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 - 好新闻,无止境 ( ) • 2022-01-26 21:06

1月26日,《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第二季节目顺利杀青,在最后两期节目中,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与演员周韵、肖央、牛骏峰,歌手王俊凯走进北京城,探访北京中轴线。

 

大雪初晴的故宫,处于北京中轴线核心地带上。图/IC photo


“我们分两组拍摄,一组从南边永定门往北走,另一组从钟鼓楼往南走,最后汇集到天安门广场。今天早晨我们节目拍摄完成,就是在天安门广场等待升旗,和全国各地来的民众一起看了激动人心的升旗仪式。”单霁翔告诉新京报记者,《万里走单骑》节目播出后,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欢迎。

 

他表示,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播也在适应年轻人接收信息的变化和需求,如推出《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等节目,就是希望能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讲好文物、遗产故事。

 

《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节目,是由中国文物学会指导发起的中国首档世界遗产探访体验类文化节目。

 

随着“北京中轴线特辑”的杀青,《万里走单骑》第二季外景录制工作基本完成,将陆续进入紧张的后期制作阶段。

 

《万里走单骑》第二季走过河南、江西、重庆、北京、福建、四川、江苏七个省份,录制了殷墟、丝绸之路、景德镇、大足石刻、周口店、武夷山、泉州、古蜀文明、庐山、大运河、北京中轴线、明清故宫等十二处遗产地,其中既有1987年中国最早成为世界遗产的项目,也有2021年最新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还有名列《世界遗产预备清单》正在争取成为世界遗产的项目。

 

节目除聚焦古人类遗址、考古遗存、石刻造像、古建筑之外,还涉及系列遗产和线性遗产,包括了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复合遗产和文化景观遗产。单霁翔带领“万里少年团”探访各个遗产地的遗产要素,与遗产地的研究者、保护者交流,体验甲骨拼对、三维扫描、瓷器制作、造像雕刻、考古发掘、非遗制作等项目,通过无人机拍摄、森林音乐会、大型多米诺骨牌等多种不同活动形式,向世界遗产所承载的人类思想和精神致敬。

 

对话单霁翔:北京中轴线是一处活态遗产


新京报记者对话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北京中轴线”还处在申遗过程中,《万里走单骑》节目为什么选择“北京中轴线”作为收官拍摄地?

 

单霁翔:我们第二季节目走了七个省份,跨越了很大的地域。最后这两期来到北京。现在中轴线正在全力申报世界遗产,整个北京中轴线长达7.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一条中轴线。所以我们分成两集来拍摄,也是助力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按照惯例我们分组拍摄,一组从南边的永定门往北走,另一组从钟鼓楼往南走,最后汇集到天安门广场。今天早晨6点,我们在天安门广场和全国各地来的民众一起观看了激动人心的升旗仪式,随后又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将此作为本季节目拍摄的收官地。

 

从鼓楼上眺望北京中轴线,蔚为壮观。图/IC photo


新京报:“北京中轴线”有什么重要的价值要告诉观众?作为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你在“北京中轴线”文化价值挖掘和区域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何构想?

 

单霁翔:北京中轴线是一个不断发展、丰富的过程。从最初元代大都城的选址,就确定了北京中轴线的位置。这也是一条古老的轴线。康熙48年,也就是1709年的时候,当时清政府就确定这条轴线是经度为零的本初中轴线。本初中轴线的概念,在当时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很先进的理念,比英国格林威治确定本初子午线早了175年。

 

北京中轴线是老北京的核心,展示了元明清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城市规划。它的位置和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中为尊”——皇城居于天下之中,宫城居于皇城之中,宫殿居于宫城之中,宫城的中轴线是一条清晰的南北轴线,包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包括我们今天去看的国旗,这个“中轴”概念我们一直在强化、坚持。这样一个有序、和谐的发展,带来了“和”字,如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更加突出我们天地之中、天人合一、和谐世界的理念。我们今天主张的和谐社会理念,其实是中国自古以来建设美好国家、美好世界的哲学理念,也在指导着我们今天的城市生活和城市建设。

 

