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闻_新华网 ( ) • 2022-01-15 16:12

  新华社贵阳1月15日电 题:“乡村掌墨师”心中的振兴大计

  新华社记者潘德鑫

  中国民间建房修屋时,常有一人备受礼遇和尊敬。此人手持墨斗、心有全局,从选址、设计到施工均须听其意见,甚至由其决定。这个掌墨控线的“总设计师”就是“掌墨师”。

  在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最近涌现出这样一批“掌墨师”,但他们的特长并不是建房子,而是养牛、种茶、做手工艺等等。当地人称他们为“乡村掌墨师”。

  凤冈县绥阳镇金鸡村的退伍军人方有文是当地有名的养牛大户。经过10余年摸索打拼,他的养牛场已从最初的5头牛发展到50余头,其中有30头能繁母牛,年纯收入近30万元。

  “全县的能繁母牛养殖大部分都是我带出来的。”对于自己的养牛技术,方有文很有自信,他已带动20头以上肉牛养殖规模农户50余户,散户40余户,实现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2021年6月,方有文被县里授予“乡村掌墨师”称号。

  “这是对我的肯定,也是鞭策。”方有文坦言,成为“乡村掌墨师”后责任和压力更大了,“以前把自家牛养好就可以了,现在要为全县养牛产业的长远发展出‘大主意’。”

  今年45岁、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办厂的冯仁分也被聘为“乡村掌墨师”。当地干部反映,因为工人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难度较大等,愿意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厂办企业的人并不多,而冯仁分已在贵州全省5个安置点开了工厂,仅凤冈县的两家手套厂就带动100多个搬迁群众就业。

  “把散落在民间的乡土人才找出来、聚起来、用起来。”凤冈县委组织部部长侯廷胤介绍,近年来,凤冈县积极探索和完善乡土人才培养、管理、服务机制,实施“乡村掌墨师”人才振兴工程,组建了一支在农村各行业各领域掌握一定技艺技术,在某一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具有较高威望的“乡村掌墨师”队伍。

  目前,全县摸排纳入“乡村掌墨师”人才库的有11000余人,分产业引领型、经营管理型、技术技能型、社会治理型、乡土文化型5类。其中,像方有文、冯仁分这样拔尖且纳入重点培育对象的“乡村掌墨师”有800余人。

  为激发“乡村掌墨师”干事创业的动力,凤冈县对取得相应职称、表现优秀的“乡村掌墨师”会优先纳入政府有关评先评优对象,优先享受项目扶持政策,条件成熟的还可助其设立工作室。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乡村掌墨师”对于所在行业、领域的思考已经开始跳出一地一域的限制,市场意识、全局观念都有了明显加强。他们对未来和乡村振兴有不少新想法、“大主意”。

  “县里可以建一个能繁母牛养殖示范基地,既能传授养牛经验技术,也可规范整个行业的发展。”方有文说。

  “下一步可以把手套厂开到乡镇去,能解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经过前期调研,冯仁分发现在农村仍有不少妇女留守在家,平时照顾完老人和小孩后无业可做,种地劳力不足,就近又无可打工的工厂。而手套厂对技术要求不高且上班灵活,比较适合留守妇女。

  “打造一支能影响一片、带动一群、造福一方的人才队伍。”侯廷胤说,“乡村掌墨师”人才振兴工程可有效盘活乡土人才,也可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