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头条 ( ) • 2022-01-18 12:40

64岁的刘小霞。 本文图片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宇 蒲垚磊 摄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17天,但对于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来说,他们早就进入了“冬奥时间”。

从上个周末开始,北京各个区的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已经陆续上岗。据报道,到1月25日,城市志愿者将在北京市758个站点全面上岗,直到冬残奥会结束,参与服务的城市志愿者将达到20万人次。

“我们在这就是要用最好的态度和精神面貌去服务每一个人,然后传递冬奥会的精神。”来自西城区64岁的刘小霞就是城市志愿者中的一员,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她对于能够成为一名冬奥志愿者颇为自豪。

不同于直接服务奥运选手和相关参赛人员的赛区志愿者,城市志愿者并没有机会走进赛场,但他们同样代表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和刘小霞一样,都是“双奥志愿者”。

对于一座“双奥之城”而言,这些城市志愿者的故事里,都是北京和奥运的点点滴滴。

刘小霞现场帮助年轻人。“我们站着的时候,要有范儿”

“怎么样,看看我的头发有没有乱。”听说接下来要进行的是视频采访,64岁的刘小霞立刻整理了一下她的头发,然后认真地说,“我们这可是代表了北京的形象,来不得半点马虎。”

1月15日,是刘小霞在西城区什刹海荷花市场志愿服务岗亭正式开始冬奥会志愿服务的第一天。用她自己的话说,“我等这一天可等了好久。”

就在城市志愿者服务站正式上岗之前,刘小霞生活的西城区什刹海冰场已经开门迎客了好几天,几乎每一天都有成百上千名游客涌进这块城市冰场,想要感受冬季运动的快乐。而刘小霞正式开始服务工作的这个周末,则是什刹海冰场迎来的第一个小高峰。

“今天的人可多了,我估计有个两三千人。”刘小霞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除了为游客指引进入冰场的道路,这个小小的志愿服务站点还能帮助有困难的人解决各种问题。

“刚才有个小朋友滑冰玩儿饿了,他的家长想要冲奶粉,我们这儿就给他们提供了热水。然后还有几个老人在这儿觉得冷了,我们就让他们到服务站的屋里来歇会儿……”

作为一名从2000年就开始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的“老志愿者”,刘小霞游刃有余地应对着各种问题,只不过相比于过去,她现在进行的每一个服务步骤都要以防疫安全为准则,“每个人想要进入志愿服务站之前,都必须扫码确认行程,确认是绿码才可以,这也是为了奥运的安全。”

事实上,这些严谨的防疫步骤都是刘小霞在“上岗”前的志愿服务培训中所学习的,除了各种防疫要求,她在服务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有细致地规定,“比如我们站着的时候,要有标准的仪态,也就是要有范儿,然后给人指路的时候,应该尽量掌心向上。”

在这样“高强度”的服务状态下站上半天,已经年过六旬的刘小霞多少会感觉有些腰酸腿痛,但她自己说“这都不是事儿”。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我就已经是志愿者了。现在又能服务冬奥会,我特别高兴。”当说起自己“双奥志愿者”的身份,刘小霞不自觉地提高了语调,“64岁还能为大家服务,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有些人想来都来不了,所以我特别珍惜这样的机会。”

刘小霞帮游客指路。“有生之年赶上双奥,特别幸运”

回忆起14年前服务北京奥运会的情形,刘小霞还记忆犹新。

“那时候我们都觉得特别光荣,不管是赛场上的运动员还是我们这些志愿者,都要为祖国争光。”刘小霞依旧记得,她和其他志愿者们每天都穿着红马甲,戴着红帽子,在西城区服务的片区里走街串巷,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同时也为来自全世界的游客和观众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

“我们那时候一边为游人服务,一边宣传奥运的内容。”

一晃14载,奥林匹克再次来到北京,而刘小霞也再次成为了奥运志愿者。唯一让她有些许遗憾的是,由于新冠的影响,北京冬奥会无法像2008年的夏季奥运会那样,让全世界观众来到北京观赛。

