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传媒 - 最新 ( ) • 2022-01-17 07:40

「大湾区由此进入大陆“新香港”叙事,这另一处文化战场上,情感聚焦于过去的香港,刻意遗漏的,却是当下的这个香港⋯⋯」

特约撰稿人 郭一路

2022年1月6日,广东电视台新年晚会录制期间,Twins的钟欣潼这(左)和蔡卓妍(右)在舞台上表演 . 2022年1月6日,广东电视台新年晚会录制期间,Twins的钟欣潼这(左)和蔡卓妍(右)在舞台上表演 .摄:Chen Chuhong/China News Service via Getty Images

2021到2022的跨年晚会或新年音乐会,中国各地的卫视台,出现了香港明星歌手云集献唱的特殊现象——港星出台当然并不稀奇,只是今次,这批成名于80或90年代,港人以至大陆观众都熟悉的名字,再不代表香港,而是分享著一个新的身份:大湾区哥哥姐姐们。

“大湾区”不是一个新名词,但当“我们来自大湾区”从这一代演艺人口中讲出,对香港人而言,却陌生疏离。而它偏偏就以这种粗暴来架空了历史文化的身份自述,呈现了这个地方的身份危机。这个名词的区域划分,由2+9个广东省城市组成,包括香港、澳门,及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地,地区的命名源于一脉超乎强大的政治逻辑: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可以短时间内试图被重新命名并建构。而在娱乐文化领域,那忽然而来的巨大的普及性,讽刺地只来自一档意外走红的综艺节目。

当北上港星自居大湾区之星

去年芒果TV热门真人秀“披荆斩棘的哥哥”中,昔日港星陈小春、张智霖、林晓峰、谢天华、梁汉文,后来以“大湾区哥哥”的名义再度走红出圈。自此,北上港星都以大湾区之星自居,或至少是被介绍出场时如此开场;有些更成功开创个人演艺事业第二春。之前从未在娱乐文化领域流行过、而只是作为一种政府城市规划宣传的“大湾区”称号,尽管在香港还不流行,但由此进入了大陆语境中主流的“新香港”叙事:

那个游离大陆以外的孤独渔村奋进史不再,转而变成了一个依仗大国江河才走得更远的地理经济政治共同体一员。此刻正值新香港需要以全新建构接轨内地,对管理者而言,有效的融入,意味著另一端的猛力拉扯:去香港化。放眼未来,有多少香港被保留,又有多少大湾区被宣扬,正是另一片文化战场所在。

之前从未在娱乐文化领域流行过、而只是作为一种政府城市规划宣传的“大湾区”称号,尽管在香港还不流行,但由此进入了大陆语境中主流的“新香港”叙事。有多少香港被保留,又有多少大湾区被宣扬,正是另一片文化战场所在。

歌手杨千嬅在浙江卫视的跨年晚会演出。

歌手杨千嬅在浙江卫视的跨年晚会演出。图:影片截图

向来, 地方卫视台的节目,才是观察中国受欢迎娱乐及明星的凖确渠道。刚过去的跨年及新年演出中,广受欢迎的上海东方卫视,跨年盛典特别设立了香港分会场,林子祥、叶倩文、谭咏麟、张明敏、吕方、周慧敏、李克勤等人以大湾区歌手的身份出现。江苏卫视则有杨千嬅、关智斌、陈伟霆、钟镇涛等助阵(当中大部份现已长住上海等地),同样以大湾区哥哥姐姐作卖点。

最原汁原味则在湖南卫视的特辑,古感仔系统的大湾区哥哥们乘著“披荆斩棘的哥哥”和“大湾仔的夜”的节目口碑,成为反应最热烈的演出嘉宾。歌星们在国内电视台的节目中,宣扬著抹去“香港”这名字的香港想像。回到现实中的香港,元旦晚上商业电台的2021叱咤乐坛流行榜颁奖典礼上,新的名字此起彼落,而当中最为火红的MIRROR,却不为大陆观众所知。两个香港舞台,却像平行时空。

香港故事难说,多年来都还未曾说清,倒又开始了讲另外一个大湾区故事。但由谁来讲?讲什么?对谁说?那忽尔贴在香港身上的“大湾区”标签,徬佛成了阿图舍(Althusser)讨论“询唤”效果(interpellation)的最新注脚: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臣民的身份建讲,正好来自这种直接的喊话:“ 喂!你你你,现在是大湾区人了!”这是权力阶层最新的工作范本,由上而下,名堂强加。而民间社会的责任,变成了如何在诸种强加的论述与身份之间,予以抗衡。

