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头条 ( ) • 2022-01-20 04:46

2021年10月12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向世界宣布:大熊猫国家公园等首批五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规划面积2.2万平方公里,地跨川陕甘三省,其中四川省占总面积的87%。

事实上,近年来,四川省按照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高质量推进试点工作,逐步为建立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了“四川方案”。

“如何推进协同保护?”“如何修复受损生态系统?”在昨日的省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围绕大熊猫国家公园热议生态系统保护。

省人大代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总规划师王鸿加:

把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典范

去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重磅落地,频频现身于四川的大熊猫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今年省两会,省人大代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总规划师王鸿加所牵挂的,仍与这个关键词有关——大熊猫国家公园。

那么,致力于保护和建设好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该如何着力?王鸿加谈到了三方面的目标。

要把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成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典范。“这就需要进一步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加强空间管理,细化管理单元,把该保护的地方进一步保护好。”王鸿加谈到,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面临最重要问题,仍然是栖息地破碎化程度较高,导致种群之间相对隔离。他指出,因此,要加强对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进一步提升国家公园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包括做好大熊猫遗传交流廊道建设等。还应建立完备的生态监测体系,做到可考核、可评价。

同时,要把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成为生态教育生态体验的展示样板。“为公众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和亲近认识自然的场所。”王鸿加说,在一般控制区与周边地区,为大众提供自然教育、康养等基础设施,开发与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目标相一致的生态体验产品。

王鸿加同时认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也应与当地的发展相协调,才能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引导当地社区建立绿色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引导原住居民居民参与到国家公园的建设中来,比如参与生态巡护、自然教育、康养等新业态。“通过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的利益分享机制等,让群众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在他看来,将大熊猫生态公园建设成为生态价值实现的先行区,才能真正做到人和自然和谐共生。

省政协委员、四川省大熊猫国际文化艺术发展中心主任吴长江:

打造公园与社区利益共同体 探索公益组织参与建设机制

“在多年试点中,我省在生态修复、体制机制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大熊猫国际文化艺术发展中心主任吴长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两会期间,他带来了一份《关于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中推进协同保护实现协同发展的建议》。

作为一个热爱画大熊猫的画家,吴长江长期关注着大熊猫的保护。四川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最大区域,近年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保护力度不断加强,野生大熊猫数量不断增长,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岀现持续恢复性增长。

在吴长江看来,部分试点区对国家公园功能定位仍存在认识误区,忽视了试点区内仍有一定社区的历史事实,忽视了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的建设理念,从而引发了一些问题。

另一方面,各类保护地和管理机构的整合存在困难,一些地方尽管推动了机构整合,但基于生态要素的破碎化管理在短时间内难以完全改变。此外,试点区的主动性、创新性不足,改革部署还没有具体行动起来,同时普遍面临资金缺口问题。

对此,他建议,要协同管理,进一步完善大熊猫国家公园多元共治机制,“这一点可借鉴国际上国家公园管理经验,以多方参与的‘理事会’等形式形成社会共治机制,缓解建设和管理中可能产生的部门与地方、公园与社区的矛盾。”

他提出,建立社区可持续发展机制,是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所在的边远山区,原住居民对自然资源的依存度较高,如果不能恰当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可能会导致当地经济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他建议按照“点上聚居、线上旅游、面上保护”思路,融入乡村振兴总体部署,打造公园与社区利益共同体,改变普遍存在的“富饶的贫困”现象。他还把公园建设和公益活动联系到了一起。“建议探索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公益基金,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通过捐款、捐建等形式参与公园建设,支持大熊猫保护科研、社区发展和民生改善。”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杨升涛 记者 李霞 王琳黎 编辑 王戬 校对 王玲

【来源:锦观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