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 最新资讯频道 ( ) • 2022-01-26 19:44

中国科技圈一众大佬中,谁的上市敲钟经验最丰富?

答案并不是两位叱咤风云的马爸爸,而是一脸憨厚、保持低调,却已经收获了四个IPO的刘强东。

近日,继京东健康和京东物流之后,又有一家京东系企业被爆出上市计划——据多家媒体报道,京东科技计划2022年赴港上市,将由美国银行、中信证券和海通国际负责操办具体事宜,拟募资10-20亿美元。

众所周知,在刘强东的商业王国里,素有“三驾马车”一说:京东零售、京东物流和京东数科,分别立足零售电商、快递物流和金融科技三大领域,多年来一直是引领京东业绩增长的引擎。

过去几年,京东物流、京东健康相继IPO,由京东数科改头换脸而来的京东科技,成为“三驾马车”中唯一没有分拆上市的子集团。从这个角度讲,京东想尽快推动IPO计划,完全不让人意外。

但在经历冲刺科创板IPO受阻、业务模式大调整、核心高管出走等一系列冲击之后,我们不禁要问:京东科技真的找到自己要走的路了吗?

折戟科创板这半年:去金融化是京东科技首要任务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京东科技第一次和上市联系在一起了。

2020年9月,京东数字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京东科技的前身京东数科,正式向上交所提交IPO申请,拟登陆科创板。彼时,京东数科已成立七年,经营模式经过从数字金融到金融科技,再到数字科技的转变,在业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地位,上市顺理成章。

但这个估值高达2000亿的超级独角兽,未能成功拿下二级市场的入场券。去年3月份,京东数科宣布撤回IPO申请,上交所也决定终止审核流程。

值得一提的是,京东数科撤回IPO申请只是去年年初科技企业终止上市潮的其中一个缩影。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翻查的数据显示,截止3月31日,共有32家企业宣布撤回科创板IPO申请。除了京东数科之外,还有折叠屏巨头柔宇科技、“AI四小龙”之一的依图科技等明星独角兽。

科技型企业大规模终止IPO,原因无非两个:一是IPO审查从严,证监会有意加强市场监管,对申请上市企业的财务数据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受市场大环境、相关政策影响,相关企业管理层动荡、业务变动过大,不得不重新调整上市计划。

对于京东数科来说,后一个因素,明显影响更大。

根据京东数科当时递交的招股书,其主要营收来源中,金融科技相关业务所占比例极高。数据显示,报告期内京东数科一共服务超过600家银行、保险、基金、信托、证券机构。从营收占比看,这600多家金融机构带来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收入占总营收比例高达41.48%,是京东数科第二大营收来源。

虽然商户和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为京东数科贡献了52.37%的营收,是最重要的现金牛,但这是建立在100多万家小微商户、20多万家中小企业和超700家大型商业中心的庞大客户群基础上的。换句话说,要论单个客户创收价值,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才是京东数科最重要的金主爸爸。

然而,过去两年科技金融行业的大地震,相信大家都不会忘记。先是官媒下场狠批互联网金融机构鼓励超前消费的行为,再到蚂蚁集团上市计划被叫停,京东金融也因为争议性广告被媒体和网友口诛笔伐……这一系列负面事件,都深刻改变了京东数科的命运。

(图片来自京东数科招股书)

有鉴于此,过去一年京东数科通过各种手段,致力于降低自己身上的金融属性:从改名到高管大洗牌,再到业务模式调整,京东可以说是用尽了十八般功夫。

早在1月31日,京东集团宣布将京东数科和京东云与AI事业部进行整合,组成全新的京东科技子集团,正式取代京东数科成为京东对外输出技术服务的核心平台。

客观来说,京东数科撤回科创板IPO的最直接原因,正是这一次改名及业务重组。但站在京东的立场看,改名只是开始,撤回IPO申请也是意料之外——在当时的舆论、政策环境下,京东数科的上市之路注定不会平坦,还不如来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为日后发展铺路。

虽然京东数科早在2018年就宣称将金融科技战略升级为数字科技战略,但在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看来,直到去年1月份这一次改名、并入京东云及AI业务,京东科技才算真正走上产业数字化改革之路。

在改名、撤回IPO之后的几个月里,京东科技也开始了一轮大规模人员调整,进一步淡化自身的金融色彩:

原京东数科CEO陈生强退居二线,时任京东集团首席合规官李娅云代掌帅印;被誉为“白条之父”的京东科技金融机构负责人许凌也转岗至集团CSO业务部,担任战略规划部负责人,原京东金融科技群二级部门企业金融业务部负责人李波接替了许凌的职务。

据悉,李波具备传统银行系统超20年的工作经验,对于行业法规、监管制度有深刻了解。总而言之,京东科技的一系列工作都在向合规化方向靠拢,尽可能降低科技金融业务可能给自己带来的风险。

(图片来自UNsplash)

经过这一年的调整之后,京东科技的金融含量大大降低,的确为重新上市扫清了障碍。但是从自身发展角度上讲,业绩承压、成本高企、转型阵痛尚未过去,现在真的是上市的好时机吗?

我们不禁要打个问号。

成本高企、业绩不稳,京东科技靠什么打动资本?

对于上市传闻,京东科技官方回应是“不予置评”。但根据证监会官网上的公告,京东科技已在1月21日递交了《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份审批》申请,目前已经进入资料接收流程。

在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看来,不予置评的官方回应,或许意味着京东科技想对上市相关事宜保持低调、谨慎。有折戟科创板的前车之鉴,保持低调对京东科技来说不是坏事。

毕竟虽然已通过改头换面、降低金融业务含量规避监管风险,京东科技在盈利模式、成本控制上,还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想征服资本市场并不是那么容易。

一方面,京东科技的运营、研发成本高企,给营收带来了很大压力。

根据京东发布的财报数据,自从2017年提出向技术化转型的策略以来,过去4年多的时间里京东体系已经累计投入了近750亿资金用于技术研发,物流和数字科技是主要的烧钱大户。此外,并入京东科技的云计算和AI业务,也都处于爬坡阶段,同样需要持续烧钱搞研发。对比此前提交给上交所的京东数科招股书,其2019年最新营收略超180亿,在庞大的研发投入面前盈利压力不容忽视。

(图片来自UNsplash)

好在,巨额研发投入背后,我们还是能看到京东在数字技术上的进步。在去年11月召开的京东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上,京东就对外公布了近百项最新数字化、云技术成果,其中不乏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传感技术等AI、云计算领域的高端技术。

但另一方面,有了好技术,怎么转化为收益——即提高京东科技的商业化水平、扩充金融机构之外的新客源,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

在京东数科时代,根据官方数据,截止2020年上半年白条、金条相关的金融科技业务收入占京东全部科技服务收入的42.89%,较上一财年同期的37.74%进一步提高。虽然京东科技此后没有公布新的营收数据,但在实施降低金融业务比例、弱化金融科技属性等一系列操作之后,其收入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

至于被并入其中的京东云和AI业务,也难以掩盖所有问题。根据Wind统计的数据,在剥离京东集团、并入京东科技时,京东云和AI业务总估值仅约为24亿美元,这一体量不及京东数科上市前估值的10%,差距相当明显。

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认为,京东科技在“后金融时代”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发展和良性增长,就必须走出舒适圈、挖掘新增量,特别是打好云服务和AI这两张牌。

刘强东早在2018年将京东数科定位从金融科技调整为数字科技的时候就说过,京东要成为一家以技术供应链服务公司:

“我们不是一家电商公司,而是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

事实上,云服务和AI产业都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但竞争也很激烈。根据国际数据机构IDC发布的报告,截止去年上半年,中国IaaS和PaaS公有云市场规模合计为95.46亿美元,同比增长48.6%。在头部云服务商中,阿里云腾讯云分别占据37.9%和11.2%的市场份额,稳居前两名。

在阿里和腾讯身后,华为云、天翼云坐席虽常有变化,但基本也都稳居前列。加上正在发力的百度云,以及在去年高调宣布进军云计算市场的字节跳动,云服务赛道是变得越来越拥挤了。

要抢做中国的第五朵云,京东还有机会吗?