“这次是有点遗憾,2008年的氛围特别好,大家都全情投入。”但刘小霞也说,她遗憾的更是北京为冬奥会做出的努力,无法让世界各国的人们亲身感受到。

“这次冬奥会,政府和奥组委都做了很多工作,从我们培训就能感受出来,但境外观众都来不了,没法体会到北京的特别之处。”

之所以刘小霞会有这样的感慨,正是因为从2008年到2022年,刘小霞见证了自己的社区因为于奥运结缘而产生的巨大变化。

“我们那一片的街道原来比较破旧,这些年一点点改造,社区越来越好,而且以前很少运动和娱乐的地方,现在我们腾出一块地就让老百姓锻炼,我们周围都多了熬几个小广场,这就是奥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其实不仅仅是生活环境的改变,在刘小霞看来,她自己和身边的人也越来越重视运动,“我们现在更加注重身体健康,运动意识也特别强。我经常早上和晚饭后都要去家附近的北海公园溜一圈,然后有时间了还会跳跳广场舞和交谊舞,反正有时间就要运动。”

奥运给北京带来的改变是方方面面的,也是实实在在的。这也是为什么,当说起自己“双奥志愿者”的身份时,刘小霞反复提到的几个词中包括了“自豪”和“幸运”。

“有生之年赶上双奥,特别幸运。我相信奥运之后,我们的国家会也来越好。”

什刹海冰场。北京还有我们“西城大妈”

在从1月15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前20天到3月16日北京冬残奥会结束的这段时间里,将要上岗服务的数以万计的城市志愿者中,有不少都是像刘小霞这样的“双奥志愿者”。

不同于以各大高校学生为代表的赛区志愿者,这些分布在北京市758个志愿服务站点的城市志愿者有着更广泛的年龄跨度以及更丰富的社会阅历,他们代表着北京城市里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教育程度的各个群体,对于这座城市的热爱,以及对于奥林匹克的热爱。

事实上,在所有的志愿服务站里,还有很多像刘小霞所在的什刹海荷花市场志愿服站一样,是在2008年以前建立至今的“双奥志愿服务站”。

就如同在西城区的西长安街街道志愿服务站以及北京唯一一个拥有2008年夏季奥运会赛场和2022年冬季奥运会赛场的“双奥之区”的石景山区里的多个志愿服务站,都是从2007年就建立起来的。

而它们之中又有一些是从2008年奥运会结束之后保留至今,全年365天都在运营的站点。

“我就是从2000年纺织厂下岗之后,进入社区开始做服务工作的。就这么一直做到了差不多2013年我55岁的时候,我退了下来。但是后来什刹海建立起了志愿服务岗亭之后,我又报名干到了现在。”

在志愿服务的岗位上,64岁的刘小霞全凭着她口中的“那一点热情”,一干就是20多个年头。如今,她说起自己的志愿服务工作,还不忘提一嘴“西城大妈”的身份。

“其实在北京不止有’朝阳群众’,还有我们‘西城大妈’。”刘小霞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西城大妈”并不只是指代生活在西城区的阿姨和大妈们,也指代那些愿意为社区服务和保护社区安全的大叔们,光是到2018年,在西城区这个北京的中心城区里,为社区工作、维护治安和提供便民服务的“西城大妈”就已经接近10万人。

刘小霞就只这10万多“西城大妈”中的一员,如今,她又把这种精气神带到了北京冬奥会的志愿服务岗位上,“我是个老党员,现在还能发挥余热,我特别开心。人虽然老了,但是能够帮助社会一点是一点。”

刘小霞是“西城大妈”的一个典型,也是北京冬奥会上所有城市志愿者的缩影——热情、好客、直率、开朗、健谈、积极向上、热于助人,并且愿意把在北京的寒冬里最温暖的关怀留给所有他人。

这不也正是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结缘奥林匹克之后焕发出另一份活力的真实写照?

在结束采访之后,刘小霞感慨,“我现在年纪大了,没办法参与冬季运动了。但是看着我儿子和身边那些人这几年都开始滑雪什么的,就感觉北京越来越有活力,越来越好。”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