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头条 ( ) • 2022-01-20 20:04

为长宁法治建设再添“金点子”!在上海市法治建设优秀案例征评活动中,北新泾街道的《以“数字化司法所”为载体的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实践》获评“法治建设十大优秀案例”,长宁区人民法院的《长宁区法院司法护航互联网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获提名。这两个案例各有千秋、极具特色,快来看看吧。

前不久,在新泾六村“乐爱家”居民活动室二楼,一台有着“法律神器”美誉的多功能公共法律服务舱投入使用,备受居民关注。大家都很好奇,这台家门口的“法律神器”究竟有何妙用?

近距离看,空间并不大的服务舱竟然可以全天候地提供各项公共法律服务,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常规的法律咨询、法律专家连线、法律知识科普等自然不在话下。不仅如此,居民还可以在服务舱里选择在线调解、司法确认、各类公证的远程办理、律师对在押人员的远程会见等多项公共法律服务,随到随办,实在是方便。

其实,这一台机器只是北新泾司法所的数字化转型实践的缩影,而在激发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方面,北新泾司法所数字化转型的探索步伐始终稳健。

“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在“数据驱动”下,节省的不仅是时间成本,更体现了北新泾司法所将数字化技术与日常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其中,“小法机器人”功不可没。强大的信息抓取和数据分析技术,将老百姓的法律诉求“集聚”后,“对症下药”地在互动屏幕上优先展示相应的解答、文书格式、程序流程,并提示司法所调整公共法律服务的内容和方向,居民毫不费劲就能找到答案,做到了精准又贴心。

很多居民对在线公证“情有独钟”,觉得这项服务省心又高效。其实,这中间还有很多看不到的努力和探索。这是因为,要搭建数字化服务后台的人力、物力资源保障系统,意味着首先要打破不同部门之间的数字壁垒,然后才能实现信息的互通、在线支付的完成和公证文书法律效力的认定,实现各类专业法律服务资源即时在线的调动响应。

北新泾司法所先试先行的多项探索,既达成了其促进公共法律服务“便民利民”的初衷,也为全市各基层司法所和相关公证机构提供了有益借鉴。

长宁区人民法院的互联网审判庭,在全市是首家。这项创新举措,推进了互联网司法与传统司法的“有机”融合,推动了互联网审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为互联网空间治理法治化贡献了“长宁力量”,同时为互联网纠纷集中审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长宁经验”。

“网上纠纷网上审”。作为全市首个立案、送达、证据交换、调解、庭审等“全程在线”的诉讼平台,互联网审判庭真正实现了“数据流”代替“文件流”。不仅如此,推动建立的在线诉源治理机制,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为当事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纠纷化解方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长宁区人民法院还牵头成立了上海市法学会互联网司法研究会及互联网专家咨询委员会,开展互联网前沿司法研究,从专题研究、案例汇编、普法宣传等多个维度编写出版书籍,为互联网空间治理法治化提供系统化的决策参考,同时共享、传播互联网司法智慧成果。

图片由长宁区司法局提供

文字:闫 漫

编辑:毕扬静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