(图片来自IDC)

避阿里风头,京东科技需要另辟蹊径

根据Gartner在去年4月份发布的全球云计算IaaS市场追踪数据,截止2020年京东云市占率排名中国第五,赶超亚马逊。要论增速的话,京东云在前十名的云服务厂商中位列前三,展现了不俗的发展速度。

但在头部云服务厂商——尤其是宿敌阿里的压倒性优势面前,这个表现还远远不够。

正如前文所说,阿里云在国内基础云/公有云市场的先发优势几乎无可撼动,市占率也遥遥领先。京东也好,踌躇满志的字节跳动、百度也罢,这些后来者都很难撬动阿里的统治地位。在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看来,京东科技要想弯道超车,必须避阿里锋芒,找准发力点:比如促进云计算与AI的结合、协同发展,以及发挥京东在实体经济上的优势。

一方面,京东科技有为京东自营零售、物流体系服务的经验,具备差异化、场景化优势。以数字技术服务实体经济是京东、阿里、腾讯等各个云服务巨头共同的努力目标,一直强调自身实体经济成色的京东自然不可能甘于人后。

比如AI、云计算对实体零售业的改造,就为京东自己带来了不少惊喜。在去年的618期间,AI技术为支撑的C2M反向定制体系帮助京东实现了1000个新品类交易额同比增长100%的目标,还有100个新品类销售额实现破亿。但在未来,京东科技需要和京东进一步“解绑”,开拓更多外部客户。

和立足公有云的阿里不同,京东云对自营零售体系的辅助效果肉眼可见,具备为其他零售客户提供针对性服务的基础。其他诸如智慧物流、基建、仓储等领域的场景化服务,同样是京东科技不容忽视的机会。正如京东科技京东云事业群总裁高礼强所言:

“京东是采销模式,这就意味着京东与品牌商、制造企业之间有很强的连接关系,能够掌握第一手产业经验。”

而这些经验和针对性服务,正是企业客户所需的。

(图片来自Pixabay)

另一方面,主打云技术+AI的智能云产业,在过去几年取得了长足发展——将AI和京东云业务一起并入京东科技,正好体现了京东对这个市场野心,以及促进这两大前沿技术融合的决心。

在去年7月份召开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京东就向外界展示了其最新研发的AI技术全栈产品及数字化解决方案,这是京东在云计算和AI技术协同发展上的最新尝试。同样在这次大会上亮相的京东智造云项目,则肩负着京东科技在AI+云计算领域进行商业化探索的重任。

根据京东官方的说法,京东智造云已经在长三角地区实现商业化落地,起到了帮助企业实现智能生产、柔性生产、压缩成本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京东云起步较晚、市占率也无法和阿里、腾讯相比,但算力基础一点都不差。数据显示,京东云目前拥有超200万个Docker容器,是全球规模最大的Docker集群之一,可以保证超强的算力运行。优秀的算力,是支撑京东科技进行云技术和AI技术融合研发的基础。

(图片来自京东科技官网)

当然,京东科技在云和AI的融合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其服务范围也有更大的延伸空间——尤其是在城市基建、政务平台服务方面。

根据官方数据,京东目前服务的城市公共服务机构数量为40+家,规模并不算大。去年年底成功登陆港交所之后股价持续大涨的商汤科技,就靠着和公共服务机构、地方政府合作的智慧城市业务撑起近50%的营收,展现了该市场的庞大潜力。

京东和商汤科技在业务模式、服务范围上固然有很大差异,但它们的追求是相似的:打造现代城市的“智慧大脑”,通过云计算和AI等科技手段促进城市管理体系的数字化升级。以商汤科技等AI巨头为蓝本,京东科技在相关数字基建领域,还能找到很多新增量。

写在最后

1月24日,京东科技和芜湖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为后者打造本地数智化管理平台,以及促进芜湖市智能家电/家居产业的发展。在当天举行的安徽国际国际家用电器暨消费电子博览会上,芜湖市经信局局长瞿辉谈到了京东科技给芜湖家电产业带来的帮助:

“安徽已经将智能家电产业列为全省‘十四五’阶段重点发展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我们希望能借助京东集团深厚的技术积淀,合理推动当地智能家电/家居产业迈上发展新台阶。”

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在此前的“复盘2021”系列中曾说过,在线上流量枯竭、反垄断政策趋紧等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科技、互联网企业的未来必然要回归到“科技为王”时代。

从这一系列合作中可以看到,京东科技一直在致力于开拓新战线、寻找新的增长空间。和政府机构携手,加大在数字产业的布局,也会是其日后的重要发展方向。而作为京东这个庞大商业帝国在科技领域的排头兵,京东科技的发展前景,自然值得我们期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作者:Hernanderz,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