中轴线不是一个凝固的东西,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在不断地变化。随着我们城市的建设、人们生活的改善,中轴线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使得即使在今天仍然壮美。所以我们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轴线上所体现出的思想和呈现的布局,以及今天生活在中轴线上的人们仍然能够感受到的中轴线魅力,向世界讲述出来。

 

在我们的节目里,大家行走在中轴线上,可以看到中轴线上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景观。从永定门到天桥的生态景观、天桥到前门的经济景观、正阳门到故宫午门的政治景观、故宫午门到景山后门的文化景观、景山到鼓楼的社会景观中,来切身体会中轴线的“五位一体”城市文化风貌。

 

1月26日,北京,市民在钟鼓楼广场上挥舞“健身龙”锻炼身体。图/IC photo


新京报:你认为,与世界其他城市相比,北京中轴线有哪些特色?在中轴线申遗过程中,东城区的文化遗产有哪些独特性?

 

单霁翔:世界上很多城市都有轴线,包括古代的和近代的,比如法国巴黎有很多条轴线,以广场为中心的轴线,以凯旋门为中心的轴线,以教堂为中心的轴线;巴西利亚、堪培拉等城市也有轴线。相对来说,北京中轴线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轴线,它不是一条线,也不是一条大街,而是由建筑群、城市广场、城市空间内容组成的,有着丰富内容的轴线。今天,中轴线两侧也有相当大面积的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这条中轴线仍然在今天统领着北京城市天际线和城市景观建设,这在世界城市中是独一无二的。

 

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轮廓已经清晰起来,到现在一共有19项申报,这其中,绝大多数是在东城区范围内,包括永定门、钟鼓楼,还有故宫建筑群,所以东城区所承担的中轴线保护和文化传承任务也相当重。

 

新京报:我们知道,故宫、天坛和大运河已经是世界遗产了,为什么还要在北京中轴线项目上申遗?

 

单霁翔:1987年故宫成为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到上个世纪末,天坛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2014年,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一条轴线在城市中心,且有三处世界遗产,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但同时,它们又是中轴线不可分割的部分,尤其故宫占据了中轴线很长的范围。而且这些文化遗产本就属于不同类型,代表了不同的遗产价值。故宫和天坛都属于古建筑群,大运河和中轴线属于线性遗产。中轴线也不仅仅是过去的物质文化遗存,还是中国传统都城规划观念的生动体现和不断延续,一直影响到今天的城市建设和发展。用遗产保护界的话说,这是一处活态遗产。

 

新京报:近几年我们也看到文化类的节目“出圈”,在世界遗产的传播与传承方面,如何让年轻人接受和喜爱文化类节目?


处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前门大街,夜晚灯火通明。图/IC photo

 

单霁翔:现在年轻人变化很快,已经不是过去二十年算一代人的概念,而是几年就算一代人了。尤其是这几年,我们在做文化传播时,感觉到年轻人在接收信息方面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他们接收信息的工具在变化,二是碎片化的时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无论是在地铁上、睡觉前都可以用手机来接收信息,因为我们的文化传播就是要适应这种变化和需求。所以故宫也尝试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方面进行推广和应用,比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节目,还有《上新了故宫》等,在制作过程中,我们也反复听取年轻人的反馈,让节目不断地适应年轻人的知识需求,并进行调整完善,结果就赢得了很好的收视率。特别是《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是一个节奏很慢的节目,居然吸引到很多年轻粉丝,并且影响了很多人的就业选择。所以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尝试、探索的决心,到底做什么样的节目能够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年轻人更加亲近,让他们能够理解,而且有所感触。《万里走单骑》节目,也是想从更广阔的区域,把中国文化遗产中最精华的部分,以每星期一集这样的节奏传播出去,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们的团队叫“万里少年团”,包括了70后、80后、90后等不同年龄段的参与者,我们希望用他们的亲身参与、体验和感受,来吸引更多的同龄人和他们对话,和文化遗产对话。

 

这些探索也包括推出一些文化创意产品,比如故宫就在推出文创产品的过程中,不断得到社会正向反馈,使文创产品能够走进千家万户,走进年轻人的生活。这些都是我们在不断接触年轻人的尝试,探析他们对传统文化哪些方面更加关注,随后我们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创作实践。应该说,我们仍在努力,而且任重道远、永无止境。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陈静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