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 - 好新闻,无止境 ( ) • 2022-01-26 20:51

2018年冬天,车辆行驶过坑坑洼洼的盘山公路,路边是未修建完成的高山滑雪赛道。今年1月,当陶亦为再次驱车行驶在这段盘山公路上时,高挑的造雪枪正喷洒着人造雪。白亮的高山滑雪赛道上,压雪车沿着陡峭的山坡来回行驶,压实雪面。打开车窗,偶尔会有山地间的气流裹着雪粒扑在人脸上。

 

北京冬奥延庆赛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场馆现场预报员、中央气象台副首席预报员陶亦为此行的目的地为冬奥延庆赛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过去四年,每年冬天他都会来延庆驻训,为冬奥延庆赛区的精细化天气预报做准备,这条盘山公路是驻训期间预报员们每天的必经之路。“现在路好多了。2018、2019年时,我们开车只能到西大庄科村。有几个很陡的坡,下雪天车打滑就开不上去了,只能把车停到路边,一点点爬上去。”陶亦为说。


陶亦为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指挥室(右下角)。受访者供图

 

预报寒潮、暴雪、赛道结霜,预报员为赛事避开天气风险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即将到来,届时延庆区小海坨山脚下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将作为雪车、钢架雪车、雪橇三个项目的比赛场地。

 

和夏季奥运会不同,冬季运动项目多在室外举行,恶劣天气会干扰赛事组织。雪车雪橇运动起源于高纬度地区,其比赛赛道对气候条件非常敏感。暴风雪、大风等天气曾导致萨拉热窝(1984年 )、卡尔加里( 1988年 )、阿尔贝维尔(1992年 )等届冬奥会的雪车雪橇项目推迟或取消。因此,天气风险是冬奥会能否成功举办的重大挑战之一 。

 

延庆赛区的雪车雪橇赛道“雪游龙”,全长1975米,垂直落差121米,整条赛道的温度、风速、湿度、降雪等气象要素,是预报员们重点关注的信息。“尤其像雪车雪橇这种项目,其速度比较快,计分精度达到千分之一秒,所以这种运动对气象条件的要求比较高。湿度比较大的情况下,有可能会造成赛道结霜,影响比赛成绩。”陶亦为介绍。

 

气象因素不只影响比赛成绩本身,对赛事组织也有影响。陶亦为说,由于海坨山山势陡峭,上山道路的坡度较大,雪车雪橇等比赛装备向山顶运输过程中,一旦遇上雨雪天气道路结冰等情况极易发生危险,从而导致赛事不能顺利进行。“所有的比赛装备都要通过车辆运送到出发点,然后再滑下来。如果降雪导致道路结冰,比赛装备就运不上去了,所以赛事组织方面对气象的要求也比较高。”

 

陶亦为介绍,延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场馆运行团队每天早晚例会都会邀请气象服务人员汇报当日天气形势,而场馆相关领导及各领域负责人也会根据天气预报信息,对运行保障、团队训练等相关事宜进行相应部署。

 

比赛时,各国运动员和领队每天都可以通过冬奥通APP、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气象服务网站接收到最新的英文气象预报信息,在寒潮、暴雪、沙尘等高影响天气来临前,预报员们也会发布重点天气提示。

 

爬山检验预报精准度,从零积累山地预报经验

 

雪车、雪橇作为时速最快、危险系数最高的冬季项目之一,外部天气环境及内部气象要素,都是运动员及赛事组织者所密切关注的。

 

为做好现场预报服务,陶亦为和其他预报员们每天早出晚归,场馆、宿舍两点一线。“冬奥会期间,冬奥延庆气象服务分中心针对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会逐小时滚动发布未来24小时的预报,未来24至72小时逐3小时预报,未来4至10天逐12小时预报,发布预报的频次和密度都是很高的。”陶亦为说。

 

