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 - 全部 ( ) • 2022-01-23 09:47

围绕中心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于22日上午胜利闭幕。

根据大会提案统计,截至1月20日中午12点,共收到提案1029件。其中,委员个人或联名提案871件,占总数84.65%;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界别和专门委员会(指导组)提案158件,占总数15.35%。提案内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有关经济建设的389件,占总数37.80%;有关政治建设的61件,占总数5.93%;有关文化建设的68件,占总数6.61%;有关社会建设的426件,占总数41.40%;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85件,占总数的8.26%。

这1029件提案中,聚焦“先”和“前”,也落脚“实”和“稳”,细细翻看下,很多提案都基于“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调研。

比如,聚焦“打好王牌落实重大战略任务”“紧抓人才这个第一资源”“软硬实力互动并进”这样的新动能新势能;也聚焦“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布局终端带动”这样的新赛道;关注“五个新城”“乡村振兴”这样的新空间——为上海当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排头兵主动出谋划策。

同时,始终坚持以协商于民、协商为民为价值取向,关注“15分钟生活圈”,关心旧改攻坚,更关注:如何在推动民心民生落实的过程中寻求一座城市最大的发展。

心系大局、情系人民。落实下去、凝聚起来。

这1029件提案所映射出的,正是广大政协委员“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的情怀和担当。

视野宏阔,更抓准“关节点”

数字化转型,这个关键词,经由不同的提案,展现出其丰富的实践路径与内涵。

譬如,有提案建议:探索数字融合的产业生态系统建设,数字化要有效运用于高端装备、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也不能忽略传统制造业、中小型企业,利用数字赋能,全面推动产业升级迭代,成为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有提案则直陈:破除数字壁垒,为市场经济各类主体提供公平、快速、有效的数字要素和服务。由此打造更优营商环境。

还有的,聚焦到了“数字幸福感”,建议将数字底座建到社区“单元格”,推动“数字化邻里中心”建设,丰实“15分钟生活圈”。

既有宏阔视野,也能抓准关节点。这本身也考量着提案的含金量。

譬如,围绕紧抓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有委员建议完善上海人才政策体系,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有委员在联名递交的提案中建议,在市级层面建立人才库,形成一系列可持续的支持政策,并借力大数据来精准地管理、服务人才;民进上海市委则在集体提案中建议,让职业技能教育覆盖面扩大到有社会需求的各领域,探索产教融合,提升培育人才能级。

把提案打造成精品,在履职中打响品牌

落笔千余字,但功夫在事外。

翻看一份份高质量建言,不难发现:在落笔撰写提案之前,委员们往往耗费数月甚至数年做调研。打磨提案的过程,观点渐渐明了,路径渐渐清晰。“事关上海长远发展,也与百姓息息相关,值得反复打磨。”把提案打造为精品,委员们的履职更有了实效。

今年1月初,一份名为《关于营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消费环境,助推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正式提交,前后历经13稿,也凝聚了沈开艳、王俊、黄春华等30位委员的心血。

这份提案的发起可以“溯源”至2019年,伴随着“协商于民”委员工作站的建立,委员们有了更多线上线下履职交集,决定找个“过硬”选题,完成一件高质量的联名提案。

经过多次提案酝酿座谈会,与相关部门深入交流,以及多次明察暗访体验式调研,大家聚焦:凸显上海特色,完善法治环境,加强退免税通道建设,强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不断完善提案内核。

整体来看,此次大会收到提案,选题更加聚焦,调研更加扎实,建议更加具体,质量普遍提高,凝聚着提案者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建言献策的智慧和心血。

从翻阅史料文献,到绕着老城厢反复“考古”,再到挨家挨户谈话访谈,民革上海市委课题组花了近两年时间研究老城厢,最终打磨出《关于上海老城厢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建议》,并作为大会书面发言在此次上海两会上递交。建议建立社区博物馆,也要创建历史文化街区,来守护烟火气和精神故乡。

根据《政协上海市委员会提案工作条例》《政协上海市委员会提案审查工作细则》,经严格审查,立案972件。对已立案的提案,将严格按程序进行分理,及时送交有关部门办理;对需要修改的提案,经与提案者协商沟通,将修改完善后再行审查;对事权不在本市的提案,拟作为在沪全国政协委员提案素材;对建议转为社情民意信息的提案,已转交有关部门研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