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国內 ( ) • 2022-01-19 14:51

  原标题:权威解读冬奥遗产报告:创造丰厚冬奥遗产是成功办奥重要标志之一

  1月19日,北京冬奥组委面向全社会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2022)》(以下简称《报告集》)。报告包含了体育、经济、社会等7个单册报告,梳理了北京举办冬奥会在35个领域创造的冬奥遗产。

  报告发布前夕,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副部长王仁华接受了新京报等媒体的专访,解读了这一套冬奥遗产报告集。王仁华介绍,该套《报告集》从奥运遗产的视角全面阐述了冬奥筹办给广大群众带来的长期收益、对主办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和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积极贡献。

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副部长王仁华接受新京报等媒体的专访,解读《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2022)》。北京冬奥组委供图 刘兴华 摄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副部长王仁华接受新京报等媒体的专访,解读《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2022)》。北京冬奥组委供图 刘兴华 摄

  “创造丰厚的冬奥遗产,为主办城市和广大民众带来长期、积极的收益,是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的重要内容,符合国际奥委会的改革精神,是成功办奥的重要标志之一。”王仁华说。

  “遗产报告是一份落实总书记对办好北京冬奥会指示精神的有力答卷”

  新京报:此次发布的《报告集》包括了7册遗产报告,内容十分丰富,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总结了冬奥筹办的遗产成果?

  王仁华:本次发布的遗产报告集包括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和区域发展7个单册报告,围绕最初发布的北京冬奥会遗产战略计划所制定的7方面目标,从奥运遗产的视角全面阐述了冬奥筹办给广大群众带来的长期收益、对主办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和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积极贡献。

7册遗产报告。北京冬奥组委供图7册遗产报告。北京冬奥组委供图

  体育方面

  其中体育遗产作为北京奥运会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遗产,报告主要阐述了北京冬奥会筹办和举办对中国冰雪运动普及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带动作用。包括大众冰雪运动参与人数大幅增加、冰雪运动在广大青少年中快速推广、残疾人冰雪运动广泛开展、冰雪运动竞技水平跨越式提升、各类冰雪运动赛事蓬勃开展、冰雪运动场地设施加快供给、冰雪运动人才队伍日益壮大。按照最近国家体育总局委托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报告》显示,自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2015年7月31日)至2021年10月,我国参与过冰雪运动的人数达到了3.46亿人,冰雪运动参与率为24.56%,“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从愿景逐步走向现实。

  经济方面

  通过筹办奥运会,带动国家、区域和主办城市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成为奥运会的重要目的和功能。北京冬奥会带动冰雪产业快速发展,以场地设施建设为基础,冰雪竞赛表演、冰雪会展、冰雪装备制造加速发展,冰雪旅游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以冰雪场地设施为例,2021年初,全国已有654块标准冰场和803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较2015年增幅分别达317%和41%。北京冬奥会还实施了科技冬奥行动,推动了场馆建设、气象预测、运动技能优化等相关领域技术创新和突破,不仅保障了冬奥会的高水平筹办,也为赛后相关领域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此外,北京冬奥会的市场开发工作为各合作伙伴,尤其是中小民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社会方面

  通过体育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愿景,我们也见证了北京冬奥会筹办以来给社会带来的积极变化。通过在全国评选835所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和2062所冰雪运动特色学校,我们将奥林匹克教育和冰雪运动纳入教育教学,促进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点燃了青少年对冰雪运动的参与热情。与此同时,我们带动了更多人参与冬奥志愿服务,拓展深化了以冬奥为纽带的国际交往,促进了包容性社会建设,提升了公众健身、低碳和文明有礼意识。这些都是北京冬奥会为中国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带来的丰富物质和精神遗产。

  文化方面

  北京冬奥会的筹办,使奥林匹克精神和理念在中华大地进一步落地生根,促进了世界多元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互鉴,使世界各国人民更加团结,让全世界更加相知相融。冬奥文化设施的建设增添了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冬奥文化活动普及了冰雪文化和奥林匹克文化,使之与春节文化和长城文化有机融合;冬奥文化产品展示了中国特色、传递了中华文明;冬奥媒体宣传讲述了中国故事,传播了中国声音;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充分展示了城市文化特色,丰富了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环境方面

  北京冬奥会坚决贯彻绿色办奥理念,践行奥林匹克运动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要求,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北京冬奥会打下了美丽中国底色。通过推进各省市协同治理,实施治气、治沙、治水攻坚战,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面推进低碳管理,在低碳场馆、低碳交通、低碳能源和碳中和方面广泛开展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为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在全社会推广普及可持续理念,进行可持续管理体系创新,为大型活动可持续性工作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城市发展方面

  以北京冬奥会筹办为契机,双奥之城北京,最美冬奥城延庆,体育之城张家口,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首钢均树立了特色鲜明,定位明确的长期发展目标,而这也与北京冬奥会愿景高度契合。通过六年多的筹办,北京冬奥会加速带动了这些城市和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冰雪运动全面普及推广,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升级,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冰雪产业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奥林匹克精神落地生根,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奥林匹克给主办城市带来巨大变化,留下永久烙印,而京张两地的新面貌、新气象也成为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区域发展方面

