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国內 ( ) • 2022-01-21 13:41

  原标题:想回家过年,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澎湃评论员 与归

  “你过年回家吗”“你们老家的政策怎么样”这两天,我和朋友们的对话,充满了类似的彼此询问。

  怎么说呢,有人欢喜有人愁。言谈之间,不少朋友表示已经两年甚至三年没回家过年了,那种期盼和想念之情,溢于言表。是呀,想回家过个年,和老人小孩见见面、说说话而已,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这两天,我注意到一个现象,有些地方总是笼统地把从某某城市回去,称作是“从中高风险地区来”。这严重曲解了中高风险地区的定义,也违背了划分风险区最初的本意。

  分不同等级设置风险区,不就是为了把封控措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地在科学精准的前提下,不影响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吗?那种有意无意的笼统和模糊,恐怕并不是一种好意。

  日前,国家发改委等14部门发布《关于全力做好2022年春运工作的意见》,强调科学精准做好分区分类出行管理,坚决防止“一刀切”和“层层加码”,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减少影响”,同样也是要求,同样也很重要,应该被看见、重视、落实。

  1月19日,河南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出“各地对确需返乡人员,要坚持分类分区精准施策。返乡人员提前3天向返回地社区(村)登记报备,到达目的地后,第一时间在居住地登记报备。”这里面,分类分区精准施策,就是直指“一刀切”的,也应该被充分领会。

  近些天,针对返乡,有网友吐槽,也有网友点赞。

  一位浙江网友的“分享”就被不少人羡慕。他从北京回去,给老家打电话,表明自己的行程码带星号,疫情防控办表示他带上核酸报告就行,“北京没让你们集中做核酸就说明你在的那片安全,我们相信。”最后还问他,“想家了吧?多久没回来了?想回来就回来吧。”

  这位网友表示自己被老家的这种关怀破防了。是的,有些道理是一样的,政策也是相差仿佛的,但是通过不同的态度、措辞、语气表达出来,意味就大不一样,给人的体验也大不相同,最终也决定着印象的好坏。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疫情,哪个地方不是挂着大大的“欢迎老乡回家”的好客招牌,期待着人们的到来呢?投资也好,消费也罢,哪怕只是走一走、看一看,也是打心底高兴的。

  怎么加了一个“疫情”的前提,一些地方就完全反转了态度,层层设置门槛,蹭蹭拔高嗓门?我觉得每个地方都要认识到,你对老乡现在的态度,可能决定着他们日后返乡发展的意愿。

  春节的脚步愈发近了,也请让老乡们的脚步更加轻盈一些。只要他们的出行是“绿色”的,符合国家和省级层面相关防控要求的,大可以抚平磕磕绊绊的归途,拂去他们忧心忡忡的面色。

  好久不见,与其板着脸,不如互道一声:老乡,过年好啊。

.appendQr_wrap{border:1px solid #E6E6E6;padding:8px;} .appendQr_normal{float:left;} .appendQr_normal img{width:74px;} .appendQr_normal_txt{float:left;font-size:20px;line-height:74px;padding-left:20px;color:#333;}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蒋晓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