在高频次的预报强度下,保持预报精准度更为重要,预报员需要事无巨细地盯着影响天气的方方面面。加入冬奥气象服务团队之前,陶亦为在中央气象台负责全国范围的气象预报。将范围聚焦到山上一条落差百米的赛道上,如此精细的预报,是他之前没有遇到过的。

 

“2018年年底至2019年年初,我第一次来延庆驻训,开始接触延庆赛区的预报,当时觉得挺难的。从面上预报到精细的单点预报,要考虑的东西很不一样,用的预报产品也不一样。为了尽快提高预报水平,我私下也会做一些练习。”通过四年的磨练,分析地形实况、翻阅国外文献,陶亦为不断积累山地气象知识。

 

“当地的山地气象规律是需要慢慢找出来的,做预报也越来越有经验了。”陶亦为说,在团队里,他主要负责研究在海坨山的复杂地形下,冬季不同的降水天气类型。“通过寻找不同的规律,总结了4种天气分型下的降水特征和规律,对赛区这种复杂地形下的降水预报,还是挺有帮助的。”

 

他回忆,刚来海坨山时,他和其他预报员们专门挑寒潮、大风、降雪等“坏天气”爬山,实地观测、分析地形对天气的影响。

 

有时,前一天预报了第二天的雨雪天气,那么第二天就要上山,检验雨雪是否在预报的时间降落在了预报的位置。预报员们常说,“天气是最容易打脸的,昨天的预报准不准,今天上山看看就知道了。”如果实况与之前的预报结论产生偏差,预报员们就要抓紧复盘分析,找出预报不准确的原因,不断提高预报准确度。

 

这一处为什么总是刮北风?为什么风向总是乱?陶亦为介绍,延庆赛区位于复杂的山地地形中,山上的一块石头都会改变气象站测出的风向,这些问题除了依靠气象科技产品来分析,还需要预报员上山实地观测,才能做到对山间气象要素了然于胸,把握好每一个气象要素演变的轨迹。

 

■ 对话:用好天气预报,能提高运动员的成绩

 

新京报:冬奥气象预报和普通的天气预报有什么不同?

 

陶亦为:冬奥预报跟我之前的工作差别还是很大的。从范围上看,我们之前主要是面向全国,做大范围的预报,比如预报华北地区的降水,现在要针对一条赛道做单点的预报。

 

从时间频次上看,我们过去做的预报,一天出两次或者三次预报结果。冬奥赛时,需要一个小时更新一次预报,每个小时的温度、湿度、风,都要给一个非常精细化的数值。我们1月22日已经进了赛区闭环,在冬奥期间每天24小时逐小时滚动提供未来1-10天的预报。

 

新京报:为什么预报员要爬山看天气?

 

陶亦为:我们要详细了解气象站所在的位置。因为我们做预报时,需要以气象站为指标,参照它的温度、风速等气象要素数据,所以一定要到实地去看气象站,才能知道它处在什么样的地形中。

 

虽然有天气模式预报产品,但产品不是百分百准确的,还是会和实际有一些差距。作为一名预报员,如果要使用这些产品,就一定要知道其优势、劣势在哪儿,所以一定要到实地去测量、比对。

 

新京报:为了做好冬奥会气象服务,预报员都是提前几年在赛区当地驻训预报天气。冬奥会临近,你是什么心情?

 

陶亦为:其实我还挺期待冬奥会的,毕竟准备这么多年了,很想用自己所研究的成果为冬奥会贡献力量。

 

我在做预报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气象对于冬奥的重要性。其实不光是场馆的组织方需要看天气预报来安排一天的工作,运动员的领队也要根据预报来安排运动员的装备。比如张家口赛区的越野滑雪,运动员的雪板要在不同的温度下打不同的蜡,根据当天的预报,运动员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打适合-20℃的蜡或者-10℃的蜡。所以用好天气预报,也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成绩。

 

我记得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办好北京冬奥会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确保把北京冬奥会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 我也想在这6个字的目标中,贡献出属于整个气象系统的力量。

 

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