  北京冬奥会筹办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自筹办伊始,北京冬奥组委与主办城市一起,研究制定与区域长期发展目标相一致的遗产计划,着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政策创新,推动交通、环境、产业等领域协同发展先行先试,既有力保障了北京冬奥会筹办,又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牵引作用。冬奥筹办六年多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逐步构建形成了筹办工作与区域发展相互促进、协同提升的局面。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相连相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产业发展互补互促,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初见成效,助力脱贫攻坚和带动就业效果显著,交出了冬奥筹办和本地发展的两份优异答卷,实现奥林匹克运动与区域发展的双赢。

1月17日,“冰墩墩”“雪容融”新景观亮相北京中轴线。图/IC photo1月17日,“冰墩墩”“雪容融”新景观亮相北京中轴线。图/IC photo

  新京报: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2022)》有哪些重要意义?

  王仁华:作为《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后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创造丰厚的冬奥遗产,为主办城市和广大民众带来长期、积极的收益,是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的重要内容,符合国际奥委会的改革精神,是成功办奥的重要标志之一。

  遗产报告集2022版的发布,有以下几方面重要意义:

  是一份落实总书记对办好北京冬奥会指示精神的有力答卷

  《报告集》是对北京冬奥会近7年筹办历程主要成果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全面反映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和已经转化形成的重要遗产,回应了总书记对冬奥筹办的各项指示要求。

  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期待的一份有力答卷

  《报告集》赛前发布体现冬奥遗产“早规划、早受益”的理念,多方面筹办成果在赛前就已转化为现实遗产,使广大人民群众提前受益,回应民众关切,增强了公众参与和支持率,增添了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是落实《遗产战略计划》的一份有力答卷

  7册遗产报告对应遗产计划制定的7方面目标,反映筹办工作在7方面的有力措施和积极成效,反映了7方面目标的落实情况和重要成果。

  是回应国内和国际社会关切的一份有力答卷

  《报告集》从遗产的视角来向全社会宣传展示北京冬奥会筹办遗产成果,阐述冬奥会带给广大人民群众和主办城市的长期收益,回应国内和国际社会关切,极大地提升了北京冬奥会的社会影响力。

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北京冬奥组委供图 刘兴华 摄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北京冬奥组委供图 刘兴华 摄

  “双奥之城北京留下了宝贵的奥运遗产,为民众带来多方面福祉”

  新京报:北京作为首个双奥之城,留下很多宝贵的奥运遗产,这些奥运遗产能给民众带来怎样的福祉?

  王仁华:北京作为世界上首个“双奥之城”,已形成了一大批宝贵的奥运遗产,有力支撑了后奥运时期首都城市快速发展。今年北京冬奥会传承利用2008年奥运会遗产,充分发挥筹办带动和示范作用,进一步加速了北京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双奥全面推动体育事业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升了民众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使锻炼健身成为时尚。北京冬奥会带动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激发全民健身热情。2016年至2020年全市冰雪运动参与人次累计达2480万,2020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50.18%,超过1000万人。

  同时,双奥推动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北京奥运会推动首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638.8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542.4亿美元。北京冬奥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助力,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2.5万亿元提升至2020年的3.6万亿元。

  1月4日,万科石京龙滑雪场,滑雪教练在向滑雪爱好者传授经验。图/IC photo

  新京报:在城市发展方面,双奥起了哪些作用?

  王仁华:双奥有力促进奥运元素融入城市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推动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宣传普及,10万名赛会志愿者,共170万名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大批体育场馆遗产,在赛后得到了可持续利用,产生良好社会经济效益。北京冬奥会进一步加大奥林匹克精神在北京的传承传播,截至2020年,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突破443.6万人,比2008年增长161%;充分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遗产,打造6个双奥场馆,同时新建场馆超前谋划赛后利用,未来持续助力区域发展。

  同时,双奥还大幅改善生态环境。2008年北京奥运会改善了生态环境,通过实施14个阶段的大气治理,北京市全年好天气比例从1998年的27.4%上升到2008年的74.9%。北京冬奥会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大气、绿化、水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PM2.5平均浓度由2015年的80.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33微克/立方米。2021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和臭氧浓度分别为33微克/立方米、149微克/立方米,首次同步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各项大气污染物实现协同改善,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

  在基础设施方面,双奥也起到了很好的加速作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推动北京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新高度,城市道路总里程由2001年的13891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20754公里,轨道交通数量由4条增加到8条。北京冬奥会推动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京张高铁和京礼高速开通运营,轨道交通数量达到24条,总里程达到727公里。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北京冬奥组委供图 刘兴华 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北京冬奥组委供图 刘兴华 摄

  “59个部门和单位形成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同步推进各领域遗产工作”

  新京报: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专门设置遗产管理处,是从冬奥筹办初期到整个筹办过程来全面规划冬奥遗产?有哪些措施?取得那些成效和创新?

