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闻_新华网 ( ) • 2022-01-27 09:21

  新华社南宁1月27日电(记者徐海涛、陈一帆)冬日下午,刘送国像往常一样,背上水、一些食物和生活用品,前往1091界碑封控点进行交接班。这个卡点位于广西凭祥市友谊镇浦寨社区的一座高山上,刘送国需要徒步前往,然后在卡点值守到凌晨。

  作为中越边境最大的口岸城市,凭祥是疫情防控“外防输入”的重要阵地。疫情发生以来,当地组织人员在边境一线开展常态化值守。1091界碑封控点地理位置险要,位于悬崖上方拗口处,又被称为“悬崖卡点”,刘送国等6名值守人员已在这里坚守了百余个日夜。

前往“悬崖卡点”的路崎岖难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山路崎岖,值守人员通常手拄木棍,越过陡崖峭壁,最快也要三四十分钟才能到达卡点。为方便攀爬,他们在险要之处放置了用几根木头简单拼接而成的木梯,高度有四五米;有的地方还放置了绳子。在难走的路段,他们靠人力挖凿了阶梯。

  “普通人爬上山要近两个小时,我们习惯了,就能快些。”刘送国说,遇到恶劣的天气,他们手脚并用也需要一个多小时;而且路上泥泞湿滑,十分危险。

  来自湖南衡阳的刘送国,本是浦寨一名做服装出口生意的客商。因为疫情,生意受到影响,恰好浦寨社区需要人员驻守卡点,他便报名参加。“来到凭祥20多年,家也在这里,响应疫情号召是我们应该做的。”他说。

值守人员在山上的生活条件比较简陋。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1091界碑封控点,六名值守人员将木头拼凑在一起,搭成了一个底下镂空、上方放物资的大棚,大棚四周还留了几个“窗户”用于通风。几根木棍拼凑起来的架子上放着花生油等厨房调料,旁边堆着十几个大大小小的矿泉水瓶,这些就是他们的日常所需。

  “现成的帐篷太重,根本没法背上山。我们只能就地取材搭建了一个‘家’。”刘送国说,山上物资匮乏,尤其是水资源,他们每天都要背着20多斤的物资上山。一人10升的水,不仅用来洗菜、做饭,还用来刷牙、洗脸等。

  无论白天还是黑夜,6名值守人员分成三班,两人一组每隔一两个小时沿着边境线巡逻。形势严峻时,他们还需要在一些要塞之处蹲守。白天巡逻的同时,他们还得收集柴火,因为到了夜里,必须一直生火。

  “夏天炎热,生火能驱赶蚊虫。冬天晚上温度低,要生火取暖。”刘送国说,这是他们几个人总结出来的生活小经验。

前往“悬崖卡点”有时还要攀爬梯子。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为保障值守人员的人身安全和生活所需,当地党委政府还给他们配备了通电设备、防暴器材、医疗用品,以及棉被、军大衣等御寒物资。

  和刘送国一样,今年59岁的杨金华原来也是一名客商。疫情发生以来,他主动报名,成为当地疫情防控值守队伍里的一员。在他的记忆中,最艰难莫过于去年9月、10月刮台风的时候。

  “天天都是大风大雨的天气,从山下爬上来,冷不丁地还有枯枝掉下来,直接砸在人的脑袋上;往往达到终点时,满身都是泥巴。”杨金华说,山上风很大,有时还要加固大棚,以防被风掀翻,“一个月至少需要加固一两次”。

  在杨金华看来,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山上有人守,山下的人也安心。”他说,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都要努力去克服,“因为这里就是我们的家”。

  “悬崖卡点”的值守人员中,有和刘送国、杨金华一样在浦寨经商多年的客商,也有周边的边民。疫情发生后,他们自发报名参加封控点的值守任务,在边境崇山峻岭间默默守护着国门安全。

  夜已深,山上寒气逼人,刚结束巡逻任务的刘送国坐在大棚边烤起了火。望着帐篷上挂着的红灯笼,刘送国说起新春愿望:“希望疫情早日结束,浦寨能恢复往日的繁华。”