无疑,这名字之争,只是过去两年间,香港人面对无数暴力或意识形态争战中的其中一环。这是香港翻天覆地改变的两年,文明、制度与公民社会面临改天换地,伴随的是更急剧的“融入”过程,大蓝图(又是那“下一盘大棋”的比喻)实则的指向,是解决那尚有25年的“50年不变”终极落幕问题。到时,“香港”作为地理名词,当然仍会存在,可玫瑰的名字纵使如一,芳香是否依然?大湾区的议题,正是改写香港这本大书的最新一章。

香港故事难说,多年来都还未曾说清,倒又开始了讲另外一个大湾区故事。但由谁来讲?讲什么?对谁说?这是权力阶层最新的工作范本,由上而下,名堂强加。而民间社会的责任,变成了如何在诸种强加的论述与身份之间,予以抗衡。

国家终于有任务派给大家!

更为吊诡的是,此际香港身份焦虑不安的时刻,却反过来也是广义香港文化在中国大陆被再度追捧之时。从港式饮食到再次走红的港星,主流和给中国新一代的香港论说,是选择性的有关香港(已过去的)娱乐圈黄金盛世的缅怀。每一次书写香港,都像是一次挽歌再奏。这反映在众多全面回顾80、90年代港星港片的微信发帖,常常可变成爆款。

它的逻辑简化而粗糙(大体就是指伴随香港经济影响力而来的港式文化已日落西山,之后只能寄托于中国这更大的市场),空有情怀却顾影自怜,并完全忽略了近年香港最前线由电影乃至乐坛的生力军创作力量——电影上有多位新导演执导的“后浪潮”电影风,音乐上则见证于这次的叱咤颁奖。

2022年元旦的叱咤乐坛颁奖礼,姜涛夺“我最喜爱男歌手”。

2022年元旦的叱咤乐坛颁奖礼,姜涛夺“我最喜爱男歌手”。图:影片截图

然后,老演员的新角色上场。大湾区哥哥姐姐们化著浓粧与操一腔“港普”(香港口音普通话)摇身一变,成为进军中国内地市场北上发展的样板,更可能是往后更多香港人北上的模范。明星们有了一个比任何广告合作都更重要的任务,成为这融入政策的最知名又收效的代言人。国家终于有任务派给大家了。

TVB过气艺人,叔父姨姨辈的歌手,无论是商场走秀到直播卖货,合力演绎著一出更主旋律的大片,亲身示范响应号召、拓展更大生活与事业空间的戏码。这当中的吸引力,完全击中传统港人卑微的所求:都系揾食啫(不过是要吃饭嘛)!而且各种新的可能性确是事实,初看来只像是一腔情怀的幻想,有了实际利益的驱动,造就了另一个有关香港的新章节:随原生人口的大量流动,原香港人一方面移民外国,一方面流入大湾区,再加上国内移民的逆向加入,将彻底改变新香港的人口构成。它要向港人宣布: 香港的未来,在大湾区。看!就连“中国好声音”的最新冠军,都是专门演唱香港经典粤语歌的台山女生,来吧,普通话不灵光也不打紧。更不用说大湾区的各种利好港人北移的政策,如就业补贴、社保、户口居民待遇等等。

可是当湾区的月亮升起,我们确能肯定大家是在观看同一个月光吗?城市的变脸,公民的情绪,于此和谐的音乐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往过去聚焦的情感,实是刻意遗漏了当下的香港,那已更趋炽热的新一代文化产出。

而大湾区在流行文化中又意味什么?它急不及待,像宣传文件一样下达。去年在全中国广泛宣传的中秋晚会“湾区升明月”节目,由紫荆文化集团、央视电影频道、深圳市委宣传部和凤凰卫视主办,此“大湾区中秋电影音乐晚会,将深情唱响南海之滨、珠江两岸。”

王菲唱著这节目的主题曲《湾》,当然满了人月团圆的老旧情怀,这种假设的人同此心,传递着硬套于上的情感共鸣,可是当湾区的月亮升起,我们确能肯定大家是在观看同一个月光吗?城市的变脸,公民的情绪,于此和谐的音乐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往过去聚焦的情感,实是刻意遗漏了当下的香港,那已更趋炽热的新一代文化产出。

歌手王菲在2021央视大湾区中秋电影音乐晚会演唱。

歌手王菲在2021央视大湾区中秋电影音乐晚会演唱。图:影片截图

中港娱乐圈的本质区别

我们看到的是一组又一组讲人话的年青人,没有被顺服或遭清朗行动式过滤的自由表达。放眼演艺大地,反而迫出了香港流行文化那不易被取代的特质魅力。亦即,香港那仅余的自由度才是赖以激发创作的本质,香港流行文化传承下去的动力。

