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头条 ( ) • 2022-01-24 15:37

今天下午,“环聚科创 智汇未来”——共筑宝山科创生态圈主题活动在环上大科技园1号基地举行。

过去一年,宝山陆续建成了一批新平台、新载体,为抢占新赛道、培育孵化硬科技做好准备。截至目前,环上大科技园已有32家企业落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3个,对接跟踪上海大学待转化项目70个。还有一批聚焦核心技术攻关的重大项目也于今天签约入驻环上大科技园。

紧紧瞄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当前,宝山正持续优化科创生态,加速集结更多创新资源,为“北转型”注入蓬勃动力。

科研成果转化领域的“淘宝”

活动现场,一个名为“科创宝”的线上平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负责人形象地称其为科研成果转化领域的“淘宝”。它的出现,意在以更高效便捷的方式勾连起“实验室”与“生产线”。

现实中,大量创新成果长期“躺”在实验室。究其原因,是科研与市场供给需求匹配存在困难。一边是坐拥成果的高校科研者,另一边是找寻着源头创新者的市场主体,双方只是在茫茫人海中“碰机会”。

科创宝的诞生,就是力求用数字手段解决这一难题。登录平台后,高校科研人员只要运用关键词检索,便可直连上海乃至全国的需求数据库。企业用户注册发布后,平台将通过技术市场、活动资源、人才发展、科技评估、政策匹配等五大模块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借由精准算法,双方都会匹配到合适的技术成果、创新需求、适用政策等,极大地提高信息匹配效率,促进成果对接转化。


新工具在手,宝山还将借此机会培养一批新人才——技术转移经纪人,他们的工作是通过“科创宝”为科研人员、市场主体提供更精准的对接服务。这个行业在国外已有较为成熟的发展,在国内还刚刚起步。有学者认为,当前国内十分需要这些深耕专业领域的技术转移经纪人,他们好比是科技创新领域的“翻译”,说供需双方都听得懂的“大白话”,促成成果转化与交易。

科学家、业界大拿组成“最强智囊团”

科创生态圈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关键载体——大学科技园。当前,宝山“一核一带”的大学科技园集群已初步形成。

如何理解“一核一带”?相关负责人解释说,上大路—文海路—丰翔路形成以环上大科技园为核心的“环上大科技创新核”。沿着逸仙路—同济路,则布局了上海北大科技园、宝山复旦科创中心、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科技园,共同串起“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带”。

活动现场,“一核一带”成员宣布组成宝山科创主阵地大学科技园联盟。未来,依托于高校“朋友圈”,宝山将进一步完善大学科技园孵化体系,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的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和资源汇聚的平台优势,发挥大学科技园联盟的桥梁纽带作用和辐射引领作用,为科技创新生态建设注入新动力。

科技创新还要吸引集聚一批顶尖人才。今天,由科学家、业界大拿组成的宝山科创中心主阵地建设的“最强智囊团”也宣告成立。中科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刘昌胜,中科院院士赵东元、邓子新,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红、悉尼科技大学副校长张成奇等为科创主阵地科学顾问;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总裁谢吉华为创新顾问;上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为艺术顾问。

在创新主体最困难的时候“帮一把”

集群发力的同时,科创成果转化想要取得新成果,还需在体制机制上再创新、再突破。

活动中,宝山宣布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建立战略合作,各方共同瞄准一片长三角科技体制改革的“创新试验田”。未来,宝山将与合作方联合探索实施“团队控股”建设运营专业研究所、功能型平台转制、“拨投结合”实施重大项目、联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等创新制度。

实践中,不少创新主体表示,成果转化中还有不少“断点”,业内常见的说法是:走出实验室的头两三年“最难熬”。一方面,由于不再有课题支持,创新主体缺少了各类高校资源助力;另一方面,由于创新成果尚处于早期,以市场利益为先的社会资本通常也“相不中”。一般情况下,“种子选手”们只能努力撑过这段奋斗期,待步入产业化阶段后“守得云开见月明”。但对政府部门来说,如果能提前介入,在创新主体最困难的时候“帮一把”,或许就能培育出新赛道的“明日之星”。

为此,宝山区积极引导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各类新型研发机构。活动中,4家创新平台获得授牌,其中既有聚焦新药研发的中试放大平台,也有生物医药公共测试平台。这些创新载体将进一步加速集聚资源,助力科创成果转化加速。

栏目主编:唐烨 本文作者:吴越 文字编辑:吴越 题图来源:宝山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