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头条 ( ) • 2022-01-19 15:50

我的儿子是个精神病人

他是个天才

人生这么难,为什么还要活着?余华小说《活着》里给了我们一个答案: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一位85岁的老父亲,也给出了一个答案:在悲伤的故事里,紧紧拥抱地活着。

一篇《我们的天才儿子》文章在全网刷屏,阅读量达到689万,话题高达1200万,它讲述了一位不为人知的天才翻译家金晓宇和他父亲金性勇的真实人生。原本一个高知识分子的家庭,伴随着小儿子金晓宇的眼睛受伤残疾,被确诊为躁狂抑郁症患者,渐渐走向悲剧。

翻译成为金晓宇和命运抗争的唯一武器。十年来,他翻译了英语、日语、德语共22本著作,横跨小说、电影、音乐、哲学等多个领域,他读了浙江图书馆几乎所有外语小说,拿到了浙江大学英语系的自考毕业文凭。

患病期间,金晓宇还细心照顾了患阿兹海默症的妈妈,陪伴她走过生命中的最后3年。这篇故事起源于他85岁父亲从殡仪馆打来的一通电话:你们能不能写我儿子的故事?我儿子是天才,他现在在精神病院,他妈妈今天刚走了。

金晓宇的家庭原本是一个人人艳羡的存在,父母皆是上世纪的大学生,哥哥在80年代就考取了复旦大学。一把玩具枪中的一根针,刺破了这个幸福的家庭。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也是一个温暖的故事,金晓宇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他的生活被母亲细心照顾,他的翻译工作有父亲协助,一家人无法摧毁的爱,让金晓宇能够活在翻译的世界里。

金晓宇的父亲想要世界看到他的儿子,因为害怕自己老去后,没有人知道他儿子的故事,没有人知道他儿子的优秀,这位85岁父亲的哀伤和骄傲,尽数藏在了这个故事中。

这位老父亲对世界的深情托付,是他对儿子深沉的爱,是一名父亲,对儿子不向命运低头的骄傲。他想通过儿子的故事,让普通人看到,即使伤痕累累,也要怒放自己的生命,不幸只是努力活着的人拿来穿越的深渊。

金晓宇的意义,除了让世人看到了生命的力量,也让躁郁症此类精神疾病进入大众视野。事实上,像金晓宇这样,有精神疾病,同时在某方面有极高天赋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只是被遗忘的病人,经历各种坎坷,被病痛和生活双重折磨着。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有3亿人患有抑郁症,2300万人患有精神分裂症,还有6000万的躁郁症患者,在中国,生活着700万的躁郁症病人。

躁郁症学名叫作“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指患者心境会在两种极端状态下波动,时而狂躁,时而陷入抑郁。和抑郁症相比,躁郁症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但它折磨人的能力,跟抑郁症相比只多不少。

躁郁症对于患者而言,就像一把刀,狂躁状态时,刀向着外面,抑郁的时候刀尖对着自己。金晓宇在狂躁状态中,会无缘无故地把冰箱、电视推倒,会把外卖小哥打到流血,但抑郁的时候,会吃下安眠药,把皮带挂在吊灯和窗户之间自杀。

更糟糕的是,躁郁症的识别率、就诊率很低。因为很多人都会把发病的状态简单归咎于“情绪问题”,对躁郁症认识不足。有研究显示,当人们首次出现抑郁或躁狂症状后,平均要滞后8年才能首次被诊断为患有双相情感障碍。

生物学硕士杨晓宇上大三时,用兔子做解剖实验,听到兔子像从地狱里传出来的凄厉惨叫声时,他陷入伦理困境,开始抑郁。之后,他躁狂的一面显示出来了,开始疯狂地购物,一台7800元的电脑眼睛都没眨一下就买了,一学期打碎几十个暖水壶。尽管杨晓宇学的是医学专业,但他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得了躁郁症,直到三年后,在病友的点拨下,他才知道自己是得病了。

所有的精神疾病都不被社会理解,因此躁郁症患者除了要面对发病时的痛苦,还要承受他人的歧视。电影《一念无明》中,余文乐饰演的主角黄世东,因为躁狂复发,一个人在超市门口吞咽黑巧克力,他一边吃,一边哭,迎来的不是关怀,而是路人举着的摄像头,邻居纷纷谴责他是神经病,要求他和父亲搬离公寓。

很多躁郁症患者不敢让别人知道自己是“精神病”,他们一边小心翼翼的隐藏,一边还要默默的对抗病魔,我国有700万的躁郁症患者,但是大家却不知道躁郁症是一种病,身边仿佛也没有躁郁症患者,这是因为他们选择了隐瞒和逃避,独自压抑的情绪,让痛苦更加难以承受,自杀成了部分患者解脱的选择。

研究发现,躁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是正常人的10倍,两至四成的躁郁症患者中曾有自杀行为,11%-19%的患者是自杀身亡,抑郁症复发率大概有80%,躁郁症的复发率则超过90%。

金晓宇的故事,让很多人更加相信,原来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有一线之隔,开始把躁郁症和“天才”链接,就像金晓宇父亲看的那本书《躁狂抑郁多才俊》,贝多芬、梵高、牛顿、海明威等等,多位历史名人都有双相情感障碍表现,当他们达到躁狂状态时,可以做到几天不睡觉,高度兴奋,不断进行创作。

因此有很多患者因为贪婪这种“天才”状态,甚至选择停止服药。但其实这种工作状态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躁郁症表现,对病人的身心健康很不利,发病时可能出现的灵感或创造欲大多也只是昙花一现,他们无法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躁郁症患者并非是“天才”,他们也只是一个人。

金晓宇的“天才”不是因为它的躁郁症,他自己和家人的不放弃,让金晓宇成为了一个天才。他把图书馆的外国小说读遍,为翻译工作查遍资料,机会从来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翻译是他苦难深渊里的一束光,因为他不服输的劲头,和命运对抗的勇气,让他成为父亲口中的“天才”。

一个家庭的起伏、挣扎和骄傲,让人们为这个真实故事动容,全网的关注不仅因为同情,更多的感动,是对他们一家在平凡的生命中,爆发出的那股对抗力量和“不服输”的倔强。人的情感是相通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愿意且希望看到弱小但坚强的生命,在他人的故事中,寻找慰藉。

最后引用金晓宇在译作《诱惑者》中的一句话,送给所有处在困境中,希望获得救赎和力量的你我他:风,星星,石头上的流水,整个快速运动着,看似摇摇欲坠的世界都能得到解答,在黑暗中我踉跄前行,伸展双臂,拥抱着漆黑的世界。

大家是如何看待这一新闻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