说,2014年《一国两制白皮书》突破的地方在于祭出“全面管治权”压制香港社会的“高度自治论”,那么2021年的《香港民主白皮书》则是全面宣示北京对港的“双普选”立场:香港要“探索具有香港特色的民主发展道路”,这样的民主是“不能把民主简单等同于选举,把选举简单等同于直接选举,把民主进步简单等同于增加直选议席,而要看有关安排有没有扩大民意代表性,能不能反映广大居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愿。香港特别行政区民主的发展,不仅要完善、优化相关选举制度,还应当积极探索协商、咨询、听证、对话等多种民主形式,开拓更多民主渠道,重在提升民主质量,追求实质民主。”

换言之,中共重新定义民主的形式,确立民主不止是直选型民主,而是包含协商、咨询等形式,从而合理化对香港选举制度的改制。

在12月9-10日,美国召开首届全球“民主峰会”,一场中美间争夺“民主”话语权的意识形态论争展开,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峰会前夕、12月4日发布《中国的民主》白皮书应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这样的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固然在这场民主话语争夺中,中国的“人大政协”制度才是“中国民主”的主要内容,但香港的新选举制度亦有话语作用,用以指出盲目追求西式民主的弊病,肯定中国式民主的优越性。即将踏入2022年,香港立法会选举已然过去,特首选举很快迎来。或许可以预料,立法会改制后,是时候特首选举也登上“香港民主发展”的进程,成为高唱中国式民主胜利和优越的成果。而这一次选举,就连低投票率这种杂音也不会存在。

2021年12月20日,立法会地区直选九龙东公布结果。

2021年12月20日,立法会地区直选九龙东公布结果。摄:林振东/端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