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榜 ( ) • 2022-01-27 00:28
想象中的回答

学科交叉领域是误译的重灾区。

下面是一个专业书籍最好去看外文原版的例子。一本有机化学书的习题里出现这么一句“电子是场射管”,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完全无法理解。电子是一种管?

多年后看了英文原版教材,才知道原文是electrons are fermions,即“电子是费米子”,而场射管是 femitrons

我之前认识一个其他院的学弟,开学半年后换了一套苹果,iPhon、iPad、iWatch,我感叹“真有钱啊!”的时候他告诉我他帮导师译国外专著,一章按字数给1~3 k,他半年“译”完了两本……

所以可以想象一位有机专业的同学做翻译任务时遇到了物理专业中的词汇 fermions,用搜索网站一搜——“费米子?”他可能不知道是什么,找了很久才找到一个更像物理术语的词汇“场射管”femitrons。说不定他还以为是作者写错了,因为这书的译者们经常把not“漏译”,导致意思完全改变,还有各种不可思议的由于乱改原文正负号导致的错误。


数学书上突然出现一个化学专业的名词,译者肯定也很懵。之前有人问我“超越二茂铁”是什么?他说他在一本介绍群论的书上看到的,如下图:

我想了一下,二茂铁的两个五元环因为转动能垒低,并不一定是重叠的,所以原作者想说的应该是eclipsed ferrocene,重叠式的二茂铁,也就是说上面这个结构的俯视图中两个五元环是重叠的。(交叉式=Staggered)

我找到了上面这书的原版 Visual Group Theory,by Nathan C. Carter,果然是eclipsed ferrocene。

eclipsed:v.遮住…的光;使失色;使相形见绌;使丧失重要性。

x歌翻译里eclipsed ferrocene 是“黯淡的二茂铁”,x度翻译里是“日蚀二茂铁”,其实意思很接近了,日蚀、黯淡和“重叠式”仔细想想也有关联,“日蚀”就是“重叠”。

我搜了搜eclipsed 的例句,表示“使失色;使相形见绌”时有一个意译是“超越”,超越二茂铁可能就是这么来的。

不过译者要是看到 Adjective Eclipsed Form(形容词重叠式),说不定就能译对了。


科技史相关的书里也有类似的问题,译者不一定会考证一些细节。比如下面这一段介绍的是“另类神父”普里斯特利的,他支持法国大革命,还支持美国独立战争,最后在法国大革命两周年纪念日(1791年7月14日)的时候,房子被烧毁,之后在伯明翰的治安官精心谋划下,他遭到当地居民的联合抵制,不买任何东西给他们家,为此1794年,实在生存不下去的一家人只能做黑船去美国,儿子和妻子在过程中去世……

这段的问题在“受到了物理学家富兰克林的接见”,因为在1794年不可能遇到那位物理学家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

国内的这种传记大概率是翻译的,我找了《普里斯特利传》和上面这段可能的原文[1],普里斯特利刚到费城时确实遇到了一个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 Bache(1769–1798),他是那位知名物理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孙子,Bache是一名记者、印刷商和出版商,普里斯特利到费城的这段往事现在的记录都来自Bache 写的报道。译者看到Benjamin Franklin 以为是他的爷爷,错误地加了“物理学家”四个字。

=================0312偷偷更新一下==================

有一些作者喜欢玩梗,在作品中突然插入一些有的没的科学知识,虽然有时候更像是理科生的傲慢,但这种风格还是觉得挺有趣的,比如王小波的《红拂夜奔》,当然这种东西翻译难度也大。

而且也容易翻车,比如有一本书叫《阿加莎的毒药》。

阿加莎的毒药 (豆瓣)

这本书化学知识非常多,从无机到有机,从元素分析到色谱都有,而中文版译者很似乎不适应这种风格,比如书中把百万分之一译成了万分之一……

另一个错误是“普鲁士蓝——氰铁酸铁”,一开始我认为是译者的问题,因为普鲁士蓝Prussian blue (ferric ferrocyanide)按译者化学名称直译的风格应该是“氰铁酸铁”。后来发现我错怪译者了,原文是ferric ferricyanide,原作者可能不小心拼写错了。英语词根词缀的命名方式这种问题真的很容易出现,系统命名果然必要。(译者“直译风格”再说个例子——甲基氰methyl cyanide,不能说错,但是一般中文不会这么说)

ferric ferricyanide也有,煅烧普鲁士蓝会得到一种染料普鲁士棕 Prussian brown[2],主要成分曾经被认为是ferric ferricyanide,其实就是氰化铁了。

想讲这本书不是因为上面这些小错误,而是这书的另一个整体性的问题。这书在其他平台上被不少人质疑有“引用不当”、“前后矛盾”的地方,比如下面这个砒霜吃了到底变亮变暗的质疑。

这其实是不太恰当的翻译导致的。原文是“peaches and cream”,形容人时大多指其“皮肤好,就像多汁的桃子和甜美的奶油”,汉语的意译是“白里透红”+“光洁”,然而译者只译出了“洁白”,对照上文的cleaner skin,应该能猜出这里的俚语“peaches and cream”强调的是“红润有光泽”;另外,原作者描述得也不清楚,慢性砷中毒的皮肤色素沉积主要发生在腹背部,而“皮肤更洁白”指的是脸。

所以上面这个论据“引用不当”是作者表述简洁,加上译者不了解相关内容(也没去查资料)导致的。作者“简洁”的风格可能是因为这书有些小圈子自娱自乐的性质,因为这书明显是写给“侦探小说爱好者”的,没看过阿加莎小说的人恐怕也不会去读这本书。这使得作者写书时设定的读者是对砷中毒症状有一定认识的,因此很多细节性的东西就略去了。(三价砷会破坏毛细血管,使人看起来“面色红润”,关于砷的细节,之前写过:毒物科普:砒霜和砷

要我说这种半专业的书找些爱好者来翻译,再加一点译注可能会更好。


再讲个例子,东立出版社藤崎龙《封神演义》,这本漫画的译者应该不会想到翻译个漫画还要遇到用到物理知识。

这图印象太深了,我也没想到看个漫画会有这种内容。其中“质量数是三个氢的放射性同位体元素”这种说法总感觉不对劲,一开始还以为对岸的说法就是这样,因为对岸很多物理、化学词汇比较“古早”,这种奇怪的表示也有可能。

比如:元素——由單一原子組成的純物質,無法以普通的“化學方法”再分離成更簡單的物質。因此他们的一些书上把H₂,O₂也列元素。之前讲1952年高考题时讲过,大陆早期元素也是这个定义,“单质”的说法是后面才有的。

但后来在视频网站看了他们的一些讲座,才发现大概率是译者不懂……

日文版如下,正常直译应该是“质量数是3个的、氢的放射性同位素”。

也可能是上面这个有点“暧昧”的表述导致了翻译不太恰当,现在wiki的说法如下:

三重水素は、質量数が3である水素の同位体、すなわち陽子1つと中性子2つから構成される核種であり、半減期12.32年で Heへとβ崩壊する放射性同位体である。[3]

20211205更新

I.Ph.O=International Physics Olympiad,我一开始以为是出版社把封面弄混了,然后发现物理的封面是对的,可能是当时的编辑不懂英语。没有改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