几乎是同时期举行,2022年元旦的叱咤乐坛颁奖礼,被普遍认定为香港乐坛向过去道别,一代新人登场的分水岭。除了在歌曲中或得奖言词中表达对香港的爱和坚持,对远去或留守人的鼓励和关注,没太多人看得清那同时也是中国内地娱乐系统和香港本土系统分道扬镳之势。当黄伟文感谢MIRROR坚持唱粤语歌之时,我们更要指出的是中港两地的娱乐歌星炮制手法,以至整个娱乐圈产业链及管控方式,已有著本质上的分别,而正是这种区别使香港音乐人真正仍有存活的理由(换个说法也可能是失去中国大陆市场的原因)。

我们看到的是一组又一组讲人话的年青人,没有被顺服或遭清朗行动式过滤的自由表达。他们或者难以进入中国内地的娱乐体制,因为他们未必适应内地的综艺玩法,更不用说那种由发型纹身到创作都要规管的教条。中国本土也在积极开发国产流行文化偶像,不轻易让“反叛力”占位置,而只容许乖乖仔女式的作派。

凡此种种,放眼演艺大地,反而迫出了香港流行文化那不易被取代的特质魅力。亦即,香港那仅余的自由度才是赖以激发创作的本质,香港流行文化传承下去的动力。

至于中国大陆望过去香港,这两年间,对大陆乐迷而言,香港流行文化特别是乐坛的缺失,两地交通的停顿,有关香港信息和理解的信息差,已然加深了两地的文化鸿沟。到可通关的一天,对香港的态度,相信也回不去从前。可预见,那不仅是国内民众缺乏对香港的热情好奇,同时也是对香港文化的越发冷淡。

那失去了中国内地市场的香港流行乐坛新一代可以继续生存吗?有些声音寄望于一个广泛粤语消费区的成熟开发,但这论点忽略了的是,那怕是粤语,在广东省内也是日渐式微。故此,重申香港人唱广东歌,其实它的内核不是分离主义的问题,反之,在大政策上,过渡期中的善用广东话剩余价值,让香港人更轻易融入内地,对当局而言反而是更有“充份利用”的价值估算。尽管那种粤语的同声,不一定意味同气(这现象见于就香港这两年来问题的表态中,过往因想像的语言文化亲和性而来的广州必撑香港的说法,不再出现)。

歌手何韵诗举行2022年首个线上音乐会。

歌手何韵诗举行2022年首个线上音乐会。图:影片截图

大湾区另有可能性?

这种glocal(global+local)的既在地又全球化的视野与创作,可能才是香港未来的音乐走向。MIRROR说目标要做到“亚洲第一”,此时于香港,立足有新意,是把自己放进全球的流行音乐脉络中,而非进行内卷。

如果语言不是最决定条件,那什么才是香港音乐的生命线?

库哈斯(Rem Koolhaas)研究珠三角时,曾提出generic city和巨型都会的理解,迷惑于像深圳这种无历史、无灵魂、无可识别性的超速发展都会的同时,也无不惊讶于珠三角城市那并无不可能的拼贴以至浓烈的生命力,多个城市组成的都市网,缔造一种独特的相互依存关系。以上说的大湾区虽说是一个文化身份,可现实中它确实是未来结合了科技、医疗、出行、消费、居住的另一种城市生活方式。当拼贴的新生活模式遇上文化,可以有怎样的产出?

这或许可以作为思考大湾区发展时的开创性角度:作为一个特定的区域文化,能否有一种抵抗著官方认可的意识形态乃至政经宰制,转而更为著重其文化开拓的新可能?那种长久以来,因远离中央政治,同时又更亲近海洋输出的特例文化发展空间的构成。有岭南文化学者归纳类似的文化特质为“生猛”。

从五条人的潮汕民谣到香港的美韩日偶像混种泛太平洋风,内地没有另一个大文化区域能产生出这么具多样性活力及不随大陆主流大众口味的地区作品。五条人唱的不是粤语,是汕尾区海丰方言,但乐迷接收到的是充满混杂特色、又贴近生活的小民气息原创。在最近的演唱会宣传中,甚至提出了global south的理论框架,追溯广义上广东/南方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外延影响力,以至南方城市因边缘性而来的生猛敢为。

这种glocal(global+local)的既在地又全球化的视野与创作,可能才是香港未来的音乐走向。MIRROR说目标要做到“亚洲第一”,此时于香港,立足有新意,是把自己放进全球的流行音乐脉络中,而非进行内卷。不需要划地为牢,当然也不该投主旋律所好。清楚了大湾区的概念和可能性,自己的站位,就知道如何去打破它带来的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