  王仁华:北京冬奥组委从筹办伊始就高度重视遗产工作,各项工作在规划阶段就融入遗产理念,并贯穿筹办工作始终。一方面加强与国际奥委会的指导与合作,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另一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将筹办工作与遗产工作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定期总结,取得多方面措施和成效。

  包括加强顶层设计,注重超前谋划;注重统筹协调,推动共同创造;加强国际合作,不断开拓创新;注重赛后利用,落实重点遗产;注重成果总结,提升影响力等方面。

  在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指导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筹办工作实际,2019年,发布实施《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制定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和区域发展7方面遗产目标和35个领域的重点任务,通过科学规划、创造、管理和运用筹办成果,努力创造丰厚的冬奥遗产。

  同时,冬奥遗产工作涉及两省市、三赛区和中央、地方多个部门和单位,涵盖经济、社会、文化、城市发展等多个领域,牵涉面广、战线长、任务多。需要集众家之智、汇八方之力。2018年11月,组建成立“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协调工作委员会”,由北京冬奥组委各部门、国家和主办城市计59个部门和单位组成,形成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发挥各自所长,形成了工作合力,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各领域遗产工作,共同创造丰厚遗产成果。

  1月18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增添新景观,“精彩冬奥”主题花坛亮相。图/IC photo

  新京报:在遗产报告编写和发布工作的国际合作方面,与往届奥运会相比,北京冬奥会有什么不同?

  王仁华:奥运遗产工作没有成型的国际规则可循,往届奥运会也没有系统的工作方法和模式可借鉴,国情不同、文化不同,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模式也就不尽相同。北京冬奥会是《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之后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从筹办伊始我们就加强与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的合作,充分结合筹办工作实际,不断摸索创新。

  我们充分吸收借鉴国际经验。通过各种会议、培训、活动机会,加强与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的交流和指导,充分获取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加强往届奥运会遗产资料的学习,挖掘和借鉴成功方法和案例。

  同时,我们加强合作、注重实践和创新。会同国际奥委会,我们将国际遗产理念和规范应用于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实际,共同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的遗产计划,使遗产计划更加符合主办城市和区域发展长期目标,使遗产计划的实施更加符合筹办实际,发挥牵引和带动作用,产生长期影响和受益。我们与国际奥委会共同制定了《遗产评估体系(KPI)》和《场馆遗产计划通用模板》,以规范奥运遗产的影响评估和系统规划场馆赛后利用,被国际奥委会推介至东京2020和巴黎2024等未来奥运会组委会。共同编制系列遗产成果报告国际版,推广北京冬奥会案例故事,扩大国际宣传,提升影响力。

2021年11月2日,市民从北京冬奥公园门前经过。图/IC photo2021年11月2日,市民从北京冬奥公园门前经过。图/IC photo

  新京报:北京冬奥组委在遗产赛后利用、成果总结方面,还做了哪些工作?

  王仁华:冬奥遗产工作以落实总书记关于“积极谋划冬奥场馆赛后利用,服务于全民健身,发挥冬奥会对主办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和对区域协同发展的牵引作用”的指示精神为工作重点。

  我们超前谋划冬奥场馆赛后利用,所有竞赛场馆均编制了三版《场馆遗产计划》,从体育赛事、全民健身、训练培训、商业运营等全方位规划赛后利用,实现冬奥场馆持久利用。同时,推动设立“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依托首体院办学资源,为首都增添一座永久性的国际奥林匹克研究机构,增强在奥林匹克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此外,我们还推动命名“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延庆奥林匹克园区”和“张家口崇礼奥林匹克公园”,落户首钢、延庆和张家口赛区,充分发挥“奥林匹克”品牌价值,带动三个地区实现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

  遗产工作贯穿筹办工作全过程。我们在同步规划、同步创造的同时,更加注重定期总结成果,发布报告,不断宣传展示冬奥筹办带来的长期收益和积极影响,扩大公众参与,提升冬奥影响力和公信力。

  2021年6月23日,北京冬奥组委在北京发布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2020)》。图/IC photo

  2021年6月23日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2020)》,赢得良好社会反响和国际社会积极评价。聚焦赛时宣传,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2022)》和案例报告集,制作宣传展板、宣传手册和宣传片,在冬奥场馆、赛区和主办城市,面向广大国内、国际媒体、奥林匹克大家庭、运动员、各国(地区)奥委会、观众等,全面立体宣传展示北京冬奥会近7年筹办工作惠及百姓生活和城市发展的筹办成果和亮点遗产,全面提升北京冬奥会国际影响力。

  新京报记者 吴为

.app-kaihu-qr {text-align: center;padding: 20px 0;} .app-kaihu-qr span {font-size: 18px; line-height: 31px;display: block;} .app-kaihu-qr img {width: 170px;height: 170px;display: block;margin: 0 auto;margin-top: 10px;}
集虎卡,开鸿运!最高拆522元惊喜福袋!
.appendQr_wrap{border:1px solid #E6E6E6;padding:8px;} .appendQr_normal{float:left;} .appendQr_normal img{width:74px;} .appendQr_normal_txt{float:left;font-size:20px;line-height:74px;padding-left:20px;color:#333;}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李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